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
【關鍵詞】普外患者;手術后;預防感染
【中圖分類號】R473.6 ? 【文獻標識碼】B ? ?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6-0190-02
傷口感染是手術環節十分常見的一類并發癥,在我國不同層級的醫院中,因為醫院衛生情況以及醫生專業素養等方面的原因,可能會導致一些普外科病人在進行手術后產生感染的情況。如果病人手術后傷口感染,不但對病人的康復情況有很大負面影響,還使得病人預支更多的醫藥費。因此,探究有效防治手術后患者傷口感染的研究,對普外科手術領域來說是擁有很強現實意義與使用價值的,這也是本文研究的重點所在。
2.1實驗對象選擇
選取2018年9月-2019年8月之間來我院普外科治療的100例手術病人為研究樣本,隨機性的將100例平均的劃分為兩組,也就是對照組與觀察組。對照組女性病人24位、男性病人26位,平均年齡為48.4±1.8;而觀察組女性病人23位,男性病人27位,平均年齡為47.5±2歲。對上述隨機劃分兩組的一般資料進行比較能夠得知,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
2.2實驗方式
2.2.1實驗方法
對照組運用的是常規護理形式與方法。
而觀察組則是在常規護理的前提下進行相應的預防感染護理,具體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首先是手術前的預防護理。構建相關于普外手術病人感染預防的計劃與方案,同時根據實際需求一月開展至少一次有關于“預防感染”的專題會議,按照會議相關內容及時的更新與健全病人手術感染預防方案。其次則是手術過程中的預防護理。在手術進行的時候必須保持無菌的手術環境,把手術餐館人數降低到三人以下。并且護理人員積極配合手術醫生盡快完成手術,降低手術使用的時間。最后則是手術后的預防感染護理。護理人員需要及時的對輔料進行更新,以及觀察患者手術傷口部位的情況。
2.2.2觀察的指標
此次觀察實驗環節里,通過手術后患者感染情況分析表來探究兩組病人在普外手術后的感染情況,然后運用問卷調查的形式來調查實驗者對于預防感染護理的感覺與效果,并對相應的調查結果展開分析。
2.3統計學處理
本次研究運用的是SPSS 20.0 軟件作為主要的統計工具。
3.1患者的感染狀況
從調查結果統計內容來看,對照組患者手術后感染的概率要明顯高于觀察組(P< 0.05),相關統計內容如下表1所示。

表1 患者的感染狀況n(%)
3.2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及住院時間
調查統計結果顯示,對照組患者對于整體的護理滿意度是低于觀察組,并且對照組患者整體的住院時間多于觀察組患者(P< 0.05),相應的統計內容如下表2所示。

表2 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及住院時間(-x±s)
本次實驗本研究對對照組運用常規護理,而對觀察組采用常規護理與預防感染護理結合的形式,最終從實踐結果能夠看出:觀察組病人傷口感染的概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并且觀察組病人整體住院時間較短,相應的對于本次綜合性的護理更加滿意(P< 0.05)。所以說,常規護理與預防感染護理結合的形式有臨床應用的價值。
4.1普外患者手術后感染出現的原因分析
4.1.1患者自身抵抗力不足
部分病人在手術環節因為切口較大,并且較深而且由于手術內容較為繁雜,需要花費較長的時間,進而使得病人傷口長時間暴露在外。假如患者抵抗能力較弱的話,那么就會大大提升其手術創口感染的可能性。
4.1.2消毒和管理不到位
由于在對患者實施手術治療的過程中,醫生的手術操作水平以及無菌的手術環境等都是相關于患者創口感染的因素,沒有根據相關規定嚴格的進行消毒與管理在進行手術室的管理時,未嚴格按照相關要求進行消毒和管理,那么可能致使病人傷口感染。所以需要根據相應的制度規則來嚴格規范,才能確保手術室處于無菌狀態,進一步降低手術環節病人傷口感染的可能性。
4.2普外患者手術后感染預防策略
4.2.1加強手術的空氣監控
在開展手術治療之前,把所有相關于當次手術的醫療器材與工具準備妥當,在手術進行以前相關的醫護人員全部到位,能夠有效降低手術室人員頻繁進出污染手術室環境。而在手術完畢以后,相關護理人員應該第一時間清潔手術臺,并進行消毒,保持其無菌狀態。除此之外,手術室還需要運用專業的殺菌劑按時進行消毒殺菌,消滅空氣中滯留的細菌。
4.2.2定期檢查手術醫療器械
在常規的醫院檢查環節,醫院要注重對外購醫療器材的檢查,發現不符合衛生質量要求的醫療器材嚴格處理。而手術室護理人員在運用外來手術器材的時候,需要開展相應的清理與消毒處理。而在手術完畢之后,必須第一時間更換器材,嚴謹的區分有無菌手術器材,第一時間處理有菌手術器材。
參考文獻
[1] 劉曉青,姜麗維,劉佳. 普外患者術后預防感染護理方法的研究[J].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7,17(A1):257.
[2] 王敏. 普外患者術后預防感染的護理方法研究[J]. 智慧健康,2018,4(18):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