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筆者由日本恐怖漫畫家伊藤潤二的漫畫《薄命》作為一個思維起跳點,分析闡述近代以來世紀末情緒的成因,進而聯系到現代文明正在構建的二十一世紀初,筆者所認為在中國當代藝術所存在的世紀初焦慮。
關鍵詞:世紀末情緒;文化焦慮;女性主義;意識形態重構;藝術
中圖分類號:J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 (2020) 09-0053-02
伊藤潤二的恐怖漫畫《薄命》以一種生命瀕危的審美角度入筆,從審美的維度探討并表現了人類在二十世紀末的時候所帶有的世紀末的焦慮。與之相對,筆者認為,當今人們處于一種全新的文明結構下。就像阿肯那頓將日輪神從埃及的多神教中單獨抽離出來,遷移都城,奉行全新的一神教時,全埃及人所感受到的作為全新宗教的最初創立者的興奮。筆者認為當下步入現代文明后,我們也處于一種與世紀末情緒類似,可以稱之為焦慮的世紀初情緒中。
一、19世紀末的世紀末情緒及其背后的因素——以莎樂美為例
世紀末情緒是一種災難注意情緒,認為世界就像一個世紀要結束一樣,也即將終結。悲觀、消極主義作祟世紀末預言是說提前猜想在世紀末會發生的重大時間,一般也是己終結性災難為主要特點。世紀末情緒最早來源于宗教,在基督教中,有“千年至福”的說法。基督教認為到公園1000年時,基督會再生,所有的人類都要接受審判。
19世紀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是一個性別印象刻板,性別對應性格被規定的時間段。這個時期,類似于日本平安京時期中上層階級女子所接受的新娘教育,維多利亞時期英國的新娘式教育到達了頂峰,認為女子的社會價值和各人存在價值便是維持家庭的和諧,其職責是取悅丈夫,優雅的去忍受男性的暴躁。女性所接受到的教育主要便是學習才藝。日本平安時期,中上階層女子同樣受到的教育便是為了她們的婚姻之路做準備,學習禮儀、詩歌、書法、音樂等。決定一個女子的社會地位、權利與價值的不是她們的能力與才藝,而是她們的婚姻,家族與她們的保護人。維多利亞時期英國的女子,決定她們的價值與權利的也是婚姻。父權社會開始,致力于性別依附統治,宣揚性別原罪。將充滿詆毀意味的詞匯:智力低劣的,沒有自制力的等,加諸于女性的性別上。打壓女性本體與自我的價值,將女性的價值實現牢牢捆綁在男性手中,依附統治在這些新娘教育中體現的淋漓盡致。十九世紀的性別印象是刻板的,在維多利亞時期的性教育中認為女性的性欲天生低于男性。女性是取悅丈夫,被觀賞,他者化的存在。男性則是被認為天生便是強者,一切鋼鐵般的形容詞便是獨屬于男性的。在維多利亞時期人們認為:
女人是一個男人不應該具有的品質的集合:消極的、沒有邏輯的、情緒化的、無能的。
這是一個性壓抑,性別依附與奴役到一個極點的時代。但是在同一時期,工業革命、資本主義的發展,女性作為勞動力大量的參與到勞動中來。1866年到1911年之間,女性勞動參與率從百分之三十上升到百分之三十八,女性主義與女權主義也在十九世紀得到關注與發展,呼吁性別平等。越來越多與傳統所要求的順從、嚴格遵守清規戒律的女性截然相反的叛逆、自我的女性走上街頭,為婦女平等權利奔走。這些新女性脫離了以往社會強行賦予她們的繁衍人類,維持家庭的義務。
19世紀的一位男性作家王爾德,在他的有關莎樂美題材的創作中,強調了頹廢的想象力的異質性。這與當時的男性中心心理學所分析并具有的性別差異、厭女背道而馳。在早期對王爾德的評論認為王爾德是一位極度恐同社會下悲劇性受害者。到了近期,更多的評論家認為,王爾德是一位殉道者,他是突破性、審美與社會的代名詞。
