孟慶軍 苗吉祥



摘要:在打造“大扶貧”格局、進一步推進扶貧工作落實的時代背景下,應切實發揮農業保險扶貧的作用。選取2009—2018年的時間序列數據,運用時間序列DEA模型評價中國農業保險扶貧的效率。結果表明,中國農業保險扶貧效率整體較好,但并非逐年有效,且對于農業保險保費收入存在著投入冗余即資金配置不合理的問題。最后,結合以上問題提出了進一步有效推進農業保險扶貧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大扶貧”政策;農業保險;時間序列DEA模型
Absrt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reating the pattern of “great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further promot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poverty alleviation work, we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agricultural insurance in poverty alleviation. This study choosed the time series data from 2009 to 2018, and used the time series DEA model to evaluate the efficiency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n agricultural insurance in Chin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fficiency of poverty alleviation of agricultural insurance in China was generally good, but it was not effective year by year, and there was a problem of investment redundancy in the premium income of agricultural insurance, that was, the capital allocation was unreasonable. Finally,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of agricultural insurance.
Key words: “great poverty alleviation”policy; agricultural insurance; time series DEA model
十三五規劃中提出,到2020年要全面消除貧困人口,實現全面小康的目標。2020年,如何打好脫貧攻堅戰是值得思考的問題。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在有關中國扶貧工作的講話中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1]。同時,要想全面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就需要聚焦聚力,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扶貧,攜手打造專項扶貧、行業扶貧和社會扶貧三位一體的“大扶貧”格局。保險具有分散風險的功能,通過農業保險助力農村人口脫貧是“大扶貧”政策的重要一環。由此,在“大扶貧”政策下,中國農村地區的扶貧具體情況如何,以及怎樣進一步有效地推進中國農村地區的扶貧效率是本研究的思考點所在。
1 中國農業保險及保障水平現狀
中國農村地區農民的主要收入來自于農業,農業是國計民生的基礎,同時面臨著自然和市場的雙重風險,因此也是一項需要國家政策特殊照顧的脆弱性產業。農業保險作為支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農業生產服務的一種風險轉移工具。通過發展農業保險,可以在農業的自然或市場風險發生時,緩解農民承受風險的壓力,解決農民因災返貧的難題。
自2004年起,農業保險開始作為支農惠農政策被列入中央一號文件,中央根據農業保險的實際實施情況,不斷地穩步擴大政策性農業保險的覆蓋范圍以及專項補貼金額。2018年中央財政撥付農業保險保費補貼資金199.34億元,為保障農民的正常生產生活和平衡農業保險業務提供了巨大的支持。
