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美荻



【摘? ? 要】抖音的異軍突起吸引了傳媒業的目光,各大傳統媒體紛紛開設了抖音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之際,《央視新聞》抖音號成功進行了新嘗試,開辟了構建國家認同的新途徑。本文采用內容分析法,選取抖音號《央視新聞》在2019年9月25日至10月10日發布的67條國慶相關議題的短視頻為研究對象,結合內容分析結果,發現短視頻傳播是構建國家認同的新途徑。
【關鍵詞】短視頻傳播;國家認同;央視新聞;抖音號
一、引言
認同,就是你認為自己是什么樣的人以及你歸屬哪個群體。[1]人的認同具有多樣性,家族認同、社群認同、文化認同、國家認同等,我們在不斷的認同與抵抗中徘徊輾轉。本文中,我們要討論的是與公民身份相關的國家認同。國家認同是指一個國家的公民對自己祖國的歷史文化傳統、道德價值觀、理想信念、國家主權等的認同,即國民認同。[2]國家認同是維系全國人民的重要紐帶,歷盡歲月滄桑,國家認同在新時代也有了新的構建途徑——短視頻傳播。
據相關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6月,我國手機網民的規模已達8.47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達到99.1%,我國網民的人均每周上網時長為27.9小時,較2018年底增加了0.3小時。[3]在新媒體時代,以抖音為代表的短視頻APP成為大眾獲取信息資源的新窗口,也變身為塑造國家認同的新場所。在《抖音大數據報告》中,抖音成為政務和媒體傳播信息的新平臺。截止到2018年12月,抖音上有5724個政務號和1344個媒體號。[4]政府部門和傳統媒體借助新媒體,通過發布短視頻的形式,實現了信息傳播平臺的多元化和豐富化。
目前,關于國家認同的研究較多,但聚焦于新媒體對國家認同的塑造作用的實證研究并不多。本文選取央視新聞官方抖音號《央視新聞》為研究對象,使用內容分析法,對其發布的有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慶典的相關短視頻的視頻主題、視頻種類和人物角色等進行分析,試圖探討《央視新聞》抖音號塑造國家認同的視頻內容特征,進而探析短視頻是如何喚起和重構公眾的共同情感,并影響公眾的國家認同的。
二、研究方法
內容分析法是指對文字或非文字類型的研究對象中的信息進行歸納,將其轉變為標準化材料的過程。[5]之所以選擇內容分析法,是因為內容分析法既可以用于文字材料的梳理,也可以用于影音材料的研究。另外,它能夠在提供短視頻內容總體特征的同時,也篩選出典型案例供研究者進行剖析。本研究聚焦抖音號《央視新聞》在國慶前后(2019年9月25日至10月10日)發布的90條短視頻。通過對這90條短視頻進行觀看,又將這些短視頻分為70周年相關議題視頻與其他議題視頻兩類,得出如圖1的數據統計結果。與70周年相關議題的短視頻數量為67條,其他議題短視頻數量為23條。
本研究選取抖音號《央視新聞》在2019年9月25日至10月10日發布的67條國慶相關議題的短視頻為研究對象。根據短視頻的特點建立類目系統,并設計分析框架(如圖2)。分析框架包括數量統計、視頻主題、視頻種類和人物角色等。結合分析框架,本研究根據初步的分析結果制作編碼表(如表1),并對67條國慶相關議題的短視頻進行分條編碼。
三、《央視新聞》抖音短視頻的內容分析
(一)數量
截至2019年12月12日,熱度最高的一條國慶議題的短視頻為《禮炮轟鳴,正步鏗鏘!威武軍容,請祖國人民檢閱!》。這條短視頻的點贊數高達2205.1萬,評論數也位居榜首,共計評論數101000次,轉發數達29400次。抖音號《央視新聞》發布的67條國慶相關議題的短視頻的數據統計結果如表2。點贊數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別為2205.1萬次和10.4萬次,均值為148.2萬次;評論數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別為101000次和41次,均值為18840次;轉發數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別為29400次和146次,均值為20547.5次。這意味著國慶期間,《央視新聞》抖音號的短視頻收獲超高關注,大多數觀看者表示喜歡的方式首先是點贊,其次是轉發,最后是評論。
