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冰清



摘要:近年來,隨著各大高校的改建、擴建,催生出大量的校園公共空間,因此,公共藝術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載體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以江西財經大學校園公共藝術為研究對象,通過分析公共藝術能否成為美育的載體,提出了綜合性大學具有美育功能的公共藝術設計的必要性,探討當下高校的美育性公共藝術設計創作的途徑。
關鍵詞:美育;高校校園;公共藝術;江西財經大學
2016年,江西省人民政府頒發《江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實施意見》(贛府廳發[2016]46號),切實加強和改進我省學校美育工作;2017年,《江西省學校美育改革與發展備忘錄》(贛教體藝字[2017]29號),以促進學校美育改革發展目標、措施任務落地生根,確保我省美育綜合改革取得更大進展;2019年4月,教育部印發《關于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要求各高校要把公共藝術課程與藝術實踐納入教學計劃,每位學生須修滿學校規定的公共藝術課程學分方能畢業。
在國家與江西省各級相關單位的共同努力下,江西省高校美育工作有了較大的發展,但在公共藝術與美育交叉的研究中,基本都是作為高校通識課程的廣義公共藝術教育,鮮有具備美育功能的狹義公共藝術設計,造成了目前師生對高校公共藝術設計的滿意度普遍偏低的現狀。
1校園公共藝術的基本現狀
校園公共藝術于20世紀末期同城市公共藝術一起引入中國,是指在校園公共場所中進行的藝術創作,可以是設計作品,也可以是行為活動,它是高校環境不可或缺的部分,不但是一種體現人文氣息的景觀元素,而且是校園文化的構成要素,其表達了高校的總體育人觀念,并傳達了學校的文化品質。
近年來,中國的教育事業快速發展,高校的在校生人數逐年增加,使得原有校區難以提供舒適的校園生活環境,很多高校著手改建、新建或擴建校區,這導致創造出許多的公共空間,以上的客觀因素為校園公共藝術的興盛奠定了基礎。然而,許多高校在校園建設時過于關注規模,忽視校園氛圍的營造。為了改善這種情況,學校開始引入公共藝術,雖然環境有所改善,但還存在著生搬硬套的尷尬局面,并未真正理解公共藝術的文化內涵與社會意義。因此,校園公共藝術的引進不僅未能改善校園環境,反而使不同地區、不同文化的學校陷入了“千校一面”的尷尬境地,例如江西財經大學(圖1、圖2)、江西農業大學(圖3)、江西南昌大學(圖4)都布置了“I LOVE+校名簡寫”的裝置。
盡管在公共藝術與美育兩個研究方向都有較成熟的研究成果,但由于兩者的學術領域跨度較大,目前在兩者交叉研究的僅有少數的學術研究成果。以江西財經大學校園為例,進行公共藝術的美育功能探索,側重于當前校園公共藝術具備的美育功能,以及實現美育功能的形式的研究。
2公共藝術的美育功能
2.1全面提升審美水平
近一百年來,我國學校美育的關注度與日俱增,“在這一百年里,美育經過了審美、情感陶冶功能到政治工具,再到德育、素質教育功能轉化”雖然美育的進步和發展眾目昭彰,但有少數學校存在偏離初衷的現象,這種問題亟待解決。從學校本身看,教育不僅僅是傳授書本上的知識,還要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僅僅通過將美育融入到專業課中,在課堂上傳授知識是非常難實現的,也有必要通過校園公共藝術設計中的隱性審美,實現提高審美意識、增強審美品味的教育目的。
2.2凝練傳承校園文化
江西財經大學(以下簡稱江財)坐落于江西省南昌市,是一所由財政部、教育部、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以經濟、管理類學科為主,法、工、文、理、農、教育、哲學、歷史、藝術等學科協調發展的綜合性大學。
