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禹
(武漢理工大學 汽車工程學院,湖北 武漢430001)
近幾十年來,中國工業水平飛速提高,汽車產業也得到了高速發展。至今,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制造和消費國。然而,中國汽車行業近兩年的發展并不盡如人意,2018年中國汽車市場出現首次下滑,2019 年各大汽車企業采取減招裁員策略,2010 年受疫情影響出現了一大波降薪裁員的浪潮,這些現象無不標志著汽車行業持續發展的歷史拐點已至。縱觀汽車行業正面臨著百年未有之重大變局,時代變化下的產業轉型方向已經顯現,朝著電動化、自動化、網聯化和共享化發展,而與能源結構和運行策略進行同步轉型升級的還有汽車的造型設計。
汽車外形發展的歷史是不斷開發新資源和利用新技術并按照審美的規律進行造物的歷史,它是設計性和工藝性的協調結果,同時滿足了汽車的功能需要和人的審美需求。在乘用車受到城市交通形勢和產業變革等因素影響的今天,其外形設計及其背后的美學價值對整車競爭力有著關鍵性的影響。
自卡爾·本茨于1886 年發明汽車以來,汽車行業在百余年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從生產方式、能源構成到整車性能都有著飛躍性發展。同時,一種全新的設計范式正在形成,汽車設計正在朝著可持續化方向轉型,其符號意義也隨著時代變遷不斷發展變化。當代的的汽車連接著人、產品、場景和服務,正在成為移動生活方式的入口。
汽車自發明以來,在歐洲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社會地位的附屬品,而在汽車行業發展時間尚短的近代中國,汽車同樣有著這一符號意義。然而事物對于人的意義并非一成不變,并且還會隨著人所接觸的人或事物而不斷發生變化,人們對事物含義的認知是一個不斷重新解讀的過程,人們也正是根據事物對其自身的意義來與事物互動。隨著工業水平的提高,制造成本降低,汽車彰顯和鞏固個人社會地位的意義逐漸減弱。即使如此,汽車強烈的個人表達的符號意義并未就此變淡,汽車設計有著獨特的時尚性,它反映出當代汽車的科技水平和人們的審美要求,從汽車造型的設計風格上便可窺見時代背景、社會環境、審美主流、人文因素和文化層次等,因此汽車成為影響至今最重要的設計符號語義之一。
在互聯網時代汽車行業正經歷電動化、自動化、網聯化、共享化的沖擊下,汽車的自身屬性和符號意義發生著劇烈革新。中國傳統汽車企業的目光主要瞄向新能源汽車、智能駕駛和共享出行等領域,在構建出行平臺并加快從汽車制造商向移動出行服務提供商轉型等方面不遺余力。
然而與之相應的是中國的汽車造型設計領域仍在整個世界格局中處于弱勢和邊緣地位。汽車設計核心競爭力缺失是由于傳統汽車企業一直沒有在國內汽車品牌設計創新的過程中發揮應有的作用,沒有擺脫形態和實物對設計創新的束縛。在汽車行業整體轉型的這一浪潮中,汽車外形設計的轉型也要跟上步伐,它是人文元素在汽車上的集中體現,是互聯網時代汽車轉型的具象代表,也是汽車企業技術文化的極致放縮。汽車的造型設計是汽車企業設計風格的最直觀體現,在汽車的能源結構和運行策略轉型的同時,汽車造型設計的轉型也應同步進行。
汽車造型主要由機械工程學、空氣動力學、人機工程學等因素決定。前兩者決定汽車的性能參數和研發難度,后者協調人的主觀感受。汽車造型設計不斷發展的過程是不斷協調材料、結構、工藝和造型美學的過程,是汽車實際既符合功能要求又滿足人的審美情趣。汽車造型的設計與開發是決定整車競爭力大小和成本高低的關鍵因素,而其中創意設計是汽車設計的最初步驟,也是其框架與靈魂。以下主要分析汽車造型設計與仿生設計及中國文化的融合。
仿生設計是一個跨多學科、研究極其廣泛的知識體系,內容豐富,研究涉及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多個學科。它的本質是對所有事物“形式”“結構”“顏色”“功能”“聲音”等方面的研究,將一些新的方法、思維和新的創意結合仿生學應用到設計中。也正是由于這一特點,在實際應用中,仿生設計有著藝術科學性、商業性、無限性和多學科交叉性等一系列特性,可以和集工業制造和藝術設計而大成的汽車完美結合,在汽車造型設計中廣泛運用。
汽車造型設計往往會融合形態仿生設計,形態仿生設計是對各類生物在自然壞境中的表現加以研究,并對自然物質外部形態和內在含義加以挖掘,將其用于汽車設計之中,使汽車在具有優秀性能的同時兼具藝術的美感。而運用于汽車設計中的形態仿生在設計發展過程中經歷由具象到抽象的轉變,在早期的汽車設計中,形態仿生設計主要以追求形似為主要內容,滿足大眾審美,將復雜的意象具體化,完成形態仿生與汽車的結合,但由于過于復雜的設計過程及其與功能性的矛盾,現已逐漸被拋棄,退出了汽車造型設計的歷史舞臺。現代仿生設計往往在設計過程中充分運用想象、聯想、移情等方式,使汽車的功能和內在含義引起人們心理、生理和情感的認同,達到汽車抽象化仿生的設計目的。
汽車的設計歷史也印證了這一變化,從福特的T 型車設計起,各大汽車企業開始尋求通過汽車造型形態的創新來擊敗對手。仿生設計也成為汽車車身形態設計的手段之一。20世紀航空事業興起,各類流線式設計應運而生,其中大眾的“甲殼蟲”汽車成為了其中運用仿生設計的經典范例,創造了一個汽車設計的傳奇時代。甲殼蟲汽車如圖1 所示。