此外,由于農業看天吃飯,有著極高的賠付率,且中國農村人均收入較低,農民對基礎保險知識的了解不足,投保意識不強,因此,目前中國農業保險的發展仍然是在依靠政策性保險的補貼發展,以盈利為目標的商業性保險公司參與率不高。依據《國家統計年鑒》,從近10年的統計數據來看(圖1),商業保險公司農業保險的保費收入占總保費收入的比率始終很低。
根據保監會的數據,中國農業保險市場的參與者主要有3類。第一類是專業的農業保險公司,目前只有5家;第二類是業務構成涉足農業保險的保險公司,約有31家,占保險公司總量的1/3左右;第三類則是近幾年新興的互聯網保險公司,目前其業務量較小。總體來看,中國農業保險的業務主要是由5家專業的農業保險公司來承擔(表1)。
中國農業保險大多依靠政策性保險發展的現狀,使其發展失去了市場化的靈活性,且與中國農業發展的現狀脫軌。以中醫藥發展所需的特色中草藥種植業為例,目前的保障水平僅考慮了種子化肥的成本支出,而忽略了種植人工成本的支出,由此使得中國的農業保險賠付率始終不高。
2019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指出,要提高扶貧的效率,提高農業保險扶貧的效率和資金使用效率。本研究結合當下農村地區保險扶貧的問題,構建了中國從2009—2018年農業保險扶貧效率的評價體系,使用時間序列DEA(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簡稱 DEA)模型進行實證分析,期望從結果發現問題,并提出有價值的對策。
2 農業保險扶貧效率評價指標體系及模型
2.1 指標體系構建
DEA模型中要求投入指標x與產出指標y之間應滿足,x能夠生產y,且y是由x生產出來的,且設定的指標應具有科學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基于以上要求結合中國農業保險的具體情況,設定了如下的投入和產出指標。
2.1.1 投入指標
1)農業保險保費收入。農業保險的保費收入體現了國家、商業保險公司和農民對于農業保險扶貧的投入程度和重視程度。2019年中國財政部公布的《關于加快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提出,要擴大農業保險的覆蓋范圍并預計到2020年中國的農業保險保費收入或達840億元,且隨著農業保險保費收入的增加,中央也將不斷增強補貼力度。由此可見,農業保險保費收入是一項重要的投入指標。
2)農業保險賠款及給付。農業是事關國計民生的基礎性工程,由于農業生產面臨著高風險,相應的賠付率也很高,因此許多保險公司視農業保險為“畏途”。為了發展農業并幫助農民脫貧,中國在農業保險賠付方面也有諸多的補貼優惠政策。由此可見,農業保險賠款及給付也是有關農業保險扶貧的一項重要投入指標。
2.1.2 產出指標 有一定資源的投入就會有相應的產出,上述投入所帶來的最直觀的經濟產出就是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險公司將農業保險的保費收入用于對受災農民的賠款與給付,本質上也是一種再分配注重公平的過程,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農民因災返貧的風險,從而使得農民在防災或災后恢復上的資金使用減少,獲得了更多真正用于進一步生產生活、提高自身生活質量的可支配收入,因此選取中國農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作為產出指標。由此,建立了表2所示的中國農業保險扶貧效率評價指標體系。
2.2 時間序列DEA模型
DEA分析法全稱為數據包絡分析,最早是由美國著名運籌學家Charnes 和Cooper 等提出的一種針對性解決多項投入和多項產出的問題,并利用線性規劃的方法對具有可比性的決策單元(Decision making unit,簡稱DMU)進行有效性評價的數量分析方法[2]。其優點在于不需考慮函數的具體形式和不同指標的權重,只需根據每個決策單元的輸入和輸出數據得出最優權重矩陣。
傳統的DEA模型主要是用于對橫截面數據的分析,且假設每個決策單元是處于同一技術水平上的。運用2009—2018年的時間數列數據,隨著時間的推進,每個決策單元必將隨技術水平的發展變化而變化,從而不再處于同一技術水平,此時若直接運用傳統的DEA模型進行分析,得出的結果將會不準確。對此,在查閱之前有關研究時間序列DEA文獻的基礎上,借鑒了Lynde等[3]、王兵等[4]和林昕等[5]對于時間序列DEA模型的分析思路,總結如下。
