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
如今在少年宮和藝術培訓機構奔波“趕場”的小琴童們越來越多,忙碌的身影成為如今孩子們童年音樂記憶的特殊顏色。
相關數據顯示,在少年宮和培訓機構學習樂器的琴童之中,小提琴、鋼琴、長笛、單簧管等西洋樂器,其學習人數要高于二胡、琵琶、揚琴、阮等民族樂器。真的是孩子們從小就對樂器有自主的判斷和選擇么?深入了解之后我們不難發現,家長的意愿、學校的引導、社會大眾的認知程度,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們在藝術道路上的選擇。
當今大多數高校的音樂教育,對于音樂課程設置和授課內容,主要以西洋音樂為主。音樂院校更是以學生在國際性的聲樂、鋼琴、西洋器樂演奏比賽中獲獎,作為衡量教學質量的主要標志。無論從師資力量的配備,還是所需教材、樂器等的配置上來看,民族音樂教育和西洋樂教育還是有一定的差距。
筆者曾就職于高等音樂學校的國際部西洋樂系,高昂的收費、求學的奔波,千軍萬馬之中闖出一條攀登西洋樂巔峰的天梯之路……縱然前路多艱險也擋不住家長們的信念能勝天,節衣縮食也要送孩子出國深造,以期日后學業有成能登上國際音樂殿堂的舞臺大放異彩。
很多琴童的家長在了解國際學校西洋樂專業的高昂學費之后,內心都不免陷入糾結:令工薪階層望洋興嘆的學費與送孩子出國留學的費用,基本上掏空了一個家庭的大部分積蓄。但國外院校確實比較看重學生在西洋樂方面的藝術水準和專業導師的推薦信。很多孩子沒有打下堅實的音樂基礎,甚至對西洋樂的興趣和認知還處于初級階段就被送進了琴房……這樣的揠苗助長式教學,從未來的長期發展和藝術修養的提高方面來看,成功進入學府卻后勁不足、半途而廢的例子,也值得家長們和培訓機構深思。
當今社會,有一部分把出國留學當作孩子人生目標的家長灌輸給孩子的理念是:萬般皆下品,西洋樂最高。沒有深入了解孩子的感受和需求而妄下結論,這大概只是家長的一廂情愿,將自身沒有實現的王子公主夢寄托到了下一代身上。以為外國的月亮更圓,卻忘記了中國那句飽含情意的古詩——月是故鄉明。
肩負民族音樂傳承與發揚重任的莘莘學子們,除了青年才俊進入專業院團成為中堅力量,以及部分翹楚到海內外進行演出和藝術交流,更多的畢業生不約而同地投身到青少年民樂教育事業中,這就形成了一個相互促進的閉環:如果民樂專業受到社會大眾和各類院校的高度重視,畢業生源供不應求,就業待遇好,職業發展空間大,那么更多的優秀民樂畢業生將會加入到教育的師資隊伍中;反之,若西洋樂的就業及發展等方面更具吸引力,那么廣大音樂教育從業人員就必然會用腳投票、由心抉擇。
其實,無論是西洋樂還是民樂,都能夠使青少年大腦的各方面能力和潛力得到練習與開發,為鍛煉腦、手、眼、耳的配合反應及協調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音樂是聲音的表現藝術,奇妙的音符給了人們豐富的想象世界和思維空間。
古代圣賢孟子曾告訴過我們: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我們也可以自信地告訴孩子們,西樂民樂無高低,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不忘初心砥礪行,肩負使命要牢記!聆聽自己的音樂,作出由心的選擇,無論是民樂還是西洋樂,能夠真正吸引你、適合你施展才華的就是最好的音樂。 編輯? 郞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