圖1 甲殼蟲汽車
20 世紀40—60 年代,為了刺激用戶購買各類魚鰭式汽車,汽車車身形態設計被推到了時尚、潮流、奢華的風格前沿,其后美國極致彰顯汽車速度感和力量感的肌肉式汽車設計成為主流。至今,仿生設計仍在與各種新技術、新能源、新結構相融合,以各種極具科技感的方式呈現于人們眼前。縱觀汽車百年歷史,仿生設計是汽車造型設計發展的原動力,對于汽車造型設計具有著無可替代的意義。鷗翼式設計的車門如圖2 所示。
中國汽車造型設計始于20 世紀50 年代,近20 年得到快速發展,汽車造型設計是一個國家工業文明的旗幟,是國家文化的集中體現。如今仍然還有不少問題存在于中國汽車工業中,比如設計風格不夠成熟和獨立、同質化嚴重以及受設計水平限制導致的造型設計與汽車整體不融洽等。最突出的表現是中國汽車造型設計雖然在不斷發展,但各大汽車企業仍未形成品牌獨有的文化風格,難以提升其企業的文化價值。而這一現象導致中國自研車型的造型設計與歐美日韓主流車型同質化嚴重,企業的品牌文化難以成型,企業競爭力也難以提升,無法體現中國的傳統特色。而中國作為世界文化強國,其文化傳統有著強烈的民族特點和地域特點,若能實現和汽車造型設計的有機結合,便可能創造出符合中國人的審美觀和價值觀的品牌汽車,實現汽車造型設計方面的彎道超車。

圖2 鷗翼式設計的車門
其實,國內外都嘗試過將中國傳統文化加入設計中,如勞斯萊斯幻影中國紅限量版、法拉利599GTB 宋代哥窯開片瓷器版、Jeep 牧馬人龍騰珍藏版等;國內紅旗L5 的天安門式車尾設計、比亞迪王朝命名等。紅旗L5 汽車如圖3 所示。

圖3 紅旗L5 汽車
但這些設計只是將中國傳統文化物質直接融入其中,若能取中國傳統文化之精魄,將傳統文化中的精神元素有機融入汽車造型設計之中,將“團圓”“中庸”“天人合一”“修身克己”“陰陽合一”等傳統思想與汽車車身和各部件的內在關系體現出來,完成意象的具象表達,完成中國文化表述的同時彰顯品牌價值,進而實現汽車造型設計水平的提高。
汽車造型,主要指汽車車身的造型。可以說,汽車造型表現和傳達的是汽車的功能文化與社會文化的融合。汽車車身也是一種文化符號,是表現汽車文化的載體,具有功能文化的意義,也可以表現汽車消費的時尚文化和社會的審美價值取向等社會文化。“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美源于自然而生于心中。藝術是對美的具象闡述,美寄生于每個人的意識里,藝術作品是藝術家心靈意象的物化再現。汽車是現代科技、文化、經濟等諸多因素的結合體,汽車車身設計的美學元素不僅體現在形態、色彩、質感等藝術方面,而且在科技、經濟、文化、市場等領域也有所表現。
美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類獨有的專利,也是人類精神生活的至高慰藉。在萬物追求更新加速、不斷變化的時代,若是美不能與之同行,這些變化就只剩骨架而喪失魂魄了。汽車造型設計也是如此,在城市道路擁堵成為常態而公共交通不斷發展的今天,私家車對于人們的吸引力也正在下滑。如今街頭巷尾隨處可見汽車,其設計性正不斷為性能和成本不斷做出妥協,變得同質而凡庸,設計的美學在不斷被弱化。而這樣的后果則使汽車吸引力的不斷下滑,幾十年前,一輛造型狂野設計不合常理的蘭博基尼可能是男孩的憧憬與夢想,而現在滿街大同小異的掀背車讓這股憧憬變成了枯燥乏味的代步工具。汽車應該是極具美感的,它是人類想象的余裕,不在任何站點停靠而能去往任何地方,是未知城市中一方只屬于自己的凈土,而不該一味妥協。馬克思曾說過“社會的進步就是人類對美的追求的結晶,美的精神作用絕不可低估。”汽車外形設計的美學價值也絕不該被忽視。
國產汽車在造型設計上與國際領先還有較大差距,在大量產品中還能窺見其他品牌設計的影子,在汽車行業轉型的重要關口,汽車造型設計是體現企業區分性的重要方式,是具有持久競爭力的核心因素之一。而研究汽車造型設計背后的美學價值也能為汽車企業樹立品牌文化,順利度過行業寒冬。同時也希望能將符合前沿發展趨勢的設計方式合理地利用到汽車設計中,設計出更多令大眾滿意、更有吸引力的汽車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