王爾德作為一名典型的頹廢主義的男性,與當時“新女性”的倡導者和許多女性小說家。他們與維多利亞時期的傳統價值觀截然不同,并形成了反對傳統價值觀的力量。
筆者認為,構成整個人類歷史的因素都是非常復雜的,我們不僅要分析人類本身,要分析文明,宗教,經濟,地理環境等。筆者在本篇文章中粗略分析形成十九世紀末世紀末情緒的原因。1791年法國大革命的婦女領袖奧蘭普?德古熱發表了《女權與女公民宣言》,她說:“婦女生來就是自由人,和男人有平等的權利。”兩年后,法國的《人權與公民權利宣言》和美國的《獨立宣言》中,它們所提到的人權,含義只是男性的人權,上個世紀初,女性批評的啟蒙者之一弗吉尼亞注意到在主流話語權中缺少女性的聲音,無論是文學作品還是繪畫作品,她們只是做著男性作家、畫家想要他們做的事。自從新女性開始為了自己的合理人權進行發聲奮斗的時候,新女性的主動追求,拜托他者化的附屬身份,便與一直以來穩定了千年的男尊女卑,女性作為順從的附屬品的社會大流產生了激烈的矛盾與沖擊。而這樣的反對運用是一旦開始沒有退路的,女性在發聲的同時不斷發現自己與生俱來但是被剝奪的權利。這一場性別之爭便像是任何一個改朝換代的王朝一般,新勢力與舊勢力的對抗。千百年來,人類即使建設了高度文明的社會,但是本質上依舊是獸性的,為了自己的生存為了自己的繁衍進行資源與地位的爭奪。曾經一直占據主導地位的男性的位置,受到曾經一直處于弱勢地位的女性的挑戰。這對于千百年來的父系社會所構建的性別依附系統造成了沖擊。
同時以王爾德作為代表的頹廢主義的出現,以往刻板性別印象下:異性戀的、剛強的,這些詞匯所規定的男性形象也遭受到沖擊。人們長期以來形成的刻板性別印象與性別意識遭受沖擊。女權運動、男同性戀、叛逆大膽的女性,柔弱嬌媚的男性的出現,讓人類不得不去思考,我們又應該如何去認識女性,如何去認識男性?我們又如何去重新構建合理平等的社會分工?除了這兩點以外,筆者認為,理性主義的發展,一直到19世紀、20世紀時,理性主義、科學逐漸占據了社會思潮的主導地位,引導主流人類思想與社會建設的不再是感性,不再是宗教、神靈,主動權逐漸從神轉交到人類自己手中。唯物主義哲學理論的發展與完善,進一步推動了理性主義在人們意識領域的主導地位。隨著女權主義的推進,全新的女性中心心理學理論出現了,與20世紀初及以前的男性中心心理理論產生了激烈的對抗。
這便是從18世紀開始醞釀并在19世紀末一直到20世紀末都在不斷發展爆發的,世紀末情緒的背后的重要成因之一。
二、現代文明的構建,世紀初焦慮在當代帶來的彷徨
回到21世紀初。筆者所說的世紀初情緒與世紀末情緒是相互承接互相關聯的。
隨著社會的發展,傳統家庭分工與社會職業分工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傳統家庭分工與傳統的生產方式,職業分化方式也逐漸退出人類社會視線。隨著我們對集體主義的弊端認識的不斷加強,教育的普及,使得我們越來越關注到個人的幸福,個人的理想追求。人們不再是一味的在集體與團體里尋找自己的個人價值。在這樣的轉變下,人們便對自我存在價值產生了懷疑。這種自我不實感,源自對“啟示理性”的追求。基督教末世論鑄造的“啟示理性”,將世界末日帶來的恐懼感同對自我的感知、存在、信仰等緊密聯系起來,連同20世紀末人文精神的式微、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間的紊亂與不平衡一起,影響著社會情緒。這便是自我不實感。
