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姚星



【摘? ? 要】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媒體融合不斷推進,但傳統媒體及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對采編的要求有所不同,如何提高采編效率,可嘗試通過對新聞冷熱度的預判選擇新聞體裁,通過縱深確定文章展開度,通過角度選擇或細節描寫達到文字準確、通達的目的,最后在采寫過程中不斷凝練,讓作品 “雅俗共賞”。
【關鍵詞】采編; 冷熱度;縱深;角度;凝練
融媒體是充分利用媒介載體,把廣播、電視、報紙等既有共同點,又存在互補性的不同媒體,在人力、內容、宣傳等方面進行全面整合,形成“資源通融、內容兼融、宣傳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體。提高記者的采編效率是完成融媒體采編任務的手段之一。如何提高采編效率,可嘗試通過對新聞冷熱度的預判選擇新聞體裁,通過縱深確定文章展開度,通過角度選擇或細節描寫達到文字準確、通達的目的,最后在采寫過程中不斷凝練,讓作品 “雅俗共賞”。
一、選題預判“冷熱度”
在新聞采編之前,記者可以嘗試對選題的“冷熱度”進行預估和評判。
一則名為《四季中國》的圖片新聞的文字為:“新疆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馬爾洋鄉、大同鄉地處帕米爾高原深處,山高谷深,遠離縣城。為了解決當地供電難題,新疆加大投入,實施光伏供電村電網延伸工程,建成后將惠及多個偏遠村莊。圖為通往馬爾洋鄉的35千伏輸電線路翻越海拔4000多米的達坂。”
這則新聞發生的地點在新疆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馬爾洋鄉、大同鄉,事件原因是為了解決當地供電難題,結果是政府部門加大投入,實施光伏供電村電網延伸工程。
該則新聞的“冷熱度”在拍照前就可以預估,對攝像點的選擇和需要攜帶的工具,以及代表性電網的選擇都可以有預判。所以文字配圖片就能簡單扼要地顯示新聞要素。其中圖片是這則新聞的靈魂,它的可識別度可以使讀者一眼就能看出新聞事件的意義,起到激發興趣,提升熱度的作用。
因此,記者可以通過對選題“冷熱度”的預判,提前選擇圖片新聞這種表達方式,可謂“上功伐謀”,獲得采編先機。
二、新聞展開定“縱深”
一則新聞報道可以僅講事件發生的那一刻,也可以展開。展開一般有兩種方法,一種是邏輯展開,另一種是歷史展開。展開其實也是一種比較,通過橫向和縱向的比較說清原委。
例如,新聞稿《上海“云證照”每年讓1億人次“不帶證辦事”》的前兩段如下:
到了政務窗口,卻發現自己忘帶營業執照;開車上路,被交警攔下時卻拿不出駕照;入住酒店,在前臺卻出示不了身份證……這些在以往會讓當事人尷尬,窘迫,甚至遭遇處罰的煩心事,如今因為有了“一網通辦”和電子證照而消散,上海市民對智慧城市建設也有了滿滿的獲得感。
作為國內電子證照最領先的地區之一,上海已歸集了超過230種,8000多萬份高頻電子證照。如果說電子支付讓我國領跑“無現金時代”,那么電子證照能否讓上海率先成為一座“不帶證”的城市?
其中,第二段“上海已歸集了超過230種,8000多萬份高頻電子證照”就是歷史展開。而“如果說電子支付讓我國領跑‘無現金時代”,則是與“電子證照能否讓上海率先成為一座‘不帶證的城市”產生邏輯類比。通過歷史和邏輯展開,讓這則新聞更有立體感,也更有縱深感。
一篇新聞稿,可以從新聞發生的時間、地點寫起,然后決定是否對事件進行展開,比如上文中把上海改成嘉定區,或是把上海改成全國,其需要例舉的歷史和邏輯展開方面的實例不同,因此文章的縱深感也就不同。
三、新聞點巧選“角度”
選取最合適的角度,是稿件采寫事半功倍的支撐點。
例如,新聞稿《出口加工區全力承接進博會溢出效應》中的兩段文字:
11月10日,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圓滿落幕,共有181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參會,3800多家企業參加企業展,逾50萬名境內外采購商到會洽談。作為進博會常年展示交易平臺,去年以來,嘉定出口加工區內跨境電商業務量顯著增長。
同樣是出口加工區內的物流企業,受益于進博會溢出效應還有上海心嘉物流有限公司,該公司今年上繳稅收預計將增長15%。最近,公司還和考拉海購等知名跨境電商展開合作。
這個例子中,記者可以從近期加工區的業務量提高這個點來寫,但記者選擇了“進博會”這個撬動點,從寫進博會的溢出效應入手,既提高了新聞的熱度又用邏輯展開式的前因來說明后果,達到了“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四、新聞可信度有賴于“細節”
