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永彬
(遼寧省重要技術創新與研發基地建設工程中心,遼寧 沈陽110168)
科技創新是一個廣義概念,按照科技部、發展與改革委以及國家權威研究機構(如國家統計局社科文司《中國創新指數研究》課題組)在數據統計中的常用科技創新指標,主要可以分為創新要素投入、創新產出成效、創新創業環境和創新支撐能力等方面。近年來,遼寧省在科技創新各個方面都有了長足進步,但是將一些重點指標與國內發達省份對比分析后,可以發現遼寧省科技創新在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過程中仍存在較大的差距和不足。
以R&D 人員全時當量為例,遼寧省從2008 年的76 673人年上升到了2018 年的95 317 人年,10 年增長了約25%,但全國排名卻從第8 位下滑到了第16 位。2018 年遼寧省R&D 人員全時當量只有廣東的1/8、江蘇的1/6,安徽、福建、湖北和湖南等經濟總量相近省份的這一指標均是遼寧的1.5 倍以上,且遼寧比全國平均水平(141 337 人年)還低了31.7%。由此可見,遼寧省在R&D 人員投入上相對不足,人才大省地位岌岌可危。部分地區R&D 人員全時當量(2008年、2013 年、2018 年)如圖1 所示。
遼寧R&D 經費投入強度(R&D 經費占GDP 比例)由2008 年的1.41%上升到2018 年的1.82%,10 年增長了0.41個百分點,但是與全國先進省份的差距被不斷拉大。2018年遼寧排名全國第12 位,低于全國總體水平(2.14%)0.32個百分點;而與遼寧經濟總量相近的安徽、湖北等省份,這一指標均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從技術市場規模來看,遼寧省的技術合同成交額由2008年的99.73 億元,增長到2018 年的474.49 億元,10 年間增長了3.76 倍。但從全國排名和增長速度情況看,2008 年遼寧排名全國第5 位,2013 年下降到全國第9 位,2018 年進一步下滑到第11 位。遼寧2018 年技術合同成交額不足北京的1/10,不足湖北、陜西的2/5,低于全國平均數14.2%。
部分地區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如表1 所示。2009 年遼寧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為1.4 件,2018 年為8.6 件,9年增長了5.14 倍,但全國排名卻從第7 位下降到第12 位。2018 年遼寧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僅為北京的1/13,上海的1/5,江蘇1/3,以及浙江、廣東和天津等的2/5 左右,也比全國平均水平(11.9 件)低了27.7%。

表1 部分地區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
遼寧省孵化器在孵企業數量從2008 年的1 849 家增加到了2018 年的3 940 家,10 年間增長了1.13 倍。2013 年,遼寧省在孵企業數量為1 988 個,在全國排名第14 位,2018全國排名第15 位,名次下滑了一位。2018 年遼寧省的在孵企業數量僅相當于江蘇、廣東的1/8,山東、浙江的1/4。而且近幾年增長乏力,2018 年僅與上年持平,低于全國大部分省份的增長率。
2018 年,遼寧省各類創新創業服務平臺數量達到254個,排名全國第16 位,比2017 年減少2 家。與其他省份比,2018 年遼寧各類創新創業服務平臺數量不足廣東的1/6,江蘇的1/5,山東、浙江的1/3,僅為全國的2.13%,比上年下降0.45 個百分點。一些初創中小微企業較難找到適合自身產業特點的創新創業平臺,創新創業平臺支撐作用有限。
遼寧省高新區企業工業總產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例從2008 年的20.55%下降到了2018 年的15.60%,減少了4.95個百分點。2017 年該比例為15.39%,在全國排第20 位,相當于北京的1/3、上海的1/2,比全國總體水平(23.98%)低8.59 個百分點。遼寧省高新區企業營業收入從2008 年的3 352.34 億元上升到了2018 年的6 458.28 億元,10 年間增長了將近1 倍。但是2017 年營業收入為6 147.49 億元,在全國排第17 位,僅為北京的1/9、廣東的1/5、江蘇的1/4,也低于各省平均(9 905.08 億元)37.94 個百分點。
2008—2018 年,遼寧省每年新增高新技術企業數量持續在200 家左右。2017 年遼寧省開始實施“高企三年倍增計劃”,促使新認定的高企數量有所增加。2017 年新增高企數量達到732 家,但也僅占全國總數的2.39%,排全國第10 位,僅為廣東的1/18,北京的1/4,山東、浙江的1/2,比全國平均數(988 家)低了25.91%,難以發揮足夠的創新支撐作用。
通過對以上科技創新重點指標進行橫向和縱向的對比分析,可以看出遼寧省科技創新發展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對能引領產業振興的各類人才和創新團隊的項目支持加大投入,鼓勵優秀研究隊伍跨機構、跨區域、跨學科聯合申報國家和省創新項目;鼓勵不同創新團隊充分利用好財政投入形成的研究成果,整合提煉,集成創新,為解決遼寧省產業重大“卡脖子”問題提供集成技術支持。克服財政資金不足的不利影響,逐步增加政府財政科技支出比例,有效拉動全社會科技投入,形成全社會多元化投入的新格局。加強科技與金融結合,支持和鼓勵各市、高新區搭建科技金融服務平臺,形成全社會共同支持創新的多元化投入局面。
逐步形成“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高校院所中介為支持,產權為紐帶,政策為引導,制度為規范”的六位一體新型產學研緊密結合模式[1]。注重機制創新,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產學研合作機制,充分活躍技術交易活動,實現技術成果市場利益最大化。完善遼寧省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健全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營造尊重和保護知識產權的法制環境。成立知識產權快速維權中心、知識產權法律服務與司法保障中心,提高知識產權維權響應速度,降低維權成本。
加強以科技型初創企業為孵化對象的“企業孵化器”建設,充分利用其服務網絡以及合作單位的資源,為在孵企業的發展配置各種科技創新資源,滿足初創者不同階段、不同層次的需求。重點支持“一兩撥千金”的中小微企業和創新創業者成長,著力孵化項目培育新人,讓年輕人有更多展現自己才華的空間和機會,孵化更多新型經濟體、創新型企業和高科技項目。充分發揮各級政府政策的激勵和引導作用,大力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開展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商業模式和產品創新。充分利用自創區、自貿區、全面改革試驗區等區域創新政策和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國家賦予的專項政策,打破傳統制度約束和束縛,實現體制機制創新。
從沿海經濟帶、一帶五基地和一帶一路等區域開放合作的視角出發,加大遼寧省國家級和省級高新區高起點建設,并以規劃為指引,強化創新載體和高新技術產業的“雙集聚”,全面提升在全國高新區中的排位。積極鼓勵高新區采取“一區多園”發展模式,鼓勵大學科技園在各個高新區建設分園,促進眾創空間、科技企業孵化器在高新區發展,集聚創新創業新元素。依托高校院所的科研、人才優勢,創建一批政產學研金介用合作式公共技術服務平臺,面向高新區內的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提供研發設計、檢驗檢測、技術轉移、知識產權、人才培訓等方面服務,降低這部分企業技術創新的成本和門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