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遺傳因素蹄病的發生概率與遺傳因素的影響很大,往往由于品種的不同蹄病發生率也有很大差別。例如,加拿大荷斯坦奶牛就很少發生蹄病,而荷蘭黑白花奶牛發生蹄病就比較普遍。不僅不同品種的奶牛發生蹄部病變的遺傳性不同,而且不同蹄病也會有不同的遺傳性,例如蹄葉炎、螺旋狀變形蹄和趾間增生等蹄病就有明顯的遺傳性,很容易傳染給下一代牛群,另外還有一些蹄病在牛只感染后還容易復發,例如牛只發生蹄葉炎病后即使治療康復后,還容易發生再次感染。
1.2 營養因素飼料營養水平也能引起牛群發生蹄病,這種因素引起的蹄病往往難以治愈,主要原因可能是日糧中的營養水平長期作用引起的結果。如果飼料中鈣磷比例失調時,不僅能夠引起機體鈣磷吸收不良,甚至發生缺乏,致使骨質發生疏松,進而導致蹄質疏松、蹄形不正和蹄病的發生。另外飼料或原料中水分含量較高,發生霉敗變質時,不僅能夠引起霉菌毒素中毒現象,也可引起蹄病[1]。
1.3 環境因素在牛群飼養過程中,如果舍內環境濕度較高、地面潮濕,一方面舍內病菌繁殖加速、含量增多,再加上牛只蹄底部長期浸泡在污泥之中,蹄角質發生軟化,容易被病菌侵害而感染病菌,發生蹄部病變。這時如果不能及時發現并進行治療,病菌還會上行感染致使牛只發生關節炎或腱鞘炎而引起跛行。同時如果通風管理不當,舍內氨氣濃度過高,在氮分子的作用下,引起牛粉蹄病發生[2]。
1.4 管理因素如果牛群管理不善,防疫制度不健全,牛群發生傳染性疾病或寄生蟲病,引起牛只體質變差,腿部肌肉腫脹時,也容易誘發牛發生蹄病。同時在消毒過程中使用火堿對地面消毒后,不能及時清除殘余的藥液,這些火堿也會灼燒蹄底部角質層,引起蹄底損傷和感染病菌發生蹄病。另外如果人為修蹄不當或管理措施不合理,也可引發蹄病[2]。
2.1 品種選擇由于蹄病具有遺傳特性,所以在引進牛群時,首先選擇蹄病發病率較小的品種進行飼養,這樣可以有效減少生產中的蹄病發生率。同時應選擇蹄趾優良的種公牛來給母牛配種,嚴禁采用肢蹄有缺陷的種公牛來配種,以免將蹄病遺傳給下代小牛。針對蹄葉炎這些具有遺傳性或容易復發的蹄病,應通過加強飼養管理、提高營養水平等綜合措施,來提前預防牛群發生蹄部病變,盡量減少這類疾病給牛群帶來的危害[3]。
2.2 加強飼養管理根據營養師專門配制的飼料配方來生產飼料,保證供給牛群的營養物質平衡,尤其是蛋白質和礦物質的供應量要充足,有利于促進角質層的健康生長和發育,避免因營養不平衡引起的角質疏松。同時根據牛群各個生長階段、泌乳狀況等隨時調整營養配方,尤其是高產奶牛,應根據全身狀況及時補充和調整營養,一旦發現蹄形有所變化,立即注射VD3或在飼料中添加鈣粉等,以免蹄形往嚴重方向發展。為了防止鈣磷代謝不穩定,建議飼料中鈣磷比例維持在1.4∶1即可。在實際生產中發現高產奶牛發生蹄病的概率要高許多,所以不能為了一味追求高產,給奶牛故意增加營養,而導致牛群引發蹄病[3]。
在日常管理中應該保持牛蹄干凈衛生,定期清出牛舍內糞便和污水,并進行清掃和消毒,保持舍內干凈和干燥。每周定期刷洗牛蹄一次,將蹄趾之間的糞便、污物等清除出去,避免這些臟物污染牛蹄感染發病。定期檢查牛蹄形狀和牛群行走情況,發現異常情況應立即進行修蹄。修蹄時應注意以下事項:不要在雨季進行修蹄,避免牛蹄發生感染。由專門的技術人員進行修蹄,以免修蹄失誤,致使病情嚴重。
2.3 完善管理制度首先完善防疫制度,每天定期清掃和消毒飼養環境,殺滅和減少環境中病原微生物含量,同時切斷一切病原體的傳播途徑,杜絕一切病菌侵入牛體,避免引發蹄病的傳染病發生。其次建立修蹄制定,安排專門人員負責檢查牛群蹄形和進行修蹄工作,培訓所有員工重視蹄病給牛群帶來的危害,促使修蹄、防蹄病成為制度化和程序化,從根本上有效防控牛群蹄病的發生[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