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爽爽
摘 要:如果在現代測繪技術基礎上構建礦業權實地核查基準,這樣使得整個礦區的已有測繪資源都得到了有效的優化,確保測繪基準服務變得更加統一化、標準化。但是,這是一個復雜的設計與建設過程,需要我們從實際情況入手,將理論和實踐充分的融合到一起,才可以將符合標準的基準建設方案制定出來。
關鍵詞:礦業權;實地核查測繪;基準建設
在我國礦業資源領域中開展礦業權實地考查工作意義非常重大,可以說,這項工作是對國情的一次調查。主要是實地考查全國范圍內的礦業權,重點對開采的具體范圍和礦業權人進行勘查,弄清楚礦業權的分布規律及狀況,對核查中出現的問題能夠及時糾正,隨時更新采礦權登記和探礦權登記數據,從而不斷提升我國礦業權管理水平。
1 礦業權實地核查測繪基準建設的重要性
礦業權實地核查是一項基礎性工作,在加強礦權管理工作時發揮著重要作用。自九十年代以來,我們逐漸將一條行之有效、適合我國國情的礦業權管理制度構建了起來,按照國家和省級的標準進行探礦權管理。按照國家、省、市、縣四級方式管理采礦權。然而,因為一些因素的影響,還有問題和偏差存在于礦業權的調查數據中,一些礦業權中還有重疊和交叉的現象出現,礦業的基本屬性是通過礦業權的空間范圍表示的。為了提升礦政管理工作效率,急需利用實地核查方法獲得真實、可靠、全面的礦業權范圍的相關數據。只有弄清楚礦業權的數據和范圍,才可以將礦業權的資源狀況與儲量數據準確的計算出來,在此基礎上,才能夠將我國礦業資源的基本情況某清楚。
2 礦業權實地核查工作的基本要求
2.1認真把握核查結果
2.1.1選擇控制點。在礦業權中引入2-3個控制點,并進行有效記錄。
2.1.2采礦權采掘工程圖及工程材料圖。主要內容為:地理要素、礦業權邊界、采掘工程等。通常選擇應用1:5000或者1:2000的比例尺。如果采礦權的范圍較大,可以擴大比例尺到1:10000。
2.1.3設置核查對照表,按照表格將礦業權實地核查的數據資料提供出來。
2.1.4具體的說明情況。主要涵蓋礦體特征、勘察開發情況、狀況等。
2.2屬性數據
在現有登記數據庫內容基礎上,對此次核查工作的基本目標進行分析,按照有關規定將部分數據選擇出來作為核查工作的一般檢查數據和重點檢查數據。并依據此,將實地核查人員的基本信息填入進去,把全國礦業權實地核查屬性信息組建起來。一般情況下,數據庫是在屬性數據來源基礎上登錄的,所以,有關格式及類型、字段名稱應該同等級庫保持相同,而且,同樣需要參照記庫的形式將曾加的人員信息類型確定出來。這樣便于將現存的礦權管理系統數據和核查數據銜接到一起,對照比較相關數據,進而將所隱藏的問題找出來。
3 基本的建設方式分析
3.1建立投影、坐標系統
改革開放以來,大地測量工作在我們國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在全國范圍內進行了全面的、正規的測圖和大地測量工作。為了能夠滿足測繪工作需要,因為政治、經濟因素的影響,對坐標系的建設也會存在差異,但是,經過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最終準確定出了一種實用的測繪方式:高程選擇應用1985年國家統一規定的高程基準坐標;坐標系統:應用1980年西安坐標系。
投影:投影選擇高斯-克呂格3°帶投影,應用國家標準的3°中央子午線。依據成圖規定。比例尺在1:25000以下的圖例應用高斯6°帶投影。用高斯3°帶投影設備對比例尺在1:25000以上的圖進行投影。如果礦山的面積比較小,通常應用1:10000、1:5000、1:2000的比例尺,所以,統一選擇高斯3°帶進行投影。
3.2測量控制