相對于傳統新聞網站的傳播方式,這個數量級的傳播無疑是質的突破。當前媒體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的依存度和互融性越來越強。利用新媒體進行傳播,傳統媒體能夠搭乘上新媒體的“流量快車”,擁有更大的受眾面和更高的參與度。
(二)短視頻主題
通過對抖音號《央視新聞》發布的67條國慶相關議題的短視頻的主題進行分析,得到如圖3的結果。在這67條短視頻中,最多的內容是關于70周年國慶的幕后準備,數量為22條;其次是有關70周年國慶的各種宣傳,如以往國慶的史料、《女排奪冠是最好的國慶禮物》等,數量為20條;最后是國慶閱兵和授予共和國勛章的主題,數量分別為18條和6條。
隨著受眾喜好的改變,幕后故事更能夠吸引受眾的眼球,滿足其獵奇心。并且,幕后故事往往更具有接近性,能夠在較短時間內引發受眾共鳴。
(三)短視頻種類
《央視新聞》抖音號有關70周年國慶的短視頻以實拍視頻為主,數量為61條,其余的短視頻為視頻改編以及史料傳播。技術的發展讓實時拍攝成為了“家常便飯”,除了使用專業的拍攝設備外,從業人員還可以直接用手機完成短視頻式的實時報道。利用抖音APP,他們可以在短時間內進行拍攝、剪輯、發布等,拉近了受眾與新聞事實的距離。
梅洛維茨認為,電子媒介可以把信息和體驗從一個地方帶到另一個地方。[6]通過短視頻傳播,受眾可以實現多元的“在場”,從而增強體驗感。
(四)短視頻人物角色
在《央視新聞》抖音號關于70周年國慶的短視頻中,人物角色大致可以分為參與閱兵軍人、國慶幕后人員、杰出人物、政府工作人員、普通群眾、外國政要,還有部分短視頻中無主要人物。出現頻率最高的為參與閱兵軍人,短視頻數量為18條;其次為普通群眾和國慶幕后人員,短視頻數量分別為9條和7條。值得注意的是,無主要人物視頻數量也較多,為10條。
首先,軍人作為《央視新聞》短視頻中的主角,他們是國家實力和國家形象的象征。通過傳播軍人感人的事跡,能夠塑造軍人的正面形象,從而增加普通群眾對人民軍隊的好感度,提升國民認同。其次,普通群眾和國慶幕后人員的故事可以展現受眾熟悉的生活場景,捕獲受眾的注意力。最后,無主要人物視頻多為國慶閱兵、共和國勛章授予等現場畫面,展現現場莊嚴、肅穆的氣氛,眾多群眾得以出鏡。這樣的畫面能夠讓受眾感受到群體的力量,有利于塑造情感共同體,增強受眾的群體歸屬感和國家認同感。
四、《央視新聞》抖音短視頻對國家認同的建構
(一)宏大敘事與個人命運的交織——情感共同體的產生
進入抖音APP,用戶可在“關注”和“推薦”的視頻頁面看到《央視新聞》的短視頻。抖音作為新媒體平臺,相比于傳統媒體,其儀式傳播使國家、民族在歷史中的跌宕起伏與個人命運的悲歡離合相互交織。
結合上文的內容分析,我們可知在抖音號《央視新聞》關于70周年國慶的傳播中,側重于宣傳軍人威武、颯爽、能吃苦等正面形象,如《一襲白衣威武霸氣,海軍方隊接受檢閱》《中國女兵眼神殺!“從氣勢上震懾對手”,颯!》等短視頻。作為國家實力的象征,軍人是國家和民族發展史的宏大敘事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但同時,軍人也是普通家庭中的一員,《央視新聞》抖音號也注重展現軍人作為普通個體的一面。如《看看曬黑的孩子,母親淚奔。00后為主的水兵受閱方隊》就得到頗多點贊、評論和轉發。作為普通人的軍人個體和作為國家實力象征的軍人群體成為連接國家和個人的紐帶,二者的聚合,讓受眾產生身份認同和情感歸屬,從而塑造了情感共同體。
(二)超越時空的對話——歷史事件與現實社會的雙向勾連
媒介事件中的歷史背景成為解讀現實的鏡鑒,也是構建國家認同的另一詮釋重點。如《首次公開!新中國成立后首次中央政治局會議珍貴畫面》向人們展示了第一代領導人在新中國成立后的影像,勾起老年人的回憶,并且在年輕人中塑造國家領導人偉岸的形象。熱評第一這樣寫道:“他們是近一百多年來唯一把脊梁挺得像鋼鐵般堅硬的一批人!”,收獲點贊3.3萬次。
