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倩 席曉明
摘要:教師禮儀是師范生培養課程體系中的一個重要內容。但傳統教師禮儀課程教學中存在著理論學習過多過難,檢測學習效果操作難,學生長期堅持學禮儀難等問題。我們團隊通過師生的配合,創新出一系列“場景化”教學方式,針對以上難點進行7有效解決,提升了教學效果,連續三年評教成績優秀,受到了師范生的歡迎。
關鍵詞:“場景化”;教師禮儀;師范生;課程
中圖分類號:G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17-0196-02
一、引言
中國是世界公認的“禮儀之邦”,禮儀一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同其他職業相比,尤其是中小學教師,與未成年人接觸更為頻繁,良好規范的職業禮儀既是與工作對象溝通的必要條件,又是傳承傳統文化的必然要求。師范院校是培養中小學師資的主要陣地,發現并解決教師職前存在的禮儀問題,開展科學有效的教師職業禮儀訓練,是教師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
二、傳統教師禮儀課程的“三難”現狀
為開展好教師禮儀的教與學,掌握傳統課程教學的基本情況,通過隨機抽取合肥師范學院大二和大三共200名師范專業學生作為對象,其中大二和大三學生各100名,男生31名,女生169名,針對教師禮儀學習認知情況開展問卷調查,收回有效問卷200份。通過分析,得出傳統教師禮儀課程的“三難”。
(一)學術理論理解難
所使用的多個版本教材中均大量出現禮儀術語、不同禮儀的出現歷史、存在原因、使用場景以及注意事項等。解釋說明時大量篇幅使用文字,缺乏圖片視頻等形象化的內容作為輔助支撐。即使少量教材配備有視頻光盤,也未脫離專家訪談、講師講座等第三者視角描述的形式,不過是從文字表述轉換為有聲語言敘述。而教師禮儀應該包含大量言語、動作、神態、表情的實際操作要領,難以通過文字進行清晰表述。這一現象使傳統的教師禮儀課程脫離技術性,成為一門與其他理論課程區別不大,偏向于學術性的課程。在問卷調查中,有73.5%的學生反映“課程內容過于抽象深奧”,需要在不完全理解的情形下大量記憶背誦,增加了課程學習的主觀難度感受。
(二)檢測方式操作難
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必須有科學有效、實際可操作性強的檢測方式來檢驗,既能為教師教學方式方法有效性提供參考,也能為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的優劣提供及時反饋。傳統禮儀課程中的學術理論學習完成之后,學生只能憑借自身的理解和想象去應用操作。由于禮儀動作、語氣、表情等活動是否得體,多數情況下要由接觸對象進行主觀評價,既缺乏客觀評價標準,又不可能隨時有專業教師督促和指導,無論是學生個人還是同學之間都難以開展學習成果的有效性檢測,無法正確使用好教師禮儀。多數情況下只能被迫采取紙質考試卷的方式給出課程成績,未必真正能檢驗真實學習效果。在問卷調查中,有84%的學生指出“不知道怎么檢測自己的學習效果”。難以開展科學有效的檢測活動,是教師提升禮儀課程學習效果的一大障礙。
(三)長期訓練堅持難
相對于教育學、心理學等師范專業的傳統公共必修課程,以及學科專業基礎課程和核心課程而言,教師禮儀課程通常處于“邊緣化”地位。學時安排與前兩者相比,根本不是一個數量級,多數只開展一個學期,基本不會超過16學時。在課程規定學時的學習過程中,有來自教師和課程考核的壓力,調查中發現98.5%的學生反映“自己能認真對待學習”。在完成學習和考試合格之后,由于既缺乏考核壓力,又迫于其他課程的繁重學習任務影響,同時生活中并非真實教師身份的客觀情況,也造成缺少教師禮儀實際應用的場景,學生不愿意長期堅持禮儀訓練,會逐漸淡忘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問卷調查中有83.5%的學生在反映學習完教師禮儀課程后的作用時,選擇了“沒地方用,都還給老師了”。
三、教師禮儀課程的“場景化”改革
“場景”一詞本應用于描述戲劇演出,電影電視拍攝時人為構建的虛擬場面,具有將劇本的文字呈現為形象化畫面的能力。我們借鑒這一概念,將其應用到教師禮儀課程改革中去,使學習更加形象化、應用化,增強體驗感、參與感,用以解決傳統課堂的上述難點。
(一)理論內容的“場景化”改革
