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育平
1.世界中等職業教育發展趨勢
現如今,世界中的發達國家都比較重視中等職業教學,所以據以往而言有了較大的發展,使得教育的時空性、生產性、終身性、個性、變革性、社會性、開放性與國際性越發的明顯,而學生的平等性和廣泛性也頗為顯著。況且職業的資格已經演變為制度化,完善對學生專業技能的標準化評價,由過去的單一證書制度轉化為學歷和職業的雙證體系。同時國際院校也注重對“雙師型”人才的培養,例如德國高等專科學校便需要教師有著五年以上從事所教專業工作的經歷,而法國、丹麥等國家也都設有專業的“雙師型”培訓機構。與此同時,國際職業教育模式具有多元化的特點,由院校、地區政府、團體、企業等領域共同參與,掀起一陣職業教育潮流,并將其融入社區的經濟發展之中。如美國、加拿大的社區學院便把培養社區需要的人才當做教育教學的主要任務,社區間的各個企業會把參與到院校開辦中當成榮譽,致使社區和院校中形成了共同促進、不斷發展的良性態勢。職業院校教育的漸漸高延,使得部分歐洲國家都出現了本科或碩士、博士學位的職業人才,并朝著綜合化的趨勢逐漸發展,如俄羅斯的中職專業便從五千多種減少到了一百以內;德國的職業資格由六百多種降到三百左右,但需要每個職業人才都掌握近十種崗位能力。以上多種現象已經明確表明,國際中等職業教育正從正規院校教育的特殊階段,轉變為職前教育、在職培訓和就業培訓緊密結合和統一模式,逐漸成為終身教育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
2.國內中等職業教育發展趨勢
對于國內而言,職業教育將會獲得良好地發展。因為我國的人口基數比較龐大,需要持續達到15%的職業教育大眾化目標,所以還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但中職院校總體規模的擴展方式有著兩種,分別為堅持走“結構、效益、規模、質量”協調“內涵式”的發展路線,與新建院校、加強教師人手的“外延式”的發展路線。但無論怎樣選擇,都彰顯著我國中職院校辦學形式的多元化,并適應市場需求設置的專業,彰顯出人才的創業能力,因此需要考慮到區域經濟發展中的基礎、新興和支柱產業,主動地適應區域經濟與行業的需要,按照技術領域與職業群的現實需求進行相關設置,滿足社會中對中等技術發展的要求。與此同時,我國中等職業院校還將依據“三教統籌,形成合力”的指導理論來培養出中等技術型人才,將其統一便捷的進行管理,滿足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需要,不再使中職教學局限于傳統的三年學制模式,培養出高質量的職業人才。
從本質上講,教育的過程便是促使學生漸漸達到社會生存要求的過程。因此經濟社會中的要求必定會限制職業教育在各個領域的工作。首先,經濟的保障是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前提。如果沒有經濟的保障,教育與學習便是多余的空話。
由此可見,經濟基礎決定了教育的根本性質,在歷史唯物觀中,人們想要良好的生存和發展,一定要解決基本衣食住行等物質資料的生產問題,否則將會影響教育的發展。況且經濟水平的提高對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提出了新的需要,促使他們能夠不斷革新自我,提供了相應的教學手段與條件。其次,經濟決定了中等職業教育的權利,即中職教育的領導權與受教育權利。在現代社會中,培養出什么樣的勞動者是由社會的經濟發展水平所決定的。生產力的發展也會對工作人員提出相關要求,并在中職教育目標中得到一定的反響。
另外,經濟發展的水平還制約著中職人才培養的質量,生產力水平也決定著中職教育培養目標的實現。
經濟還決定著院校發展的規模與速度,尤其在人力、財力、物力等方面,開辦院校的多少,所招學生的數量,學制的長短,都需要根據社會中的經濟狀況來進行評判,符合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減少對國家在中職教育經費領域的制約,決定著社會所提供剩余勞動的數量。與此同時,中職教育內部中各種專業與系科設置都需要相應的比例關系,在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上形成基礎規模的社會經濟,并與產業結構互相適應,否則將無法滿足經濟發展對人才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中職教育體系的內部結構失衡,影響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還會由于人才培養的結構不合理,產生中職學生畢業即失業的問題。
1.正確處理發展關系,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隨著中職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大,經濟增長速度逐漸高出了產業結構進行調整的速度,與水平、結構等方面不相匹配、無法適應。中職教育的發展超過了國民經濟與財政收入的承受能力,還產生了部分畢業生不好就業的問題。
