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腹瀉病的流行性、傳染性都很強,一年四季均可發生的常見疾病,而且不同品種和年齡階段的豬皆有可能因為某些細菌病毒的侵入患上該病。但是發病癥狀、輕重緩急和豬的品種、自身抵抗力、年齡大小有著密切的聯系,所以在進行對病治療時選擇的方式、藥品、消毒措施也有不同。因此,養殖場相關負責人以及養殖戶應該盡早向動物檢疫防護專家或者有經驗的獸醫尋求幫助,因為一旦形成大規模的感染疫情就會愈發難以控制,會給養殖戶造成不可估計的經濟損失,所以一定要高度重視這種疾病。

從外部原因來說,如果養殖戶沒有對豬舍消毒徹底,豬在飼養過程中極有可能感染上各種細菌病毒,細菌病毒進入豬的腸道,對腸黏膜造成破壞發生腹瀉。這種情況下的仔豬發病會比較突然,并且排泄物像漿糊一樣且較為稀釋,呈白色,散發出腥臭氣味。從豬自身來分析,夏季的時候氣溫比較高,從體表蒸發出的水分比較多,導致豬會大量的飲水。這樣一來,原本能殺死腸道內細菌的胃酸被稀釋不能夠發揮殺滅作用,細菌不能被胃酸殺滅最后導致腹瀉的發生。仔豬在初期發育階段腸道的功能還沒有發育完善,不如成年豬體內胃酸的分泌量多因而殺滅細菌的能力更弱。同時,多種應激因素也使仔豬在病毒的侵襲下處于劣勢,尤其是在斷奶之后應激現象會更容易出現。在仔豬斷奶時,如果由母乳轉化為飼料喂養的過程太快的話會加重腸道的負擔從而引發腹瀉的發生。仔豬身體自我調節能力比較弱,當外界環境溫度、濕度變化時新陳代謝可能會變得紊亂[1]。
豬流行性腹瀉在嚴寒時節多發,尤其是冬末開春的時候發病率更高,日齡越小流行性腹瀉的感染率和死亡率就越高。病豬會有嘔吐、脫水、腹瀉不止的情況發生。排泄物稀如水,顏色灰黃。小腸部位由于病毒侵染發生病變,小腸壁變薄,充滿黃色液體,淋巴結水腫。由冠狀病毒破壞腸胃引起的腹瀉病,年幼的仔豬發病率和死亡率是最高的,出生10d左右的幼豬更容易引發感染,所以由冠狀病毒引起腹瀉病時要對幼豬做好隔離工作。由一種輪狀病毒感染引起的腹瀉病,主要是處在哺乳期的仔豬,病發時前幾天食欲會大幅度削減,精神萎靡不振,蜷縮于豬舍。排泄物會呈黃色、灰色或者黑色,有刺鼻的腥臭氣味,患病仔豬由于脫水身體逐漸消瘦。
豬腹瀉病的防治主要是以預防為主,對易患病豬群、仔豬、病豬等加強免疫防護工作。定時在養豬場進行病毒檢測,對豬的排泄物留心觀察,還要時時監測養豬場內及周圍是否有腸胃炎、腹瀉病例的豬。針對具體患病原因來免疫相關疫苗進行豬腹瀉病的防治,可以給仔豬、母豬接種傳染性腸胃炎、輪冠狀病毒病、流行性腹瀉以及豬大腸桿菌等疫苗。與此同時,應當重視妊娠時期的母豬,這一時期的母豬身體狀況比較特殊,應該用專門的飼料喂養,對飼料要求應該更為嚴格,要不定期抽查是否有霉變飼料混入其中。一定要嚴格按照部門下發條例以及動物檢疫中心要求的飼料種類配比喂養,按照程序做好免疫工作。一方面防止母豬患上腹瀉病,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即將出生的仔豬。母豬有更健康的身體孕育仔豬,產后才有更充足優質的乳汁哺育仔豬。當母豬即將臨產時要對產房進行全方面、徹底的消毒清洗,配合高溫能更高效地殺死大部分病毒。仔豬出生前幾天比較脆弱,一定要每周對豬舍消毒,并且保持通風干燥,適宜溫度。
總之,減少豬腹瀉病的發生,減少因為病毒感染造成的經濟損失,提高養殖水平,一定要從養殖管理入手,從仔豬孕育到出生,由內至外,都要進行規范化管理,盡可能地降低豬腹瀉病的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