總的來說,筆者認為,從十八世紀開始,我們的人類文明便產生了變化。十九世紀末的時候由女權覺醒與同性戀為自己的正名與傳統性別意識形態產生了矛盾與沖擊。以往社會單調的認為女性應該處于怎樣的位置,單調的認為女性應該是順從的,應該是在家里相夫教子生兒育女,與職場隔離的,過去的社會認為同性戀就是一種疾病。而當女性站出來證明自己的性別所同樣具備的人類的特質,具備的同樣的領導力與獨立性,當社會也認識到人類情緒與心理的多變,人類性選擇性取向的多樣性后,此時整個社會便要從過去固有的舊觀念中脫離出來。從舊觀念脫離是一種艱難而可怕的過程與嘗試,人們習慣的生活方式與認知都將面臨著巨變。同樣當理性逐漸占據了主導地位時,當科技逐漸成為社會生產的主要力量,社會又應該如何維持人們的基本生活,如何安置被淘汰的傳統產業的失業人員,如何對新興產業進行布置分工。等等等等,都是這一階段人類文明所面臨的生存挑戰。而這些問題給人類帶來的問題刺激了每一個人,每一個處于人類歷史中的人。如何認識,如何分工,如何改變,則從18世紀開始我們便在一種摸索的狀態下不斷地進行實踐。處于世紀末的毀滅情緒,到了世紀初,由于度過了類似以“毀滅”的時間,我們便開始焦慮,這些方方面面,我們要去怎樣制定準則,我們要選擇如何的生活方式。
當我們所處的社會生活不斷地多元化,個人個性的存在,個人幸福追求的不斷肯定。又要如何去平衡個人與集體的利益、生存模式。就全球范圍而言,人類文明不僅僅是我們過去單純的認為分為東西方兩種。而是可以細化到每一個國家,每一個現在還存在的和過去滅亡了窟有遺跡的,甚至細化到每一個民族。當全球化之后,以上的問題則從局限于民族變成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問題。人類文明的進程從每一個細小的民族變成了全球全人類的問題。
全球化帶來的文明整體感,與民族存在感的弱化。我們每一個民族的文明要怎樣發展怎樣創新才能繼續留在人類的歷史上,每一個國家的不平衡的發展也給我們帶來了焦慮。
總而言之,筆者認為,我們處于21世紀初,我們所面臨的便是意識形態與經濟結構所共有的重建。這便是我們處于二十一世紀初所面臨的世紀初焦慮。全球化之前,這樣的重構僅僅局限于一個民族,或者是一個國家,有關性別意識的,有關道德的,有關于經濟建設的。但是當全球化后,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便處于命運共同體,我們對于重構的實踐,所采取的措施,則決定了我們未來的發展,決定了我們的地位。筆者認為,人類文明所有的觀點都是對于未來的嘗試與實踐,而至于最終哪一個會是文明最終的選擇,則應交由時代來判斷、選擇。這些民族性、文明性的彷徨,也深深扎根在當代藝術中。
當代藝術也是表達的藝術家的思考,藝術家的思考源自于他所處的大環境、社會、時代。當代意識形態的重構、構成“文化轉向”的新歷史主義、女權主義、東方主義、后殖民主義、身份政治學等理論話語,具有“宏達敘事”的精神旨趣與價值取向沖擊在當代的思維洪流中。眾多的精神價值取向,以及我們這一代人將要留下怎樣的面目給后來人,使得藝術家陷入彷徨,使得當代藝術陷入了彷徨。
參考文獻:
[1]程羚姊.20世紀90年代日本電視動畫中的“世紀末情緒,,[J].西江文藝,2015 (01),
[2]王赳.維多利亞時期英國女子教育的變化軌跡[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2002 (01).
[3]趙艷華,論日本平安時代貴族女性社會地位的影響因素,以源氏物語中的若干女性為例[J].山東省農業管理干部學院報,2009 (02).
[4]郭偉男,性別形象與世紀末情緒十九世紀末藝術中莎樂美主題研究[D].北京:中國美術學院,2017.
[5]史成禮,于成良.女性性壓抑與性役文化[J].中國性科學,2004.
作者簡介:湯靖玲(1998-),女,四川綿陽人,大學本科,就讀于西南大學,研究方向: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