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彩葵
(廣西鳳山縣婦幼保健院,廣西 鳳山 547699)
產后出血是指胎兒娩出后24 h內,陰道分娩者出血量≥500 mL,剖宮產者出血量≥1000 mL。產后出血是我國孕產婦死亡的主要因素,為了減少產后出血情況,提高產婦的生存質量,臨床產科醫學者對產后出血因素進行研究與探索[1-2]。女性35歲以后機體功能逐漸下滑,且宮頸組織彈性減弱,生理順應性降低,骨盆和韌帶功能退減,進而容易導致產程延長、產后出血等風險。近來高齡產婦在臨床婦產科上增長率不斷提高,其剖宮產率更高,產后出血情況越多,該問題日益受到醫學上的關注[3]。為了保證高齡產婦的生育質量,降低產后出血的風險,需要探討高齡產婦剖宮產產后出血的危險因素,從而及時給予針對性的預防措施。本研究探討高齡孕婦剖宮產發生產后出血的危險因素,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本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接收的90例高齡孕產婦作為研究對象,經本院倫理委員會的審核,所有孕婦均自愿參與研究。所有孕婦中年齡35-48歲,平均(42.51±3.73)歲;孕周37-41周,平均(39.56±0.79)周。納入標準:符合剖宮產適應證;年齡≥35歲;依從性良好;均為經產婦。排除標準:血液功能障礙患者;患其他危重癥;意識障礙;中途退出研究。
1.2 方法。兩組剖宮產術由同一組醫師操作。觀察高齡孕產婦的出血量,以及可能影響產后出血的危險因素,如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妊娠期糖尿病、胎盤粘連/植入/殘留、分娩史、子宮切口延裂、子宮肌纖維過度延伸、妊娠高血壓等。術中出血量的計算方法:統計剖宮產開始至結束所有敷料的血量,并使用負壓瓶收集血并除去羊水量,再加上術畢清理出的陰道出血量,從而得出出血量的總和;分娩后于產婦臀下鋪一次性產褥墊24 h,對產褥墊測量血量,即可得到產后出血的總出血量。
1.3 觀察指標。產后出血量評定:胎兒娩出后2 h內陰道流血量≥1000 mL或者胎兒娩出24 h內陰道流血量≥1000 mL,即為產后出血。
1.4 統計學分析。由SPSS 20.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行χ2檢驗。P<0.05,組間存在顯著差異。
2.1 單因素分析。90例剖宮產高齡產婦中,發生產后出血占54例(60.00%),未發生產后出血占36(40.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值=7.20,P<0.05);兩組孕產史、產程延長、胎盤異常、子宮肌纖維過度延伸、子宮切口延裂的比較存在顯著差異(P<0.05),詳見表1。

表1 單因素分析[n(%)]
2.2 多因素分析。經多因素分析,發現產程延長、胎盤異常、子宮切口延裂、子宮肌纖維過度伸展是高齡孕婦剖宮產發生產后出血的危險因素,詳見表2。

表2 多因素分析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
3.1 產后出血的危險因素分析。產后出血是結合產婦的產程、產婦宮高、分娩方式、妊娠合并癥等各方面進行評定,從而起到預測產后出血發生概率的效果,但是我國產后出血防治協作組設計的評分項目不夠全面,無法能夠概括其他復雜多變的因素[4-5]。為滿足臨床的需求,需要對高齡產婦剖宮產產后出血因素進行篩選和分析,以提高臨床防治產后出血的工作效率。本研究結果顯示孕產史、產程延長、胎盤異常、子宮肌纖維過度延伸、子宮切口延裂均可作為產后出血的單因素。其中胎盤異常則是子宮出血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高齡產婦胎盤附著于子宮下段或宮頸口,胎兒娩出后,導致子宮下段組織變薄,進而減弱子宮下段組織的收縮力,致使子宮無法有效收縮壓迫血竇,因此提高產后出血發生率。產程延長是高齡產婦常見的風險,若產程延長,且縮宮素使用時間較長,容易導致子宮收縮乏力,盆腔出現特征性柔軟,且宮腔收縮性差,進而出現產后出血情況。子宮切口延裂是剖宮產產后出血常見的因素之一,本研究數據顯示研究組發生子宮切口延裂率為85.19%,因產婦產后動作幅度多大,或手術縫合不緊密,從而引起子宮切口延裂,當子宮切口撕裂時,盆腔血腫引起失血,從而發生產后出血。高齡產婦容易出現巨大胎兒、羊水過多的情況,引起子宮肌纖維過度延伸,當產婦子宮肌纖維過度伸展,分娩后子宮肌纖維不能迅速收縮,還影響子宮復舊,從而造成產后出血。
3.2 產后出血預防策略。通過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可知產程延長、胎盤異常、子宮切口撕裂、子宮肌纖維過度伸展是高齡孕婦剖宮產發生產后出血的危險因素。上述因素需要產科醫生密切觀察,排除相關因素,才可降低產后出血率。在使用縮素宮基礎上,應做好加強宮縮的準備工作,例如子宮動脈結扎、壓縮縫合等。考慮到促縮宮素藥效維持時間較短,治療宮縮乏力效果不理想,可選擇使用前列腺素類藥物,也可采用縮宮素、卡前列甲酯栓聯合用藥方法,以此相互彌補彼此的不足,延長宮縮時間,從而避免產程延長而引起的產后出血情況。針對子宮切口撕裂,由于盆腔血腫在產后數消失才可發現,且伴有子宮切口裂傷,進而導致子宮組織出血,因此產科醫務人員需要及時和密切關注產婦的切口愈合情況,觀察血腫引流情況,從而有效避免產婦出現產后出血。針對胎盤異常情況,胎兒娩出后需要全面檢查和記錄胎盤,借助超聲檢查判斷是否存在胎盤殘留、胎盤前置等異常情況,最大限度減少產后出血風險。除此之外,針對子宮肌纖維過度伸展,需要采用超聲檢查產婦的子宮肌纖維收縮情況,密切關注子宮復舊效果,分娩后適當給予縮宮素加強產婦子宮肌纖維收縮。
綜上所述,產程延長、胎盤異常、子宮切口延裂、子宮肌纖維過度伸展是高齡孕婦剖宮產發生產后出血的危險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