式(1)中,[t]為時間;[At]為時間點為[t]時的技術進步指數,并且在[t=2018]時,[At=1],由式(2)可知,技術進步至少是不會退步的,這暗含了技術的進步是不可逆的假設,也修正了直接使用傳統DEA模型會忽視不同時間點上技術水平不同這一問題,而中國農業保險現階段是在不斷發展的;[xt]為時間點為[t]時的農業保險投入變量,[yt]是產出變量;[vt]代表投入的松弛變量,也即投入冗余;[θt]為綜合技術效率。同時,由式(1)、(2)可知,當[θt=1]時,表示某時間點所有的投入資源都被充分利用,此時效率是最充分的;當[θt=1],[vt]=0時,函數變為[yt=f(Atxt)],表示不考慮效率缺失和投入冗余的標準投入產出函數。
第二步,要使用DEA模型的思路來求解[θt]、[At]和[vt],就是為了找到1組投入最小、產出最大和效率最高的線性組合,或者可以稱為“包絡面”。用[ut]來表示時間點為[t]時的投入有效函數[ut=θtAt(xt-vt)]。產出的輸出矩陣為[y=(y2009,y2010,...,y2018)T],[xt=(x1t,x2t,...,xmt)]代表時間點為[t]時的[m]種投入向量的矩陣,輸出矩陣表示為[X=(x1,x2,...,xn)T],在規模報酬固定的前提下,有如式(3)所示的DEA線性規劃模型。
3 實證分析
3.1 投入產出指標描述性統計結果
3.1.1 數據來源與處理 選取2009—2018年中國農業保險扶貧的相關數據,數據來源于《國家統計年鑒》,使用Eviews 10及Deap 2.1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
3.1.2 描述性統計 由圖2及表3的描述性統計結果可知,中國10年間的農業保險投入產出指標呈上升趨勢,且投入與產出的走勢大體一致。因此,可以初步判斷中國農業保險扶貧的投入與產出有著較高的相關性,且效率較為有效,在一定時期內農業保險的發展可以緩解受災農民所面臨的生產生活壓力,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
3.2 效率測算及分析
使用deap2.1軟件對中國農業保險扶貧的效率進行測算(表4)。結果表明,在2009—2018年,2012、2013、2017和2018年中國農業保險扶貧的綜合技術效率等于1,即僅這4年的綜合技術效率有效。根據效率分解公式(綜合技術效率=純技術效率×規模效率),在綜合技術效率小于1的年份中,純技術效率都大于規模效率,因此造成這些年份綜合技術效率無效的主要原因是規模效率無效[6],這說明盡管從原始數據來看農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呈增長的趨勢,但結合投入產出的效率來看卻并非每年都是有效的,仍然存在發展不連續的情況。此外,在2015年十三五規劃中提出到2020年全面消除貧困人口的目標后,綜合技術效率呈遞增的趨勢,說明在政策的助推下,特別是“大扶貧”格局的指導下,中國農業保險扶貧的成果正在逐步顯現。
根據deap2.1軟件輸出的測算結果,得到了2項投入指標的冗余值(表5)。結果表明,2010、2014年和2016年的決策單元存在投入冗余,說明這3年存在資源浪費的情況。分別就2項投入指標來看,農業保險保費收入的投入松弛變量冗余度較高,說明可能存在農民對農業保險的了解不充分導致盲目投保,或者保險公司對于保費收入運用不合理的問題。
圖3所示為農業保險扶貧綜合技術效率的上、下邊界值,總體上保持平穩趨勢。從2015年開始,由于技術進步指數[At]不斷增加,上、下邊界值的距離不斷縮小,到2018年,效率指數上、下邊界值相等,差距消失。從2016年開始,技術進步指標的下邊界值[ALt]也在不斷提高。這說明了在“大扶貧”政策的扶持下,中國農業保險扶貧工作在不斷有效地推進。
4 農業保險扶貧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運用時間序列DEA模型對中國2009—2018年農業保險的扶貧效率進行實證分析,結果表明,在“大扶貧”的政策扶持下中國農業保險扶貧的總體效率較高、效果較好,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農民因災返貧的壓力,提高了農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但從逐年來看并非所有的年份都是完全有效的DEA決策單元,說明未來在保持農業保險的連續有效性上仍有發展空間。基于此,本研究發現了以下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4.1 農業保險品種層次不夠健全
近年來中國新型農業不斷發展,但中國的農業保險仍然存在品種少、賠付率低和承保范圍窄等問題,無法在新形勢下發揮好農業保險對于農村扶貧工作的“保護傘”作用。針對這一問題,提出以下對策。