當前禮儀教材內容的主流編排方式多是按照動作來劃分,例如“握手的禮儀”“穿衣的禮儀”“化妝的禮儀”等,學生只能根據文字描述,推斷各種禮儀的動作形象,機械地去理解記憶不同的動作,無法在眼前構建形成形象化的場景,動作要領學習枯燥且易忘。科學研究表明:在某一場景下發生過的動作、語言等細節,當事人會因時間推移而出現記憶不準確的情形;但在該場景再現的情況下,當事人能夠更加準確地回憶或重復之前所做過的動作或說過的話語。根據這一觀點,我們師生團隊結合教師的工作特點,通過對各種教師禮儀的綜合性分析得出結論,教師禮儀各項內容使用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在同一場景下多種動作連續使用,不同場景下動作的要求也不完全一樣,總體上可以分為“校園內禮儀”“課堂上禮儀”“社會交往禮儀”三種場景。在教學中將不同動作表情的禮儀內容,全部有針對性地融入以上三個場景中,進行形象化操作和學習。真正把抽象思維的學習,變成了形象直觀的學習。教師的講解更加有趣味,學生的理解也更加容易。加之平時也總會遇到在校園內,課堂上,社會上與人接觸的情況,“場景化”的內容學習既解決了禮儀學習的理論枯燥性問題,又解決了長期堅持難的問題。在學生進入職場后,真正場景的再現,有利于學生快速回憶和應用教師禮儀。
(二)考核方式的“場景化”改革
考試歷來是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工具,在當今的大學里很大程度上也充當了學生學習的風向標和指揮棒,促進學習動力的提升。既是教師教學改革的重點,也受到學生的廣泛關注。把禮儀課程考核方式改革好,有助于促進課程教學效果的提高,是教學成功的關鍵點和主要抓手。我們師生團隊采取了大膽的改革,下決心全面取消了傳統的使用紙質試卷的考試方式,徹底告別了學生死記硬背學習理論知識應對考試的枯燥形式。取而代之的是場景化的考試,把需要考核的內容放進日常生活的場景中。教師通過錄像觀察的方式進行打分考核,占據較大的分數比例。同時,劃分不同的學習小組開展競爭性學習,小組之間互相評判監督,觀察同伴和對手的言行舉止,也給與一定比例的禮儀考核分數。這種場景化的考核方式,讓現實的操作替代了紙質的試卷,真實地再現了教師禮儀應當存在的現實環境,提升了考核的科學性與可操作性,更加真實有效地檢測了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既有效地避免了教師禮儀課程介有學無術”,把技術操作放到了最高考核地位,同時也提醒了學生在同伴和競爭對手長效監督下,必須長期堅持禮儀的學習和實踐。
(三)以賽促練的“場景化”改革
各類學科技能競賽也是檢驗學習效果的重要方式。學生如果在校期間能獲得各級各類獎勵,對其本人的評獎評優、升學就業具有很大的幫助作用。因此,各類學科競賽的舉辦歷來受到學生的廣泛關注和歡迎。我們教學團隊對標安徽省高等學校師范生教學技能競賽中對教學儀表儀態的要求,把參加競賽并獲獎作為目標,把禮儀教學進行競賽‘場景化”練習。同時,隨著教師資格考試的改革,現場教學能力的測試已經成為師范生獲得教師資格證的必經之路。學習研究教師資格證面試對教學儀表儀態的要求,組織模擬面試比賽,督促學生練習。不斷參加比賽,取得更好成績,不斷演練模擬面試并最終考取教師資格證,讓場景化的禮儀學習不再是繁重的負擔,演變成鍛煉的手段,已經成為學生認真學習并長期堅持教師禮儀的內在驅動力。
四、結語
教師在我們國家,一直被稱作“靈魂的工程師”,是全天下最光輝的職業。教師禮儀作為職業禮儀的一種,既是在職教師必須遵守的行為規范,也是在讀師范生職前鍛煉和學習的必要內容。作為一項實踐性極強的技能,必須跳出純理論學習的漩渦,開發出有可操作性的教學模式,對于提升教師禮儀教學效果,服務師范生成長具有十分現實的意義。
★基金項目:2018年安徽省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教師口語與禮儀訓練營,項目編號:S201814098061,。
參考文獻:
[1]常洪偉,鄭興華,王笑涵.基于職業關鍵能力培養的“以賽代考”活動研究[J].職業,2020(4).
[2]萬愛蓮.師范院校開設“教師禮儀”課程的必要性和途徑[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1(7).
[3]王晨,劉婷.師范生教師職業禮儀教育的現狀和問題[J].課程教育研究,2016(4).
[4]王丹丹,曹文君.基于過程性評價考核方式的滿意度評價[J].大學教育,2020(5).
[5]邢小麗.師范生教師禮儀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分析[J].2013(21).
[6]趙莉.談社交禮儀課程教師的禮儀素養[J].遼寧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8(3).
[7]張家波,李斌輝.“90后”教師職業禮儀素養現狀及應對策略[J].現代教育科學,2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