很多國家都卯足全力發展職業教育,但沒有取得預期效果。由此可見,在過度的教育模式下,會出現“文憑膨脹”的問題,更甚會激發出許多社會中的不良現象,繼而與世界范圍內教育的劇烈膨脹形成許多尖銳的矛盾。因此院校必須在將來正視這些事情,將壓力變為動力,促使中等教育的改革,保證可持續發展。
中職教育從本質上來說便是教育改革下的產物,教師要注重中等職業教育規模拓展方式的選擇,即外延式與內涵式。這兩種發展的策略都會使院校教學的規模不斷擴大,但會產生部分教學資源利用率與學生平均教學支出不平衡的問題。
若院校單純走外延式發展路線,那么學校的規模便會得到擴大,可內部的專業便不能形成一定的規模,導致教育資源無法充分利用,乃至浪費。而走內涵式路線,則可以降低學生平均的教育財務支出,加強辦學效果。況且在同樣的教育支出中,規模大的院校則可以比規模小的院校具備更加優質的辦學條件,保證高水平的投入質量。
而且院校規模擴大之后,可以促使不同專業相互融合滲透,開設更多的相關課程,拓寬他們的視野與知識面,有利于職業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提高。與此同時,中等職業教學的產生與進步對該教育模式的普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現如今我國中職教育的學生規模已然達到了總體的一半,可就業方面卻不盡人意。首先是因為人們對中職教育不太了解,有著許多不好的見解;其次,我國中職教育目前仍然以專科為首,學生想繼續求學深造的話就會受到些許限制,致使中職院校不具備吸引力。所以教師如果想將經濟功能與規模效益結合起來,就需要將學制延長并逐漸延伸,構建起連接多種教育模式的綜合型通道,將教學質量擺在中心位置。
2.加大職業教育投入,提供持續發展保障
社會需求是職業教育發展中的外部條件,想要健康的發展便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但近幾年來,我們中職教育的投入和分配處于比較分散的狀態,一味追求辦學機構和生源數量的提升,導致國家經費的一部分都投到了維持小規模低成本的中職院校中,無法使該種教育模式得到整體性的發展,影響了質量的提升,浪費本來就缺少的人力、財力和物力資源。使得就算籌集教育經費的機構建立起來,院校也沒有精力再去興辦產業。因此要擺脫這種問題,政府便需要加大投入,緩解中職學校緊張運營的狀態。教師也要能夠將精力集中起來,從事相關教育教學活動,提高教學質量。如果想要讓職業院校真正具備決策權利,成為有獨立利益的辦學法人實體,那么便需要教師追求內部的效益動力。由于職業院校并不屬于盈利機構,是“公共產品”(public goods)的提供者,需要追求的是培育優秀畢業生、提高教學質量、創建名牌院校等方面,以此吸引更多的優秀教師與學生,引起政府的關注,取得財力與政策上的支持。
3.提高資源利用效益,保證院校教育質量
在現代社會,中職院校內部資源的利用效益與所有的中職效益在理論上是無法分開的,處于一種相互補充、各為前提的基礎上。如果中職院校開設的專業不符合我國經濟發展需要,那么就會導致內部的資源利用效益越來越高,培養出的學生數量愈發的多,產生資源浪費的問題。況且,當每一個中職院校中的內部資源獲得提高后,便可以為中職整體的教育奠定良好物質基礎。因此,中職教師要樹立起全局觀念,努力提高自身的內部教育效益,關心整體的教育效益,積極響應國家的宏觀調控政策,保證教學質量,培養出適合社會經濟建設的多元化優秀人才。中職教育經濟功能的實現,首先需要有源源不斷的人才來作為保證,能夠促進教育功能的實現;其次,教師還要注重辦學模式與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產生屬于自己的管理特色。只有當院校的辦學模式符合市場的需求之后,才能夠逐漸融入到國際化的中職服務貿易大格局中;最后,教師還要確立合理科學的人力資源結構,抓住院校硬件設施良好,教師負重量不大的優異條件,積極響應院校對師資隊伍的改革調整,提高整體素質,致力建設出“雙師型”培養模式。
職業教育應該和社會與經濟協調發展。當經濟在快速發展時受到部分阻力導致內需不振時,政府便需要用擴大教學規模、延緩就業壓力的方式來發揮出“儲水池”的深層作用。院校也要堅持做到以上幾大方面,認清經濟功能與社會效率的關系,創建出高質量的育人之所!
(本文作者單位:福建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校。項目來源:2018年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項目(職業院校專項):開放教育資源在中職體育信息化教學中的應用,項目編號:JZ181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