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聲樂演唱的角度,論述了音樂形象的真實性塑造問題,認為作為演唱者需要從音樂分析、演唱情緒與音樂情緒以及理智與激情關系的角度進行演唱實踐,才能夠體現出聲樂作品的藝術價值。
關鍵詞:聲樂演唱;音樂形象;真實性塑造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17-0048-02
一、前言
由人類文明活動所產生并發展的各種藝術門類中,藝術形象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存在,無論是以視覺感知為主的繪畫、雕塑藝術,還是以聽覺感知為主的音樂藝術,都離不開對藝術形象的塑造。聲樂演唱雖然隸屬于音樂范疇,但是由于它的音響價值需要在舞臺上呈現,所以聲樂應當是一種視聽結合的音樂形式,這也是它與器樂音樂最為明顯的區別。同時,作為聲樂演唱的文本載體一聲樂作品,又被賦予了文學性因素,因此聲樂演唱中的音樂形象實際上依賴于歌詞中的文學形象。如何在演唱中表現出音樂形象的真實性,不僅關系到演唱者對聲樂作品分析能力程度大小的與否,也關系到演唱者對演唱技術的駕馭。本文就聲樂演唱中音樂形象的真實性塑造問題談談筆者的看法。
二、聲樂藝術中音樂形象的特點
聲樂藝術是一種綜合性藝術,在聲樂藝術美的總體構成中,蘊含了多方面的造型手段與環節,喃音樂形象是作曲家在創作過程中由于形象思維的能動作用而“想象”出的一種概括性表現對象,同時這一形象又對音樂接受者的感知產生聯系。構成音樂形象最主要的還是音樂旋律,旋律的組成、變化將決定音樂的風格與形象的定位。逗正如德國古典哲學家黑格爾所說“藝術形式就是訴諸感官的形象”,這說明音樂形象在音樂藝術的重要性。
聲樂藝術中的音樂形象特點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音樂形象源于歌詞中的文學形象。作曲家的形象思維并不是一種空洞無邏輯的心理意識,而是源于歌詞文本中內容的存在,即歌詞中的文學形象對作曲家的情感心理產生刺激,因而促使了形象思維的形成。如歌劇《江姐》中的《紅梅贊》一曲,如果沒有“千里冰霜”、“三九嚴寒”等文字的描繪,則不會有著發自內心的扣人心弦、情動于中的旋律,因而也刻畫不出高傲獨立、品質高貴的“紅梅”形象;二是對音樂形象的感悟離不開人們的通感作用。相對于器樂音樂而言,由于歌詞的文學性闡釋,所以人們對聲樂中的音樂形象有著較為明確的感知。但是要做到對音樂形象以及背后所要表達的情感有著深度的了解,必須要形成情感上的共鳴。因此在聲樂演唱中,演唱者只有與創作者形成時空上的情感溝通才能真實的刻畫和再現音樂形象,以致于在舞臺表演過程中達到與觀眾心靈的上的交流,凸顯出聲樂藝術的表演價值。基于上述可知,作為有著抒情性本質的聲樂藝術,其內涵源自于音樂形象的概括,而聲音藝術價值則體現在演唱中對音樂形象的塑造。
三、聲樂演唱中音樂形象真實性塑造的意義
在聲樂藝術實踐中,演唱屬于表演的范疇,也稱為二度創作,是聯系創作與欣賞的中間環節,因此演唱的意義也體現在與創作、欣賞的前后關系上,簡而言之,聲樂作品通過演唱體現其創作價值和風格特征,人們對聲樂的視聽體驗而獲得心靈上的感染也是基于演唱者的表演。在聲樂演唱中,真實性指的是演唱者要將自己完全融入到歌曲之中,根據歌曲形象的特點選擇不同的情感表達方式,以此完成對音樂形象的完美塑造。
從具體意義上看,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對作品中的音樂形象完美在再現在舞臺上。音樂形象第一存在載體是無聲的文本,如果沒有演唱者的表現,它將永遠缺乏生命力,當演唱者通過歌唱技術和表演技術去進行詮釋是,人們才能夠體會到歌曲所要表達的主題是什么,因此演唱是對音樂形象的一個再造過程;二是對音樂形象的真實性塑造時促進聲樂藝術發展的關鍵途徑。
