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芳
(吉林省吉林市中心醫院,吉林 吉林)
胃癌是臨床醫學中常見的腫瘤疾病,其主要指發生在患者胃粘膜上皮組織的惡性腫瘤,該疾病病發會導致患者出現肝臟功能下降、消化系統功能降低等癥狀,病情嚴重者還會誘發惡病質等并發癥,以此危及患者性命。隨著我國社會人口老年化的深入,該疾病病發率與日俱增,已經嚴重影響到我國中老年群體的健康水平[1-3]。本文通過對阿帕替尼聯合替吉奧在晚期胃癌臨床治療中的效果進行研究分析,意在為提高該疾病臨床治療有效率提出可行性方案。
選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晚期胃癌患者28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比組,每組14例,其中研究組患者年齡51~68歲,平均(57.6±2.4)歲,平均體重(54.4±3.1)kg,男女比例5:5。對比組患者年齡50~70歲,平 均(57.5±2.3)歲,平 均 體 重(54.5±3.4)kg,男女比例5:5。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入選標準:(1)兩組患者均符合WHO關于該疾病的診斷標準;(2)兩組患者均知道此次實驗研究的目的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1)患有其他臟器疾病者;(2)認知存在缺陷或障礙者。
兩組患者均接受保肝、保腎等常規治療,隨后對比組行替吉奧(齊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00150)藥物治療,藥物使用劑量和方法嚴格遵照醫囑,首次服用劑量按照患者體表面積決定,在40 mg、50 mg以及60 mg三種給藥劑量中進行調整,1日給藥2次。研究組行阿帕替尼(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40103)聯合替吉奧治療,其中替吉奧藥物使用劑量參考對比組,阿帕替尼藥物使用劑量按照患者病情程度給藥,在500~850 mg進行調整,1日給藥1次。以上藥物治療均連續給藥4周,期間間隔2周為1個療程,兩組均持續2個療程后對比療效。
觀察兩組患者經過治療后皮膚過敏、蛋白尿、白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等不良反應發生率,不良反應發生率嚴格參考臨床資料,確保數據準確性。觀察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有效率,有效率參考RECIST評價標準將其分為治療顯效、有效以及無效,最終統計治療總有效率。
用SPSS 19.0軟件對研究中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數資料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經過不同藥物治療后統計得知,研究組患者皮膚過敏、蛋白尿、白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等不良反應發生率均低于對比組患者且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對比數據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n(%)]
兩組患者經過不同藥物治療后統計得知,研究組患者臨床治療顯效率、有效率以及總有效率均高于對比組患者且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臨床治療無效率低于對比組患者且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對比數據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對比[n(%)]
胃癌是老年群體高發疾病之一,該疾病病發不僅會導致患者生活質量下降,還易誘發多種并發癥,以此危及患者性命。胃癌病因頗為駁雜,幽門螺桿菌的感染、不良的生活飲食習慣以及遺傳均易導致病發,患者臨床癥狀表現為胃區疼痛、體重大幅度減輕等。目前針對該疾病主要采用藥物控制或手術聯合放化療的方式進行治療,患者接受治療后臨床癥狀能夠得到顯著改善,但難以治愈[4-7]。
阿帕替尼是一種小分子抗血管生成靶向藥物,其在臨床治療中被廣泛地應用在晚期胃癌、食管癌等疾病中,具有極高的應用價值。其通過選擇細胞內受體與ATP結合,能有效地發揮阻斷絡氨酸激酶生成,使患者腫瘤組織的血管形成效率降低,最終達到抑制腫瘤病灶進一步發展的效果。而將其與替吉奧聯合應用在晚期胃癌患者的臨床治療中時,能有效緩解患者病情,舒緩患者疼痛感和不適感,以此提升患者生活質量,使患者能夠輕松地度過最后的人生。同時該類藥物的應用,還不易引發患者出現藥物過敏反應,藥物安全性較高[8-10]。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接受阿帕替尼聯合替吉奧治療的研究組患者,其臨床治療有效率以及不良反應發生率均優于對比組患者且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阿帕替尼聯合替吉奧的應用,提高了晚期胃癌患者的生活質量,緩解了疾病的進程,且藥物的使用比較安全,以此在降低醫患矛盾發生率的同時,還促進了良好醫患關系的形成,因此,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