細節描寫是說清新聞事件的方法之一,可增強稿件的可信度。
例如,一則新聞《沖破衰退循環,引領生態崛起——東北老工業基地城市本溪綠色轉型煥發朝氣》中這樣寫道:
和眾多老工業基地城市類似,她曾高度依賴鋼鐵、煤炭、水泥、化工等重工業。高污染、高能耗帶來的歷史“欠賬”,讓她一度被稱為是“衛星上看不到的城市”……
近年來,本溪市累計投入2.86億元用于147戶,478名居民搬遷安置,礦山修復等,共治理礦山面積52公頃。
“未來就是要堅定不移推進綠色發展,大力發展生態工業、生態旅游、生態農業,形成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的路徑。決不能再走過去高污染高能耗的老路。”本溪市委書記姜小林深有感觸地說。
第二段內容是用數字來說明本溪的投入及礦山治理效果,與文章的副標題相呼應。這些例舉的數字,也是細節。可見,細節描寫是說清一個新聞事件發生的原因和結果的關鍵。
五、新聞稿完善靠“凝練”
選題的“冷熱度”,說的是記者大概了解新聞發生的時間、地點,不了解發生的原因與結果,可選擇用最佳的方法來展現后幾個要素;縱深,闡述的是記者有了邏輯的或現實的開端,而沒有可以類比的或歷史的后端,可選擇最合適的實例進行邏輯和歷史展開;換角度,記者可以選擇直接或者間接的角度來說明問題;細節描寫,說的是記者已經有了從a點到b點的一種連接方法,可以是直線也可以是曲線,把a點到b點為何連接、怎么連接說清楚;而從“沒有”中進一步探索“有”則是一種凝練。
例如,有個圖片新聞的凝練過程如下:記者先是拍了一組照片,把這個事件各階段的情況記錄下來。之后尋找最富有代表性的照片作為圖片新聞,在此基礎上添加文字,而文字則需要說清事件的起因和背景,緊抓“保護生態系統”這個主題。該則文字這樣寫道:這只狐貍是弄斷了綁在獸夾上的鋼絲得以逃脫的,但在逃生路上,它的一截腿被獸夾夾掉了。在對其救援的過程中,克拉瑪依市森林公安局的民警發現:負傷的狐貍非常警覺、怕生,在戈壁灘上一路逃、一路躲。為了不對狐貍造成再次傷害,民警在現場取證后,不舍地離去。據民警介紹,這只狐貍的腿斷掉了,捕食能力大大削弱,生存希望渺茫。“狐貍是自治區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之一”民警說,“對這種非法獵捕的行為,我們一經查獲,將按規定進行處罰,如果查實其獵捕的數量超過規定,我們還將追究其刑事責任。”他說:“與其他野生動物一樣,狐貍也是我們準噶爾盆地生態系統重要一環,希望大家愛護它們,放它們一條生路。”目前,市民張先生依然沒有放棄,每天扔一些骨頭、肉塊到事發現場,希望這只狐貍能活下來。
這則圖片新聞的原先標題是《斷腿求生》,經過修改后為《請放野生動物一條生路》。“求”和“放”,一個是從動物的角度,一個是從人類的角度,契合圖片中的那個捕獵人用的獸夾是人為陷阱而非自然陷阱。這樣改,不僅提高了新聞的“冷熱度”更把因和果說清楚了,也是一種邏輯展開。敘述中用民警的話作為細節描寫則是用歷史展開說明了發現狐貍的經過,用通達的文字配合圖片讓受眾覺得新聞真實可信。
六、新聞作品也求“信達雅”
新聞是對事實的反映,新聞采編的第一個階段“信”:不偏不倚,把眼見的東西記錄下來;第二個階段“達”:讓閱讀的人感到順暢、通達;第三個階段是“雅”:給受眾帶來美感,產生認同。但不是每個人都愛讀雅的新聞,或者說太雅是詩而不是新聞了。新聞根據其題材需要緊握“信” 和“達”,“雅”是有針對性的,例如一則圖片新聞《水上森林 秋色如畫》。
眼下正值深秋初冬,青西郊野公園“水上森林”迎來最佳觀賞期,層林盡染,色彩斑斕,美不勝收,游人在其中宛若“畫中游”。“水上森林”位于青西郊野公園生態保護區,面積達60多畝,以池杉等耐水濕樹種為主,水林相間,鷗鷺翔集,形成了上海地區獨有的景觀。
整個新聞稿只有兩段文字,卻有種雅致的意境。境界的提升,關鍵要讓閱讀者有更多的“通感”,多用排比、擬人等手法,抓住配圖特點,用簡單扼要的文字把事件說清楚。
但是,如果是微信文章,可以多用唯美圖片,用靈巧的文字、故事化的方式提高閱讀者興趣,甚至用夸張的標題獲得受眾的點擊。報紙文本和微信不同,其對“信達雅”的要求和貫通度也不同。
融媒體時代,提高微信、微博等新媒體的采編效率可以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比如微信它強調細節和引人入勝,可以從細節描寫和縱深上下功夫;微博講究互動和時效性乃至名人效應,用它快速發文,預判“冷熱度”就顯得很重要;網絡端則對興趣度要求較高,把握“信達雅”的度非常關鍵。總之,要在不斷的訓練和探究中,融會貫通上述各種技巧,以進一步提高采編效率。
(作者單位:上海市嘉定區馬陸鎮文化體育服務中心)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