2.2.1校訓校微。江西財經大學作為江西省第一名校,校訓為“信敏廉毅——信而達禮,敏而好學,廉而知恥,毅而彌堅。”這是羅靜遠先生1927年任校長期間制定的校規,是本校對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個性化表達。近一個世紀以來,校訓一直銘記于每一個江財學子的心中。江財校徽(圖5)整體為圓形,既體現中華傳統文化對“圓滿”的崇尚,又體現本校兼容并蓄、民主開放的治學精神,校徽上的校訓為采用印章元素的篆體,古韻留長,凸顯了深厚的學術底蘊,同時以具有江西地域特色的映山紅色為基礎色調,既顯示朝氣蓬勃的發展勢頭,又有學校扎根紅土地的深刻含義。
每所大學都有自己的校訓校徽,這種隱陛的精神教育可以作為校園公共藝術的一部分,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得到熏陶,起到耳濡目染的作用。因此,學校的本土文化是設計校園公共藝術的核心。如在江財麥廬園校區第一、二教學樓之間設有校訓字樣的景觀公共藝術(圖6)。結合校訓校徽的校園公共藝術使人與環境達到均衡、協調的境地,使受眾在校園環境中感受到校園文化,與環境由內而外地產生互動,無疑是校園文化傳承最好的教育方式。
2.2.2學風。隨著時間的累積,基于校園氛圍的營造,學生管理的規范,教育載體的創新,許多大學形成了極具特色的學風。倘若公共空間中的設計能夠體現校園學風,能讓師生們切身體會學習的本質。江財結合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與實施教育的活動載體,在校園公共文化結構中凝聚成濃厚的學風,在蛟橋園和麥廬園2個校區都有一座在學風建設中舉足輕重的標志性建筑——圖文信息樓。2個圖書館內布置有大量勵志的壁畫、雕像,如和基圖書館正廳門口的漆畫《孔子施教圖》(圖7)、內廳正面的大型壁畫《源遠流長》(圖8)、一樓大廳的《馬到成功》《鼎盛千秋》(圖9)等雕塑,這些不僅是對江財學子的激勵與祝愿,更是為圖書館增添了學術底蘊。
3實現美育功能的公共藝術形式
3.1長期性公共藝術
長期性公共藝術就是指長期保存的公共藝術。在校園公共開放場所中,公共藝術多數以雕塑、景觀、建筑等形式出現,主要選用高強度、耐腐蝕的石材、金屬和植物材料,優勢是能夠在時間維度上較長地維持公共藝術的品相。
江西財經大學校園長期性公共藝術創作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3.1.1紀念型公共藝術。紀念型公共藝術是指學校為紀念某重大人物或事件的公共藝術活動或公共藝術雕塑,旨在通過視覺形象讓受眾銘記在心,加深對此重大人物或事件的感悟和記憶。如2018年江財紀念復校40周年(辦學95周年)的系列校慶活動中,學校為羅靜遠、漆權、裘宗舜先生鑄銅像,再現老領導們的文化精神面貌不僅是物化的紀念型公共藝術,也是學校文化建設的一件大事。三位先賢都是在校史上做出過突出貢獻的代表性人物,他們是江財特殊的文化符號,也是激勵一代代江財人不斷奮進的靈魂導師。
3.1.2勵志型公共藝術。學校是培養學子的主要場所,公共藝術作為校園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有義務讓受眾感受到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和鼓舞人心的正能量。例如江財蛟橋園校區崛起廣場上的“崛起”雕塑(圖10),高8.6m,主體由不銹鋼制作,2個箭頭由江財“Jc”字母組成,中心圓球寓意江財成為財經類院校中的一顆明珠。基座四周分別雕刻了校徽、校訓、計算機、貨幣、人像等圖像,隱喻了江財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模式培養出全面發展的人才。又如麥廬園校區問鼎廣場上的“問鼎”雕塑(圖11),高9m,基座介紹了該雕塑的由來與立意,并列舉了捐款名單,主體材料為紫銅,采用手工鍛造,以抽象化的“鼎”為藝術表現形式,給人以古樸、典雅的形象,鼎的四面分別印有校訓,體現了江財人腳踏實地、善于學習、鍥而不舍、勇攀科學高峰的奮斗精神。
