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偉
(河北省遷安市人民醫院,河北 遷安)
肝硬化是消化內科常見慢性進展性疾病,乙型肝炎病毒是肝硬化的主要病因,若患者未能及時準確接受治療,容易導致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失常等嚴重影響,長期未能接受治療,會造成肝癌,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脅[1]。近年來,針對肝硬化患者采取早期診斷具有重要積極意義,本次研究就多層螺旋CT后處理技術應用于肝硬化臨床診斷進行分析和探討,現報告如下。
將我院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肝硬化患者300例為研究對象,男性170例,女性130例,年齡58~78歲,平均(69.76±6.43)歲。
納入標準:①精神、認知等正常,能夠有效配合治療與康復護理;②簽署知情同意書,自愿參與。
排除標準:①合并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等嚴重并發癥;②有嚴重過敏疾病史。
(1)儀器設備:西門子64排128層螺旋CTAS+系統(品牌:德國西門子;型號:SOMATOM Definition AS+64排128層4D螺旋CT)。
(2)掃描方法:患者采取仰臥姿勢,對患者進行平掃,醫生將螺距設置為0.976,厚層設置為5 mm,后進行增強掃描,后經肘靜脈注射100 mL碘海醇,進行3期掃描[2]。
(3)掃描后處理技術:合理使用測量軟件對CT成像結果進行后處理,在64層螺旋CT工作站采用三種三維重建技術,分別為容積顯示、最大密度投影和表面陰影顯示法,對患者的各項肝功能指標進行分析。
(1)肝臟體積是由患者的身高(cm)和體重(kg)來計算肝臟表面積,這是理論肝臟體積計算方法,本次研究患者確診為肝硬化,因此若患者原始肝臟體積小于理論肝臟體積,則視為多層螺旋CT后處理技術診斷肝硬化準確。對比平掃后與CT增強掃描后處理技術判斷肝臟體積均值的變化。
(2)對比觀察患者經過多層螺旋CT掃描和X線片后敏感度和準確度變化。
本次研究針對300例患者均采用多層螺旋CT后處理技術,記錄觀察患者的肝臟體積變化,數據表明第二次測量肝臟體積明顯小于第一次,兩次測量結果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兩次測量后患者肝硬化體積比較( , cm3)

表1 兩次測量后患者肝硬化體積比較( , cm3)
測量次數 例數 肝臟體積均值第一次 300 1059.42±91.56第二次 300 1043.36±90.89 t 2.156 P 0.032
患者均體驗X線片和多層螺旋CT后處理技術兩種方法,研究結果表明,多層螺旋CT掃描后敏感度、準確度均高于X線片檢測方法,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種檢測方法準確度、敏感度比較[n(%)]
肝硬化作為相關晚期肝病之一,發生肝硬化對患者及家屬來說造成了不可磨滅的經濟負擔和心理壓力,眾所周知,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CT檢測儀也隨之更新換代,目前采用多層螺旋CT后處理技術診斷肝硬化,該技術具有功能強大、掃描速度快、輻射劑量低等優點,對于肝硬化患者來說,診斷更準確,有助于患者診斷之后的治療進程[3]。本文通過收集我院三年來診斷為肝硬化患者300例為研究對象,對患者進行兩次檢測,發現第二次檢測后患者的肝臟體積有所減少,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多層螺旋CT后處理技術能夠提高CT的圖像品質,依賴于強大的三維重建技術,便于發現更微小的組織結構,能夠有效測量肝臟體積,為疾病的治療提供了重要選擇。同時對比X線片診斷檢測方法,不難看出采用多層螺旋CT后處理技術對肝硬化具有較高診斷敏感度和準確度。
綜上所述,針對肝硬化采用多層螺旋CT后處理技術,對患者肝臟體積測量方面有著較高的準確性,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