音樂形象的舞臺再造需要演唱者以一定的演唱技術來實現,是演唱技術與音樂表現的有機統一。演唱者在塑造不同的音樂形象時,既要求個人有著高度的音樂分析能力,又需要個人以不斷完善的演唱技術和舞臺表現力,因此豐富多彩而又有著內涵意蘊的音樂形象在客觀上倒逼演唱者不斷的探尋和追求,以此推動聲樂藝術的發展。
四、聲樂演唱中音樂形象真實性塑造的途徑
從聲樂演唱表面的概念上理解是一個注重實踐的過程,同時也需要理論上的支持,筆者在教學和演唱實踐中發現,雖然很多演唱者能夠掌握高難度的演唱技術,但是在對歌曲的詮釋以及舞臺表現力上仍然存在著諸多的缺陷,尤其是在塑造音樂形象時,在肢體動作運用、面部表情等舞臺語言表現上缺乏感染力,在情感的表現上也存在著不足或者過度表現的不良現象。因此以上這些問題都不能形成對音樂形象的真實性塑造,究其原因,筆者認為演唱者并沒有從理論的角度對作品中的音樂形象進行深入的分析,以導致對音樂形象的把握不足,其次就是在技術的運用上沒有準確的把握切入點,缺乏對演唱技術與音樂形象塑造之間關系的理解,因此從音樂形象真實性塑造的具體途徑看,應當從以下三個方面予以實施:
一是從音樂分析的角度對作品的創作背景進行深入理解。在當今聲樂教育中,存在著一個很大的弊端,就是忽略了對音樂分析理論的教學,而是只注重歌唱技術的訓練。所以很多聲樂學習者能夠勝任不同難度的歌唱技術,而音樂分析能力存在明顯的不足。如在演唱某一首外國歌劇詠嘆調時,最為重要的目的是將歌劇人物的性格特點進行表現,大多數演唱者會將重點放在氣息的運用、咬字吐字的處理以及共鳴發聲技術等具體的技術上,而不去考慮詠嘆調中人物性格特點的構成因素,即沒有從旋律、節奏、調性、速度、力度等具體的音樂要素上進行結合分析,所以在塑造人物時難以休現出其音樂形象的真實性;
二是要注重演唱情緒與音樂情緒的結合,對音樂形象進行剖析,從而更準確地把握作品的音樂風格特點尸悔一首聲樂作品都有著獨立個性的音樂形象,由于聲樂作品在主題表現上的獨立性和唯一性,所以不同鳳格的作品在形象的塑造上有著各自的特點,對于演唱者而言,需要適應不同風格作品的演唱就必須有著豐富的情感體驗,即在日常生活中體驗喜怒哀樂各種情緒,并深刻揣摩各種情緒的運用特點,這樣才能夠適應不同音樂形象的表現。當然,聲樂作品中的音樂形象也是融匯于音樂的情緒之中,如歡快、明朗的律動節奏表現喜悅、興奮的音樂形象;而緩慢低徊、消沉粗重的旋律表現悲傷、哀怨的音樂形象等,都體現出音樂情緒的不同表現,這就要求演唱者在理解音樂情緒的同時去合理的選擇演唱情緒,體現出對音樂形象塑造的真實性效果;
三是在演唱技術的運用上要懂得激情和理智之間的關系。聲樂作為一種抒情的藝術,需要演唱者以積極的情感投入到演唱中,但是在激情表現的同時還需要理智情感的控制,否者會出現由于過度激情而造成速度加快、節奏紊亂、音色含糊、音高不準等不良現象,這些對于音樂形象的真實性塑造產生消極的影響。④
五、結語
在聲樂藝術中,音樂形象是對歌詞中文學形象的音樂化反映,它通過各種不同的音樂要素有機配合而構成,演唱時對音樂形象進行音響化、舞臺化的視聽再現過程,要想完美的實現音樂形象的再現,離不開演唱者對音樂形象的真實性塑造。針對在演唱過程中音樂形象的真實性塑造,演唱技術的運用并不是唯一性因素,而是需要演唱者具備音樂分析的能力、演唱情緒與音樂情緒結合的能力和對演唱技術有效的控制能力,這樣才能夠通過真實性的音樂形象塑造體現出聲樂作品的藝術價值。
注釋:
①余篤剛.聲樂藝術的形象性與語義性[J].當代音樂,2017(03):10-16.
②徐麗燕.關注音樂要素塑造音樂形象——三大音樂教育體系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的運用與思考[J].當代音樂,2016(22):37 38.
③位云蛟.聲樂套曲《美麗的磨坊女》中主人公的音樂形象[J].當代音樂,2019(10):104-105.
④鄂冬明.談聲樂演唱中二度創造與情感表現的特征[J].戲劇之家,2020(04).
作者簡介:吳驍(1990-),女,山東膠州人,助理講師,研究生碩士,研究方向:聲樂教學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