1)創新農業保險的形式,發展新型農業保險。如針對新型的農業經營主體建立專項的農業保險,將特色農業納入農業保險政策性補貼的范圍,如中醫藥發展所需的中草藥種植業等。
2)借助科技的力量。利用如今時興的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在基層建設連接農村千家萬戶的網絡體系,為中國農業保險的創新升級成功賦能。
3)招聘并培育高層次的保險專業人才。政府相關部門和保險公司應根據農業保險扶貧的實際情況,定期開展相應的工作總結和下一步的方案調整,不斷提高農業保險專業人才的業務能力。
4.2 農業保險保費收入的運用不合理
實證分析表明,中國農業保險保費收入存在投入冗余的問題,除了農民對于農業保險惠農政策了解程度不深的原因外,還有對于保費收入運用不合理的原因,沒有達到精準扶貧的要求。針對這一問題,提出以下對策。
1)合理配置資源,精準扶貧。習總書記在打贏扶貧攻堅戰的講話中提到要“真扶貧,扶真貧”[7],由此更應充分發揮農業保險對于資源再分配的作用,切實推進精準扶貧,把錢用在刀刃上。
2)加快建立嚴格的財政專項補貼監管機制,監控中央農業保險專項補貼資金的具體流向,讓資金使用公開透明化。
4.3 農業保險缺乏風險轉移和補償機制
目前,中國農業保險缺乏其他金融工具的結合,使保險公司承擔了所有的風險,在中國商業保險公司對農業保險業務參與積極性不強的情況下,只能進一步加大保險公司的壓力,從而更加抑制保險公司發展創新農業保險的意愿。針對這一問題,提出以下對策。
1)發揮多種金融工具分散風險,建立有效的農業保險風險轉移機制。如對于農產品的價格風險管理,可以選擇“保險+期貨”的模式,利用期貨市場套期保值的功能分散農產品的價格風險[8]。
2)發揮再保險的風險補償作用,積極探索和建立農業保險的再保險模式和實施途徑。
3)農業保險經營由國內封閉經營向國際交流合作發展,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建立國際間的農業保險風險轉移與補償機制。
4.4 農業保險缺少法律體系的建設
目前,針對農業保險國家只出臺了《農業保險條例》,缺乏相關的法律來規范農業保險的運行[9]。良法是善治的前提,只有建立完善的農業保險運行法律體系,才能最大程度上發揮農業保險扶貧的作用。針對這一問題,提出以下對策。
1)借鑒國外有關農業保險扶貧立法的相關經驗,結合中國農業保險的實際發展情況,加快出臺適合中國國情的農業保險法律。
2)建設完善豐富的法律體系。如針對財政專項資金的補貼和資金流向的監督、農業保險的市場準入以及市場的監管等方面做出更加明確的規定,全方面地發揮法律規范農業保險運行的作用,提高中國農業保險扶貧的效率[10]。
參考文獻:
[1] 陳 政,陳 曦.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J]. 理論與當代,2015(9):12-13.
[2] 余學林. 數據包絡分析(DEA)的理論、方法與應用[J]. 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1992(9):27-33.
[3] LYNDE C,RICHMOND J. Productivity and efficiency in the UK: A time series application of DEA[J]. Economic modelling, 1999, 16(1): 105-122.
[4] 王 兵,顏鵬飛. 中國的生產率與效率:1952~2000——基于時間序列的DEA分析[J]. 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6(8):22-30.
[5] 林 昕,劉嘉熙. 南京市水資源利用效率研究[J]. 水利經濟,2017,35(5):23-27,35,76.
[6] 趙當如,陳 為. 基于時間序列的DEA地方財政科技投入效率測算:1997—2014——以湖北省為例[J]. 科技與創新,2017(21):29-31.
[7] 李 博,張 帥,鄧 昭. 海洋科技投入與海洋經濟增長關聯度及相對效率分析[J]. 云南地理環境研究,2017,29(2):22-28.
[8] 孟慶軍,熊 檢. “保險+期貨”模式下農產品價格風險分散機制研究[J]. 價格月刊,2018(12):24-30.
[9] 趙容容. 農業保險扶貧及其法律制度研究[J]. 時代金融,2019(35):112-114.
[10] 張 帥. 國際經驗對中國農業保險發展的啟示[J]. 未來與發展,2019,43(12):5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