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忠賢
【關鍵詞】顯微神經外科;三叉神經痛;手術;復發
【中圖分類號】R651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6-0072-01
三叉神經痛主要表現為面部疼痛,神經在進入腦段的過程中,橋小腦角的位置存在異常血管,壓迫神經組織,對神經脫髓鞘產生影響,最后引發病變,給患者帶來痛苦。現階段,針對三叉神經痛患者,一般采用手術治療的方式,主要有兩種方式,一個就是人為切斷神經根,另一個則是三叉神經微血管減壓術。為了研究兩種手術方式的治療效果,選擇近一年住院治療的76例三叉神經痛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組,分別采用上述兩種治療方式,下面為具體內容。
1.1研究資料
選擇近期住院的三叉神經痛患者,時間為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共計有76例患者,主要有兩種類型的三叉神經痛疾病,一種為典型性,另一種為非典型性,分別為50例和26例。其中治療組38例男性18例,女性20例,病程平均7.8年;對照組38例男性17例,女性21例,病程平均7.5年。
1.2研究方法
針對觀察組患者,采用MAD治療方法,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對患者進行麻醉處理,主要分為全麻和局麻兩種類型,讓患者采取側臥或者側頭的方式,將患處置于上方,一般都會選擇側臥手術的方式。在患者的耳部后面選擇適合的位置,用手術刀劃出一個小型切口,要注意切口采用橫切的方式,采用“上”字型切開硬腦膜,對患者的小腦橋腦角進行探查,這也是手術的關鍵環節,要合理利用顯微腦壓板,采用冷光源照明,將顯微鏡作為輔助工具。
在切開以后,要使用工具吸出腦脊液,隨著腦脊液的排出,小腦組織會逐漸坍陷,就可以向內深入探查,要緩慢耐心的逐漸深入,同時注意觀察留尿管,所有患者術前都要排尿,在手術中不適用尿管及脫水藥。在探查的過程中,要對巖靜脈進行識別,主要是因為這種靜脈相對比較復雜,一般情況下,都是1支進入巖上竇,也有2-3支匯聚到一起的情況。在手術過程中,如果受到巖靜脈的干擾,可以先用雙極電進行處理,在切斷巖靜脈。同時,要區分巖靜脈的回流區域,如果回流到腦干,就不能采取上述的處理方式,而是要小心保護,如果遇到責任血管,則要謹慎分離,并適當減壓。如果遇到巖靜脈出血、撕裂等問題,就要探查具體的出血點,采取電凝、明膠海綿壓迫的方式,快速止血。
針對對照組患者,則采用PSR治療方法。
1.3統計學意義
采用數理統計軟件SPSS21.0對收集的數據進行整理與統計分析,并進行卡方檢驗,P<0.05顯著差異具有統計意義。
2.1復發率比較
經過治療以后,觀察組共計3例患者出現復發問題,復發率為7.89%,對照組共計10例患者出現復發問題,復發率為26.31%。
2.2預后良好率
在治療以后,50例典型性患者中42例預后良好,良好率為84.0%,26例非典型性患者有18例預后良好,良好率為69.23%。
在微血管減壓手術過程中,為了滿足手術需求,需要釋放一定量的腦脊液,在手術結束后,就可能會出現低顱壓的情況,引起頭暈目眩、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增加顱內出血的概率,針對該問題,手術治療后要采取適合的糾正方式,去除患者的枕頭,采取平臥的方式,同時給患者進行補液治療。此外,還要注意不要過早抬動床頭,會讓家居患者的低顱壓癥狀,需要在恢復一段時間后,才能正常活動。
手術治療的主要目的就是減壓,一方面可以提高治愈率,另一方面降低復發率。在減壓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精準確定責任血管。二是減壓神經可能存在長度變異的情況,主要是因為血管壓迫造成的,這種壓迫范圍較廣,甚至可以達到神經根的遠端位置,在遇到可以的責任血管,都要進行減壓處理。三是神經根附近可能存在很多其他組織,包括粘連帶、蛛網膜等,對于這部分組織,都要分離開來,一般采取銳性解剖分離的方式。此外,一些特殊的病理,在手術中可能出現找不到根部病因的情況,部分學者認為,可以對其后根部進行切斷處理,憑借感覺確定處理的范圍,但是存在一定的缺陷。根據本次研究結果,認為可以運用全麻手術的方式,可以更容易確定責任血管,主要是因為分離責任血管時,患者的面部會出現痙攣的現象,而分離非責任血管基本不會出現疼痛。此外,如果選擇局麻的方式,在減壓結束以后,要檢查敏感發作區,如果還存在疼痛的癥狀,則表明減壓不夠全面,要繼續進行探查。
減壓材料比較多,常用的有滌綸棉、滌綸片等,其中最為常用的滌綸片,具有可造型、不吸收、易于固定等優勢,在應用減壓材料時,要選擇最佳的放置方式,包括懸吊法、支撐法、墊片法等。如果發現巖靜脈壓迫血管,處理方法比較簡單,對其進行電凝處理,然后剪斷即可,對于其他類型的靜脈,例如回流腦干的靜脈,則要先分離血管,不能和巖靜脈采用相同的方法。近些年,顯微鏡、內窺鏡手術不斷成熟,手術野也隨之擴大,可以更加精準的找到責任血管,克服了傳統手術的難題,避免出現死角問題,基本不會出現遺漏的現象,同時手術后的不良反應及并發癥相對更少。
在實際的手術過程中,經常遇到一些特殊情況,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責任血管廣泛粘連,與蛛網膜連接在一起。二是責任血管貫穿感覺跟,影響減壓手術,無法徹底分離責任血管。三是個別疑難病例無法找到任何責任血管。針對上述問題,設計出了新術式——三叉神經松解梳理,已有臨床研究表明,這種手術可以彌補MAD存在的大部分問題,具體的手術方法如下:手術前期與MAD相同,在對微血管進行減壓處理以后,遇到無法解決的難題時,就可以使用特別纖刀,沿著三叉神經的纖維,垂直于腦橋表面,于入根區剖開三叉神經感覺后根段,梳理3-10個平面。目的是將粘連的蛛網膜和粘連帶劃開,使其充分松解,起到減壓的目的,并能達到三叉神經痛止痛的效果,同時能保護面部感覺的生理功能。本組資料顯示,通過臨床治療和觀察分析,觀察組行MVD者3例三叉神經痛復發,行PSR者10例復發,兩組顯著差異具有統計意義。典型性三叉神經痛患者預后明顯好于非典型性
患者。
參考文獻
[1] 張磊,鄒文俊,ZHANGLei,etal.顯微神經外科手術治療三叉神經痛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7,9(8):130-130.
[2] 徐紅云.觀察和分析顯微神經外科手術治療三叉神經痛的臨床效果[J].健康之路,2018(5).
[3] 郝楊,于炎冰,張瑜廉,etal.非動脈壓迫因素導致三叉神經痛的顯微外科手術治療[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19,35(3):255-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