通常一個測區有一個縣那么大,在將測區劃定出來后,首級控制測量用GPS完成。需要在100km2控制首級控制點的密度。可以通過1、2級的三角點直接向四等點轉變,放寬其邊長至10千米。=,始、終點也可以用C級GPS點來表示。在0.44米以下控制點位誤差,在1:80000以下控制邊長相對中誤差。在基礎能夠控制的區域內,需要串聯原有控制點的網絡,因為開采的原因,會有下沉位移問題出現,聯網能夠確保控制點的穩定性。
3.3選擇控制點與埋石
首先,點位的選擇應該有助于接受GPS信號,周圍沒有大型無線電發射裝置和高壓線。
其次,經常應用的控制點要保證臨近點的通視效果。
再次,在環境穩定、能夠長期保存、尋找方便和交通便利的地方設置控制點。
第四,技術規范中,需要參照城建規范、公路勘測規范和GPS規范控制點標石尺寸。如果一些地方有凍土,對凍土的深度也應該進行考慮,根據實際情況去做,更有利于執行。
第五,應該盡量應用原有的標識和控制點。
3.4量測工程
就探礦權而言,主要對重型勘察工程的分布情況及平面位置進行測量,主要涵蓋:探洞、探槽、潛井、探坑、鉆頭等。如果對探礦權要求就位詳細,通常會將探礦工程的具體材料圖設置出來,選取圖上工程,對3-5個點進行檢查,一旦符合規定,向1980西安坐標系中轉移實際材料圖即可。
如果礦權是露天存在的,主要對采場的分布情況和工作面位置進行測量。
就井下采礦權而言,主要對采區分布、可測量的采空區、可拓系統進行實測。采區分布包括:采區運輸巷、回風巷、人行道、采掘工作面等。可測量采空區:主要對近期工程的采空區進行測量,通常不需要開展實地測量,并且,按照一定的要求收集礦山實測數據檢查圖的精度。開采系統為:運輸大巷、普通巷道、井下車場、石門、副井等。
3.5埋設界樁及露天采礦權拐點放樣
首先,如果一些露天采礦權經核實不存在問題,需要根據核查轉換之后的拐點坐標完成實地放樣量測與測量。
其次,可以通過GPS-RTK法進行放樣測量。按照基礎約束控制的平差值,用80坐標取代傳統的WGS84坐標,如果沒有信號,可以應用全站儀法。在利用這種方法放樣時,需要在現存點上完成,如果一些地區放樣比較困難,可以將一級支站構建起來,支站不得將后視距離超出。
再次,事實上,每個露天采礦權如果不存在爭議較大的拐點,一定要將界樁埋設出來,這樣能夠將其他標志靈活的設置出來。
第四,需要依據順順時針的方向編制界樁號,防止號碼重復;并且各個省市需要按照自身情況統一將樁標準設置出來。
第五,就后期加工時的每個固定場所而言,在加工范圍內需要將界樁設置出來,可以將界樁設置到采土范圍內。
結語:
在統一基準基礎上,向1980西安坐標系中納入原礦業權成果精度,在真實世界的空間位置中核查相關地理要素,從而在空間域和時間域上保持核查范圍地理空間信息的完整性,為新一輪礦業權發證工作奠定基礎此。在此前提下,摸清礦業的基本發展情況,對開采活動范圍和礦業權人勘察活動范圍進行勘察。對礦業權的開采活動合法性及礦業權人合法性進行勘察,進而將礦業權數字管理信息建設步伐加快,將有效的依據為科學設置礦業權、依法維護礦業權人合法權益和礦產資源開發秩序提供出來,為更好的進行礦產資源開發而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礦業權實地核查的技術方法探討[J].張胤彬,楊文府,康志軍.中國礦業. 2010(10):112-113.
[2]礦業權實地核查工作坐標轉換問題的探討[J].郜向貞,楊文府.礦山測量.2009(06):562-564.
[3]中國現代大地基準——中國大地坐標系統2000(CGCS 2000)及其框架[J].陳俊勇.測繪學報.2008(03):321-322.
[4]我國現代高程測定關鍵技術若干問題的研究及進展[J].李建成.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2007(11):841-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