3.1.3設施型公共藝術。公共藝術除了紀念型公共藝術和勵志型公共藝術,還有在空間維度中布置范圍最廣的設施型公共藝術,其在具有公共藝術最基本裝飾性的同時還具備互動性與實用性,如公共開放場所中具有藝術魅力的座椅、石墩、井蓋、導向牌等。優美的校園環境需要具有美感的公共設施與之匹配,它不僅改善與美化了校園環境,還為校園增添了獨有的人文氣息,例如江財的導向系統就是選用的校徽校訓等設計元素,成為校園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設施型公共藝術在為校內師生的工作、學習與生活帶來便捷的同時,又能讓他們感受藝術美的熏陶。因此,設計美觀的設施型公共藝術不僅能使師生直接受益,而且也能使整個校園環境更加美觀、和諧和更具文化品位。
3.2短期性公共藝術
短期性公共藝術是指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在公共開放空間中開展的具有公共性的藝術活動和創作的具有公共性的設計作品,主要目的是向公眾傳達信息以及引起共鳴、反思,更注重作品的大眾參與度與信息傳達的時效性。我國教育事業正處于由精英教育轉向大眾教育的過渡性階段,短期性公共藝術正是順應這個時代的產物,其受眾面廣,能使非藝術專業的受眾參與其中,感受到藝術的魅力。
江西財經大學校園短期性公共藝術創作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3.2.1由學校、學院發起的短期性公共藝術。學校和各學院相關職能部門是校園美育工作的主導者也是決策者,具有很強的號召能力,校園短期性公共藝術的開展離不開他們的鼎力支持。江財美育工作相對較成熟,活動豐富多彩,除了百年校史文脈傳承、日常校園文化輸出,節慶紀念日活動也是重要組成部分,這種公共藝術有絕對的優勢吸引大眾參與到活動當中。如建國70周年之際,為了烘托節日氣氛,學校策劃了大型公共藝術活動——2019級新生姓名墻青春告白祖國(圖12)。姓名墻由2019級所有新生的名字組成,學生在找到自己的名字后可用黑色記號筆描黑,在功能方面具備了互動性。
3.2.2結合課程的短期性公共藝術。江西財經大學藝術學院環境設計系每年設有本科生課程公共環境藝術設計、研究生課程城市公共藝術規劃研究,每年都由任課老師帶領學生學習公共藝術的相關知識,并讓學生結合課程知識在校園公共空間中進行一定的短期創作。例如2005年和2006年,課程老師帶領學生在麥廬園校區一食堂前面的廣場上進行的公共藝術活動(圖13、圖14、圖15),以反映大學生生存狀態為創作主題,通過同學們不同的面部表情與肢體動作,流露出對未來的惆悵迷茫,凸顯出強烈的藝術效果,一度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3.2.3學生自發的短期性公共藝術。在江財校園內,通常會有少部分學生會通過自發組織,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進行主題性的公共藝術設計。這種創作不僅美化了校園環境,也豐富了校園公共藝術的類型,為校園文化增添了風采。例如2018年校慶95周年時,藝術學院學生自發組成志愿者團隊,在2個校區進行彩繪,例如在蛟橋園校區進行的石墩彩繪設計(圖16)和麥廬園校區大學生活動中心進行的墻體彩繪(圖17)。在散發歷史感與陳舊感的百年校區里,為原本平常無奇的公共空間增添了新鮮活力。
4結語
綜上所述,校園公共藝術以豐富的形式向師生展示著藝術的魅力,除了在設計創作中應該考慮實用性、裝飾性、互動性和文化傳承性等功能,還需要考慮結合本土校園文化、環境生態美學、中國傳統美學等因素,通過長期性與短期性2種類型公共藝術的互補,創造出宜人的校園環境,將藝術生活化、大眾化,在生活與藝術中激發受眾審美、愛美、追求美,從而有效地傳達公共藝術承載的美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