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劍輝 樊明哲 唐玉兵
摘 要:創新創業課程是高校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許多高校搭建了大學生創新創業孵化園平臺,打造創新創業教育環境。本文基于互聯網+新思維以《電子產品維修》為課程教學為基礎,探索創新創業的實踐課程教學改革,實現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落實以創業帶動就業,促進高校畢業生多渠道。
關鍵詞:創新創業;教學;改革
基金項目:四川省2018-2020年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和教學改革項目《“一線通”客廳廣告精準投放平臺研究》(項目編號:JG2018-1094)部分成果。
1 概述
1)《電子產品維修》課程概述。《電子產品維修》是應用電子專業學生非常重要的專業課程,通過學習讓學生能認識電子元器件并熟悉其功能,學習維修基本功訓練、掌握常用維修分析儀器的使用(萬用表,示波器),能對生產線上的不良PCBA板進行分析,元器件級故障檢測、電路級故障檢修、產品級(CRT-TV、LCD-TV、筆記本電腦)維修技術,培訓學生較強的問題分析能力和動手能力。所以該課程需要多常用電器設備進行維修訓練,由于學校采購新設備進行維修教學費用高,所以許多學校在該課程教學多停留在理論教學階段,教學效果差。
2)電子產品維修的痛點。隨著電子產品制造技術的飛速發展,一些常見的家用電器,成本價值不斷下降,即使價格跟幾十年前相比沒有下降,但是其他物價,居民消費水平已今非昔比,勞動力成本也隨之不斷上漲,一些家用電器的維修成本和其價值幾乎相當,所以市場家電維修店越來越少,隨著電子產品越來越使用廣泛,各類家用電器的維修需求也是市場的剛需,也是人們生活需求和痛點。
如何《電子產品維修》課程的實訓耗材居高不下,許多學校的課程教學多停留在理論教學階段,教學效果差的痛點和市場家電維修店越來越少,各類家用電器的維修困難的痛點進行有機結合。利用互聯網+新思維以《電子產品維修》為課程教學改革為基礎,探索互聯網維修創業與《電子產品維修》課程實踐相結合,互聯網維修店的創新創業的實踐課程教學改革,實現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落實以創業帶動就業,成為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特別是在對部分高校的學生調研中發現,高校的學生并沒有穩定的經濟收益,很多常用電子產品經常出現故障,但維修卻很難。每天有繁重的課業任務,不能及時送修,通過互聯網+維修,不但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以為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
2 《電子產品維修》實踐教學改革路徑
1)搭建了大學生創新創業維修平臺,輔助實踐教學。利用高校的大學生創新創業孵化園,組建一家基于互聯網+定制的維修服務機構,主要針對的是電視機、熱水器、電飯煲、吹風、飲水機、手機等普通家庭的常用家電進行維修的服務,除了實體店鋪的經營外同時還使用網絡平臺展開推廣,圖淘寶店鋪、微信群、QQ群等的網絡推廣助手。通過互聯網實現在線訂單、在線解答、在線學習、配送上門的服務。實現《電子產品維修》課程實踐的物質基礎,同時讓學生通過該創新創業項目體現學以致用這個概念,以生活需求體現學習價值,進而培養學生對電子產品維修的興趣愛好,輔助實踐教學。
《電子產品維修》的傳統教學大部分是在課堂完成的,很多實驗是驗證性的,學生已經知悉實驗結果,實驗只是將理論具化演示出來,缺乏吸引力;教學鍛煉學生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的作用無法體現;通過常用家用電器維修中心的建設為學生提供了更加直觀、簡潔的學習方式,同時增加學生適當收入也可以彌補維修所需的耗材和提供勤工儉學的機會,著重于培養學生的問題分析能力和動手能力,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完成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