對國家領導人的認同和尊敬是構建國家認同的強大推手,《央視新聞》抖音號很好地抓住了這一點。通過提前發布有關建國的史料,喚起人們的情感記憶。隨后,《央視新聞》抖音號又發布了70周年閱兵現場習近平主席的講話視頻《禮炮轟鳴,正步鏗鏘!威武軍容,請祖國人民檢閱!》,點贊數高達2205.1萬,評論101000條,轉發次數達29400次。我們可以看出,回顧歷史事件有助于社會歷史記憶永葆清晰,這種超越時空的對話,能夠在不同年齡段的受眾中形成歷史記憶共識,喚醒他們的民族情感,從而實現全民族的國家認同。
(三)平民化的儀式——全民參與喚起集體記憶
傳統媒體可以通過媒介儀式構建集體認同,例如在同一時期或時段使受眾觀看相同的新聞報道。但新媒體的興起導致媒介儀式傳播發生了變化,新媒體強調互動與交流,衍生出網絡上的數字化儀式,如發彈幕、在線評論、即時點贊等。以抖音為代表的短視頻APP打破了傳統媒體在媒介儀式傳播中的主導地位。人們在抖音上接收與國慶議題相關的短視頻,互相分享和交流觀感,并且自發進行轉發,參與到儀式傳播的過程中,儀式的神圣性逐漸消解。《央視新聞》抖音號有關70周年國慶議題的短視頻平均收獲點贊數148.2萬次,評論數18840次,轉發數20547次。可以看出,新媒體將全民吸納到儀式傳播中,使異質的個體成為儀式傳播中的節點,并與他者勾連形成社群,構建儀式傳播的互動性過程,在增加受眾參與感的同時,也實現了傳播效果的最大化。
新媒體以更加多元的傳播方式幫助大眾構建集體記憶,而集體記憶對于國家認同建構的最大貢獻在于它的凝聚功能。技術賦權成就了短視頻中全民參與的景觀,通過喚起集體記憶,媒體能夠塑造受眾對國家的認同,從而凝聚民族共同體。
(四)接地氣的內容——引導受眾進入儀式景觀
數字時代的信息具有碎片化特征,對于受眾而言,相較于傳統文字報道,他們更偏向視覺影像,更喜歡影像信息的直接,無需進行太多的思考便可獲取主要內容。
另外,受眾也更樂于接受具有娛樂性、互動性、趣味性的短視頻,這樣的內容能夠滿足受眾的娛樂需求。例如《央視記者遭學霸“暴擊”》《反差萌!隊員訓練“課間”畫風突變,集體跳起最in鬼步舞》等短視頻,雖然傳播的是70周年國慶的幕后故事,但依舊取得了很好的傳播效果,獲得的點贊數均超百萬。這樣輕松、接地氣的內容,很容易引導受眾進入70周年國慶的儀式景觀中,吸引受眾關注短視頻背后的議題,塑造國家認同。
結語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各類新媒介應運而生,媒體傳播信息的方式也發生巨大變化。媒體可通過抖音短視頻來喚起受眾共情、凝聚國家歸屬感,形成對國家的認同。在抖音號《央視新聞》的短視頻中,國家勛章獲得者、勞動模范、中國女排健將、港澳臺同胞、外國政要等身份都成為象征性載體,經過短視頻傳播,展現出民族團結、社會安定的社會景象,也傳達了民族復興和國家富強的發展愿景,為國家認同的構建提供了新的途徑。
注釋:
[1]韓震.論國家認同、民族認同及文化認同——一種基于歷史哲學的分析與思考[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1):106-113.
[2]賀金瑞,燕繼榮.論從民族認同到國家認同[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8(03):5-12.
[3]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4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http://www.cac.gov.cn/pdf/20190829/44.pdf.2019-08/2019-12-16.
[4]字節跳動算數中心.2018抖音大數據報告[EB/OL].https://www.useit.com.cn/ thread-22150-1-1.html.2019- 01-29/2019-12-16.
[5]劉偉.內容分析法在公共管理學研究中的應用[J].中國行政管理,2014(06):93-98.
[6]約書亞·梅羅維茨.消失的地域:電子媒介對社會行為的影響[M].肖志軍 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
(作者:云南大學新聞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