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柳燕
(廣西柳州市柳江區人民醫院,廣西 柳州)
急性腦梗死是指患者腦內血液循環發生障礙或腦部缺血而導致的腦組織發生的壞死,具有發病急、預后差、致殘率高、致死率高的特點[1]。
臨床上,對于該類疾病通常采取溶栓治療的方式。尤其是在患者發病的超早期,進行溶栓使血管再通,及時恢復血流和改善組織代謝,避免壞死范圍擴大,對于減輕患者的致殘率具有積極的作用。目前采用rt-PA靜脈溶栓,其用法是:rt-PA 0.9 mg/kg(最大劑量為90 mg)靜脈滴注,其中10%在最初1 min內靜脈推注,其余90%藥物溶于100 mL的生理鹽水,持續靜脈滴注1 h,rt-PA靜脈溶栓是改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結局最有效的藥物治療手段[2],rt-PA可與血栓中纖維蛋白結合成復合體,該復合體能促進纖溶酶原轉變成纖溶酶,溶解新鮮的纖維蛋白,實現受阻礙的血管再通。
本研究選取自2017年9月至2019年11月在我院接受rt-PA靜脈溶栓治療的超早期急性腦梗死患者50例的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探討在患者治療期間護理干預措施對治療效果的積極影響,并報告如下。
超早期急性腦梗死患者共50例,按照護理方式的不同分為普通組和綜合組各25例。
普通組:14例男性,11例女性,年齡 52~78歲,平均(70.2±0.5)歲,發病時間 0.38~2.9 h,平均為(1.26±0.35)h,NIHSS評分(18.71±4.51)分。綜合組:13例男性,12例女性,年齡 53~79 歲,平均(71.1±0.3)歲,發病時間 0.4~3.1 h,平均為(1.29±0.32)h,NIHSS評分(18.66±4.63)分。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發病時間方面沒有統計學意義上的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均采取rt-PA進行常規溶栓治療。普通組采取常規護理措施,內容包括臥位指導、飲食指導、病情監測、用藥護理、基礎護理、健康宣教等。綜合組采取綜合護理措施,內容包含如下方面[3]:(1)溶栓前:對患者的身體狀況進行全面評估,了解患者既往疾病史及過敏史,對患者及家屬進行疾病相關知識及藥物溶栓的作用、效果及注意事項的告知,使患者及家屬了解疾病的基本知識,利于治療過程的相互配合,提高治療的依從性。(2)溶栓過程中:對患者的生命體征、意識狀況、瞳孔、肢體肌力、語言進行監測,尤其對血壓、心率、體溫、血糖等基本情況進行密切監測[4],血壓的監測:最初2 h,每15 min測1次;隨后的4 h,每30 min測1次,至6 h;最后每小時1次直至rt-PA治療后24 h;給予溶栓藥物后至少最初24 h內收縮壓維持在140~150 mmHg;心率的監測:每小時監測心率情況,若心率>100次/min,立即采取處理措施;體溫的監測:每2 h測體溫1次,T>38 ℃,立即采取降溫措施;血糖的監測:約40%的患者存在腦卒中后高血糖,對預后不利[5],血糖超過10 mmol/L時給予胰島素治療,使血糖控制在7.7~10 mmol/L,對于患者出現的異常情況,隨時報告主治醫師,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病情的惡化。溶栓24 h內禁止插鼻飼管、尿管及動脈內測壓管。溶栓過程隨時了解患者及家屬心理波動情況,并保持有效的溝通,對于患者因自身疾病產生的負面情緒,如焦慮、恐懼等,做好心理疏導,緩解其心理壓力,樹立康復治療的信心。(3)溶栓結束后的護理:除了對患者的病情變化進行密切觀察外,還需觀察不良反應,若發生不良反應,及時采取相應措施進行對癥治療;給予飲食指導,幫助患者進行康復訓練,定時按照醫囑服用藥物,以保證患者的盡快康復。
應用美國神經功能量表(NIHSS)對所有患者治療前、治療后的神經功能改善情況進行評定,分值越低表明患者的神經功能改善效果越好;統計記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
采用SPSS 22.0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統計處理,計量數據通過t檢驗,計數資料通過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由表1可見,治療前普通組的NIHSS評分為(18.71±4.51)分,綜合組的 NIHSS 評分為(18.66±4.63)分,兩組之間沒有統計學意義上的明顯差異。治療后,普通組的NIHSS評分為(11.37±2.16)分,綜合組的NIHSS評分為(6.22±1.03)分,與治療前同組相比,均有較大程度的改善,具有統計學意義上的明顯差異;治療后的兩組之間對比,綜合組的改善情況明顯優于普通組,且具有統計學意義上的明顯差異。
表1 兩組患者的平均NIHSS評分比較( , 分)

表1 兩組患者的平均NIHSS評分比較( , 分)
注:*表示同組間與治療前相比,P<0.05;△表示治療后,兩組之間相比,P<0.05。
?
由表2可見,普通組有3例發生鼻出血、2例發生皮下出血、2例發生牙齦出血,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8%;綜合組有1例發生牙齦出血,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兩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之間具有統計學意義上的明顯差異。

表2 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n, %)
腦梗死又稱為缺血性腦卒中,是腦血管疾病中的一種常見類型,以老年患者為多見。該病的原因為各種因素導致的顱內及頸部大動脈粥樣硬化、心源性栓塞、小動脈閉塞為主。主要誘發因素有患者的基礎性疾病,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心臟病、年齡因素、煙霧病等[6]。
急性腦梗死起病急、危害大,情況嚴重的容易發生半身不遂或者死亡。當前臨床上對于此類疾病的治療普遍采取溶栓治療的手段,期望通過將阻塞腦部血管的血栓溶解,重新構建缺血區域的血液循環,營養神經組織,恢復神經功能,以促進患者的康復[7]。
本組研究也證實,在治療前對患者的基礎病史、過敏史等進行了解,不僅為臨床治療提供基礎資料,也能夠為患者在溶栓期間的護理提供基礎和保障;同時向患者及家屬講解疾病的相關知識、溶栓治療的必要性,能夠幫助患者及家屬提高治療的依從性;同時由于患者及家屬掌握了基本的醫學專業知識,也利于消除患者及家屬焦慮不安的心理。在治療過程中,強化對患者生命體征的監測,防止患者出現病情的反復甚至惡化,均對患者的康復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而且由于采取了綜合護理干預措施,減少了患者發生不良反應的風險與可能,在促進患者康復的同時,也增強了患者治療疾病的信心以及對治療效果的認可。本組資料證實治療前普通組的NIHSS評分為(18.71±4.51)分,綜合組的NIHSS評分為(18.66±4.63)分,在NIHSS評分方面,兩組之間沒有統計學意義上的明顯差異。治療后,普通組的NIHSS評分為(11.37±2.16)分,綜合組的 NIHSS評分為(6.22±1.03)分,與治療前同組相比,均有較大程度的改善,且具有統計學意義上的明顯差異;治療后的兩組之間對比,綜合組的改善情況明顯優于普通組,且具有統計學意義上的明顯差異。不良反應發生方面,普通組有3例發生鼻出血、2例發生皮下出血、2例發生牙齦出血,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8%;綜合組有1例患者發生牙齦出血,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兩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之間具有統計學意義上的明顯差異。因而通過上述資料證實了采取綜合護理干預措施的必要性及優勢。
綜上所述,在超早期急性腦梗死患者接受rt-PA靜脈溶栓治療期間,采取綜合護理措施,能夠有效提高治療效果,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減輕患者家庭的經濟負擔和精神負擔,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