2)改革《電子產品維修》課堂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效率。以常用家用電設備為項目,分組組建電視機、熱水器、電飯煲、吹風、飲水機、手機項目維修組,將各項目基于工作過程為導向設計若干個工作任務,通過任務實施,將知識學習與技能訓練有機地進行結合,有利于學生掌握知識,通過課程學習學生能夠掌握維修基本功訓練、常用維修分析儀器的使用(萬用表,示波器),元器件級故障檢測、電路級故障檢修、產品級(CRT-TV、LCD-TV、筆記本電腦)維修技術等知識,為相關專業的其他課程學習以及創業團隊管理奠定基礎。
課堂教學模式就要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讓學生自主進行實驗,充分體會動手的樂趣:①實訓前教師將學生進行分組,對每組設置項目經理、技術負責人、維修前臺人員和維修后調研人員、維修技術人員,并布置相關工作學習任務,讓學生預習實訓內容,自主探索維修,指導學生各組負責的自己項目相關的電路圖分析,查閱資料分析常見故障與維修辦法為實際維修奠定理論基礎。②指導學生掌握維修基本功訓練、常用維修分析儀器的使用(萬用表,示波器),元器件級故障檢測、電路級故障檢修、產品級(CRT-TV、LCD-TV、筆記本電腦)維修技術等知識。3以電飯煲、吹風、飲水機為簡單維修組開展實際家電故障維修任務,通過反復的故障處理找到問題,分析原因,共同討論思考,得到解決結果,既能深化知識,又增強了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
3)調整實驗實訓布局結構,建設生產性實訓基地,強化學生動手能力。傳統實驗實訓布局結構是以老師為中心,學生們坐在教室聽講,不能將維修的實際環境重現在課堂,高校可以和各類電器產品合作共建產品售后維修中心的生產性維修實訓基地,通過培養選撥優秀學員進入高校的大學生創新創業孵化園,組建一家基于互聯網+定制的維修服務機構,同時由學校教師和企業技師作為指導老師。
4)調整學生學習狀態,構建勤工助學之路。當下還是有很多大學生家境經濟困難,他們希望能夠通過勤工助學的方式,邊讀書,邊進行學業。互聯網+定制的維修服務的教學改革,將書本上的知識點與實際應用相結合,學生在學習之余,可以很快將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同時通過實際動手,學生也可以在平臺進行技術服務,平臺對其服務給予一定報酬。可以實現勤工助學。又在學習中真正將現代學徒制應用到實際生活中。讓學生獲得從事一門職業技能的能力。研究表明僅靠理論知識學習和技能操作訓練是不能呈現職業能力的,單純的工作經驗積累也只能是狹隘意識下的經驗。因此,采用職業化的學習模式既能提升知識技能又對工作經驗進行了反思。
3 結語
《電子產品維修》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課程,課程的開設對社會發展十分有利,對學生就業也十分有幫助。因此,教學方式的改變對于這門課程的教學效果有著很大的影響作用,人才培養需要我們對課程進行相應的改革,優化教學模式,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挖掘與培養,探索創新創業的實踐課程教學改革,落實以創業帶動就業,促進高校畢業生多渠道。
參考文獻
[1]夏靜萍.面向卓越工程師培養的自動控制原理實驗教學改革[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7,36(12):188-191.
[2]夏靜萍,王瑛.工程專業認證背景下的自動控制原理實驗教學改革與實踐[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6,33(02):159-161+165.
[3]姜素霞,鄭安平,丁莉芬.面向創新性人才培養的自動控制原理實踐教學改革[J].實驗室科學,2016,19(01):128-130+134.
作者簡介
晏劍輝(1972-),男,漢族,四川瀘州人,本科,教授,瀘州職業技術學院 電子工程學院,研究方向:電力系統自動化。
樊明哲(1982-),女,漢族,天津寶坻人,碩士,講師,瀘州職業技術學院 電子工程學院,研究方向:電子與通信工程。
唐玉兵(1979-),男,漢族,四川宜賓人,本科,講師,瀘州職業技術學院 電子工程學院,研究方向:嵌入式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