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充分利用提問和依據各課的教材特點采取多多渠道來開發學生智能,培養適應新時代,適應世界發展需要的人才。
關鍵詞:提問訓練;開發能力
當今初中生要具備創新能力,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才能適應世界發展的需要。那么怎樣的教育教學活動才能讓學生成為一個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學生呢?我認為開發培養學生各種基本能力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前提條件,如果說一個學生沒有一定智力和其它的一些基本技能,請問這個學生如何進行創新呢?因此我認為教育教學活動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多樣能力,培養學生的中學歷史教材改革要求,是新時代發展的要求。中學歷史教學中如何開發學生能力呢?本人認為運用問題啟發是開發學生能力有效渠道。
1 課堂問題啟發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
現今新課程歷史教材圖文資料很豐富,歷史課本每節課都有些歷史圖表,歷史文物圖、歷史人物圖,也有歷史形勢圖,有各種表格,為學生的閱讀能力的培養創造極好閱讀觀察條件。認真觀察就會知道,多數學生讀歷史課文僅停留在表面,效果很差。
比如說我在講授八年級上第一課《鴉片戰爭的烽火》時,作了這樣的要求:在講授該課的前天八年級(4)班不作任何要求,要學生在晚上看課文;八年級(5)班布置了一系列與課文內容密切相關的問題,要求學生帶問題閱讀教材包括圖表、議一議、思一思等材料第二天上課檢查看書效果,八年級(4)班學生對我提出的問題多數回答不了,八年級(5)班多數學生很好地回答了問題 。同是水平相當的學生為何出現如此大的差異?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看,學生的知覺、觀察、識記等心理活動的效率與他們是否明確活動目的密切相關,活動目的越清楚,學生觀察就會越清晰、問題效果就越好。由于4班學生閱讀是在沒有明確目的情況下,效果肯定不好。
歷史教學中,教師針對課文內容提出問題要求,學生帶著問題去看課文,學生之間交流心得,這是發展學生智能的重要途徑。學習歷史即要學也要問,學和問是相輔相成的。閱讀是一個思考過程,問是關鍵一步,教師經常提出問題,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歷史課文,學生便不知不覺中養成了帶著問題讀書的好習慣。學生由教師提問讀書求解過渡到自己提問讀書不斷訓練,學會了學習,教師交給了學生自學好方法,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過程。
2 利用課堂不斷提問訓練學生的記憶力
記憶力是學生必備一項十分重要的能力。任何思維與想象都必須借助于頭腦中保持的事實與材料。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記憶力的方法很多,如利用圖表訓練歸納,利用諧音訓練記憶、利用年代訓練記憶等,課堂提問訓練是一種很有效的記憶方法。
第一,要設置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聽課。記憶的效率首先決定于識記的目的和任務。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同聽一堂同樣老師的課,帶著問題讀書和聽課的學生的識記效果明顯優于不帶問題讀書和聽課的學生的識記效果。
第二,有意識設計問題,啟發學生提高學生的記憶力。例如評析八年級《辛丑條約》時,我提出:“為什么說西方列強進一步控制了中國?”然后,教師啟發學生回憶從《南京條約》到《馬關條約》,直到《辛丑條約》簽訂西方列強對中國主權、領土的侵略史實。可說明西方列強對中國的侵略,那些孤立的零散的歷史知識整理成比較時空鮮活歷史知識,使學生在老師意思目的指導訓練下構成歷史知識系統,使各章節各綱目知識點相互緊。通過設置問題歸納,促使學生快速開啟思考并在持續活動形成獨特的問題思維模式。
3 利用提問訓練學生的細心的觀察力
觀察活動要求觀察者明確每次觀察的任務,在歷史教學中,向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明確觀察的目的和任務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有效方法。例如講授初中八年級“劫難中的抗爭”時,我可先出示歷史圖,然后提出要求,要學生用3分鐘的時間仔細觀察這兩幅圖思考這樣的一個問題:從這圖你看到什么?你想到什么?你想做些什么?經過學生的觀察和思考,學生就較容易得出這是通過問題的提問和觀察桂圖的相結合有利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利用提問訓練學生的細心的觀察力,培養學生從表面到本質看問題的一種思維習慣。
參考文獻
[1]于友西.中學歷史教學法[M].高等教育出版,2009.
[2]教育部基礎教育司.走進新課程[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2002.
作者簡介
范清杉(1965-),漢,武夷山市星村中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初中歷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