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隆/海南省農業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 571100
海南黑山羊是海南省唯一的地方優良山羊品種,其肉質鮮嫩,食無膻味,是海南四大名菜之一,深受當地消費者的喜愛,消費需求量市場一直供不應求。為了追求養殖黑山羊的經濟效益,當地的黑山羊的養殖也逐漸從傳統的散養模式過渡到舍飼規模養殖,但是舍飼養羊改變了羊的生活方式,養殖規模和養殖數量加大,羊群之間接觸較為頻繁,為疫病預防帶來很大困難。近年來,隨著獸醫科技工作者的努力,基本消滅和控制了家畜烈性傳染病大面積的流行。但某些隱形傳染疾病引起的危害容易被養殖戶忽視,比如羊附紅細胞體病,黑山羊感染附紅細胞體后常呈現隱性經過,只有在外界環境條件刺激下才會表現出明顯的臨床癥狀。此病臨床上常見多發,不易根治,還常常與鏈球菌、支原體、寄生蟲等病原混合感染,極大降低黑山羊養殖效益。
附紅細胞體是寄生于動物血液里,可附著在紅細胞的表面,或游離于血漿中的一種單細胞原生物;傳染病學上分類屬于立克次氏體,能引起各種動物熱性、溶血性疾病。附紅細胞體在機體內繁殖,進行新陳代謝會使羊機體內儲存的糖分被大量消耗,引發低血糖癥、血紅蛋白尿和呼吸困難等一系列臨床表現,即便是隱性感染,沒有任何臨床癥狀的患病羊也會導致生產性能下降,母羊繁殖障礙疾病等。
該病在海南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不同季節發生率有不同差異,悶熱、潮濕多雨的天氣多發,各種日齡的黑山羊均可能感染。從病原體的致病性來講,羔羊對羊附紅細胞體的易感性較強。急性發作時,羔羊較多突然死亡,有時突然癱瘓,四肢無力、抽搐。亞急性時,表現食欲下降、精神沉郁、體溫升高、呈稽留熱、呼吸困難,羔羊腹瀉,糞便夾雜粘液和血絲,個別羊尿液呈深紅色,有的羔羊口唇及皮膚發白,下頜淋巴結腫脹,死亡率極高。成年羊及育肥羊多表現為慢性型,發病山羊出現精神沉郁、食欲廢絕,不愿站立喜躺臥,反芻的次數下降,咳嗽,偶爾持續腹瀉,可視黏膜蒼白,皮膚及眼角膜黃染。繁殖母羊出現流產、死胎現象,公羊性欲下降,嚴重者失去配種價值。
病死羊解剖可見全身皮下瘀血,體表有出血點或出血斑,脂肪黃染,肌肉顏色變淺,肝臟、膽囊、腎臟、脾臟不同程度的腫大,內臟分布有出血點,胸腔及腹腔有少量積水,腸系膜淋巴結、頜下淋巴結、腹股溝淋巴結腫脹。
根據羊群臨床癥狀,結合流行病學特點及病理變化,如果長時間抗生素治療無效的情況下可做出初步診斷。
血常規檢查,紅細胞數急劇減少。血液涂片鏡檢:采取典型臨床癥狀病羊新鮮血液,經過抗凝處理后,取1滴抗凝血置于載玻片上,再加入等量生理鹽水,混勻,加蓋玻片,滴香柏油后用油鏡放大600 倍觀察。可以看到紅細胞絕大部分都發生變形,并且呈現出月牙狀和星芒狀,同時還伴有環形、球形及短桿形閃光的小體,并存在血漿中,無規則的游動。對無臨床癥狀的健康黑山羊血樣檢查發現紅細胞完好。由此可以確診為羊附紅細胞體病。
鑒于附紅細胞體病易感動物多且隱性感染普遍,傳播途徑廣,目前還沒有可靠疫苗預防本病。一旦發病,要及時控制傳染源,對病死羊做深埋無害化處理,及時隔離治療患病黑山羊,對發病黑山羊使用貝尼爾5mg/kg體重,用生理鹽水配成5%溶液深部肌注,每日1次,連用2d,同時配合長效土霉素20mg/kg體重肌注,每天1次,連用3d,分開注射。病重的個體對癥輔助治療,補液強心、補充能量、止血,混合靜脈滴注抗生素、VC、VK等。
平時羊群要加強飼養管理,改善環境衛生條件,減少各種應激因素,定期對羊舍進行消毒、驅殺蚊蠅,可減少感染發病幾率。同時提高防病意識,堅持自繁自養,引種要規范,日常可用復方磺胺和甲氧嘧啶的預混劑進行預防,可有效減少海南黑山羊附紅細胞體疾病的發生,提高黑山羊養殖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