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蜜桃
年前和朋友聊天,談到了她最近很恐慌的一件事。她說:“小時候害怕過年,是因為要被親戚詢問期末考試成績,考得不好,自然難以啟齒。可長大后依然害怕過年,因為那些曾經詢問成績的七大姑八大姨又要開始操心我的婚姻大事,不停地向我提供‘優質男青年,不征求我的意見直接安排相親。畢業3年多的時間,都數不清相了多少次,各種奇葩男都遇見過,導致我心里對相親有了陰影,同時也失去了心里的標準,不知道什么樣的適合我。”當我問及她為何不拒絕時,她告訴我,介紹相親的媒人都是親戚或者爸媽多年的至交,出于禮貌和尊重,很難拒絕。
這位朋友是我多年的閨蜜,也是我婚禮上的伴娘,我習慣叫她小美。我們相識在高中,因為性格相投,變成了很要好的朋友。她就是那種父母口中別人家的孩子,學習成績優秀,也有自己的愛好,性格大大咧咧,真實又單純,逢人總是笑嘻嘻。我曾經一直認為,小美這樣的姑娘,以后一定會嫁個很優秀的男生。可一直到大學畢業,她也沒有談過一次戀愛。
大學畢業后,她順利地考上了事業編,父親作為獎勵給她買了一輛奔馳,于是每月拿著基本工資,下班到家有父母親手燒的飯菜,偶爾和朋友約飯逛街,空閑時間拿起畫筆創作,假期時間再來場說走就走的旅行,生活平淡又自在。
沒過多久,她家的親朋好友便開始為她尋求條件相當的男青年,那時候的她正處于初入社會的瀟灑期,自然不想馬上結婚生子、過起柴米油鹽的生活。但媒人是父母的好朋友,雖然心里幾千個不愿意,但出于尊重,也只好應下了。

我在等世上唯一契合的靈魂圖片來自漫畫家Tango
說起這第一次相親,還真是讓她印象深刻,按照約定時間,她簡單打扮后來到了相親地點,不管如何,起碼的尊重還是要做到。沒想到這男生卻整整遲到了20分鐘,這初次印象就在小美的心里大打折扣。可后來,這男生不但沒有表達歉意,還蹺起二郎腿說了一句讓小美啞口無言的話:“反正咱們都是為了應付父母,就不用那么認真了,我本來也有女朋友,只不過父母不同意,才逼著我來,要不咱們加個微信吧,也好交差。”小美二話沒說起身離開了。后來她也沒有和媒人說清真實情況,只是表明了性格不合,這才了斷。說到這,小美還不忘翻了個白眼。
開弓沒有回頭箭,有了第一次,也就少不了二三次。沒過倆月,又來了第二波相親,小美向父母拒絕過,可父母卻說:“你也老大不小了,工作穩定了,也該結婚了,這次你王阿姨介紹的小伙子挺好的,名牌大學畢業,正式工作,長得也不錯,見面了解一下吧。”父母之命不可違,迫于無奈,小美再一次奔赴了這場“約會”,這次的男生略懂禮貌,提前到餐廳等待,兩人先是進行常規的自我介紹,然后留了聯系方式,小美對他的第一印象還不錯,覺得可以往下發展。慢慢的,兩人開始頻繁地聊天,男生經常接送小美上下班,哪兒有好吃的館子也會帶小美去嘗嘗。但偶然一次的發現,讓小美大跌眼鏡,那天傍晚吃完飯,小美覺得時間不晚,可以自己回家,不想麻煩男生再專門送她,到了小區拐彎的時候,小美無意間發現男生在身后跟著她,她剛進家門,男生就打來電話問有沒有到家,但那次小美并沒有多想,可能是男生怕她自己回家危險,所以默默在后邊跟著。沒過幾天,小美下班后和同事去逛街,之前聊天時已經告知了男生,可在逛街途中,小美發現男生又在“尾隨”她,她當時想,這個人是跟蹤狂吧!也太恐怖了。很顯然,這段看似能成功的相親,再一次以失敗告終。
后來小美告訴我,她這幾年相的親,不是媽寶男,就是“中央空調”(對每一個女生都很暖),要不就是把她當備胎的人,這讓沒有戀愛經驗的小美深受打擊。聽完小美的經歷,我開始為她擔憂,我問:“那你心里的擇偶標準是什么?”小美抿了一下嘴,說:“開始吧,我心里的預期是,長得帥、性格好、幽默、成熟、會照顧人,最重要的是兩個人在一起要開心,有說不完的話,這應該也是很多女孩子的標準,可是這種男生靠相親來找,確實有點困難。我們這個年紀,都想因為愛情走在一起,而不是因為合適。可最后還得向現實低頭,我現在要求也不高了,只要長相正常、人品好、門當戶對就行。”我又問她:“那你現在想結婚嗎?”“開始確實不想,畢竟剛畢業還想多玩幾年,可后來看著身邊的朋友在這一兩年都結了婚,有的連孩子都有了,心里多少有點著急,怕再不結婚連伴娘都沒有了。但無論如何,我也要堅持心里的要求——寧缺毋濫。”
其實,對現代社會而言,相親早已不是一個新鮮的字眼,我們的祖輩、父輩幾乎都是通過相親組建的家庭。小時候聽姥姥講過,她14歲就嫁給了姥爺,那時候并沒有相親一說,結婚當天就是夫妻二人第一次見面,顏值、性格在當時都不容挑剔,兩人一邊過日子一邊磨合,一過就是一輩子,似乎談不上什么愛情,直接就到了親情。到了父母一代,聽媽媽講,和爸爸的相識,是通過媒人介紹,我以為也和姥姥那一輩一樣,沒有愛情,合適就結婚。可聽了媽媽的回憶,并不是如此。她和爸爸認識后相處了很長時間,有時候爸爸會騎著自行車帶著媽媽去看電影,那時候也沒有很高的物質欲望,互相送個圍巾,看場電影,吃個飯,就開心得不得了,時間長了,覺得合適,就結婚了。原來,這樸實的過程正是屬于他們的浪漫,是一種情比金堅的婚姻。父母的經歷也代表著那一時代年輕人婚戀的一個縮影,純真而堅定。
隨著年代的更新,思想越來越開放,戀愛自由使得相親在很大程度上遭到年輕人的抵觸,尤其我們“90后”一代,都想憑自己去“遇見”,而不想被別人“安排”,總覺得相親是一件讓人反感的事,是為了結婚才迫不得已選的一條路。
但根據調查顯示,如今相親市場上,最活躍的人群就是“90后”,可見,很多人都在現實中摸爬滾打后,慢慢接受了相親這條路。同時,身邊的很多朋友也通過相親找到了屬于自己的幸福,過著羨煞旁人的生活。
編輯? 劉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