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暢
“住房公積金是否要廢除”,這是一個“大膽的假設”。但要先看基本的事實是什么,然后“小心求證”,考慮假設是否必要。
著名歷史學家許倬云說過,研究歷史總要從社會、文化、經濟三大角度一起看問題,唯有這樣才可能看到真實的全貌(所謂大歷史觀)。“住宅公積金”是由單一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過程中的特定產物,當然也可以借鑒大歷史觀的視角來觀察。
住房公積金制度建立在上世紀90年代,當時的社會狀況是深化改革、奔赴小康;經濟狀況是居民收入水平普遍較低、收入來源單一。
30年過去了,如今2020年的社會狀況是,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經濟狀況是,居民收入大幅增加,而房價亦大幅增長,貧富差距呈現拉大趨勢。
在衡量居民收入差距時,有一個國際通用的指標是基尼系數。具體來說,基尼系數的數值介于0~1之間,基尼系數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均。國際上通常把0.4作為貧富差距的警戒線。根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2018的統計數字,中國的基尼系數為0.45。占總人口20%的最貧困人口占收入或消費的份額只有4.7%,而占總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占收入或消費的份額高達50%。
再看文化,“文化”是一個比較穩定的因素。全世界都知道中國人喜歡買房子,其中是否隱含著文化因素呢?“家”的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寶蓋頭”(宀),表示與房室有關,最早的房子是用來祭祀祖先或家族開會。
綜合這些因素來看,住房公積金制度雖然有缺陷,但不能因其缺陷而取消。相反,應該大力改革現有公積金制度,以滿足低收入者的住房需求(租房或者購買共有產權房)。海外國家給低收入者住房補貼,我們也可以學。問題是——錢從哪里來?
其實,現有的公積金制度下,各地都沉淀了巨額的資金,可以學習“養老金入市”的方法,在投資安全的前提下讓巨額資金獲得增值。這筆增值就可以用來補貼低收入者的購房需求。這相當于全體公積金繳納人“補貼窮人”,應該大家都同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