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摘要:戲劇表演所涵蓋的內容較多,具有形體、故事等方面的內容。然而,戲劇表演非常考驗演員的功底,如果演員能夠用豐富的形體語言來表現戲劇,那么就可以強化戲劇表演。本文主要圍繞戲劇表演中形體語言的運用進行分析。
關鍵詞:戲劇表演;形體語言;運用
中圖分類號:J8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 (2020) 09-0144-01
一、前言
形體語言的運用能夠提升戲劇的表現力與藝術性。為了更好的發揮形體語言的作用,表演者要在動作、神情等方面塑造角色的形象,以促使表演更加的引人入勝。基于此,圍繞形體語言在戲劇表演中的運用進行分析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形體語言的主要類型
不管是在日常生活中,還是在戲劇表演中,形體語言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是實現人與人溝通的重要手段。通過形體語言,可以將所要表達的內容更好地呈現出來,進而實現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故此,在人際交往中,形體語言占據著重要的地位,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一)空間語言
在戲劇表演中的形態語言中,空間語言是其中較為重要的一種。其是無聲語言的一種,換句話說,就是通過無聲的語言來傳遞信息與情感。事實上,每一個人都對空間有著一定的需求,但是這個需求不是無限的,而是有限的。因為若一個人所擁有的個人空間較大,遠遠超過其所需要的空間,那么其便會覺得孤獨。只有當空間距離合適時,雙方的空間語言才可以傳遞的更加清晰。在戲劇表演中,將空間語言引入其中,可以使戲劇表演更為生動,更能夠吸引觀眾。
(二)情感語言
在戲劇表演中,情感語言是其中的一種,該語言一般是通過表演者的神情而得以實現的。例如,通過表演者的面部表情來實現,或者是通過表演者的眼神來實現。在日常生活中,情感語言也至關重要,能夠傳遞一個人的特定信息,如沮喪、高興等都可以反映一個人的情感。在戲劇表演中,情感語言也具有反映角色人物情感的作用①。在建國70周年的表演中,表演者對于情感語言的運用就非常的到位,表演者通過面部表情將自己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很好地展現了出來。
(三)形體語言
在戲劇表演中,形體語言的運用較為常見,其主要使通過表演者的肢體動作來傳情達意。例如,通過表演者的手、腿等表現動作。在生活中,我們除了可以通過一個人的神情來感受其情感,也可以通過觀察別人的肢體動作感受其情感,或者是感受其所傳遞的信息。例如,如果一個人不斷地摩擦手指,或者雙拳緊握,額頭有青筋浮現,那么就有可能是緊張或者憤怒的情緒。
在戲劇表演中,表演者對形體語言的運用關系到表演的成敗。例如,當表演者不斷地搖頭,則表示任務非常困難,自己難以完成。若表演者捂臉并且低頭,則是傳遞一種羞愧的情感。若表演者手舞足蹈,則是在傳遞喜悅的情感。
三、形體語言的具體應用分析
(一)無聲電影
在早期,人們主要是觀看無聲電影,此時形體語言的運用較為常見。因為全劇完全無聲音呈現,主要靠演員的形體動作來完成。故此,在無聲電影中,形體語言可謂是其靈魂。例如,在《等待戈多》這個戲劇中,演員不能夠說話,所有的表達都需要依靠他們的形體語言來實現。例如,演員在展示焦急之時,通過原地反復走動,通過抓頭發來展示。由此可見,在電影領域中,僅僅通過形體語言也可以表達出一定的內容。但是,在無聲電影中,一般會采取夸張的表達形式,例如《憨豆先生》便是其中的代表。這種喜劇便是將形體語言夸張化,以達到喜劇的效果②。
(二)電影表演
電影表演雖然加入了聲音的元素,但是觀眾所關注的焦點其實是演員的肢體語言。一個演員是否專業,其實與他們在電影表演中的肢體語言有關。特別是在許多電影中有內心戲份,只有通過形體語言才能夠將人物角色的內心更好地展示出來。
(三)戲劇、戲曲間的融合
在我國傳統戲曲表演中,形體語言是其中的核心內容,形體語言具有較為豐富的表現力,所以在戲曲表演中的應用較為廣泛。在戲曲表演中,藝術家的一顰一笑其實都將人物的內心情感展現了出來,通過雄美剛柔的動作,或者是通過虛實嬌俏的動作,提高了戲劇表演的效果。特別是在戲劇表演中,對于表演者的身段非常的關注,這其實便是對形體語言的一種升華,可以這么說,在我國傳統的戲劇表演中,形體表演形成了專門的技術門類,這是每一個戲劇表演者都需要具備的能力③。如,在《趙氏孤兒》的這個戲劇中,實現了戲劇與戲曲的融合,通過表演者的形體語言,可以將故事情節以及人物的內心活動更好地展現出來。
綜上,在戲劇表演中,形體語言的運用較為常見,對表演的效果有著重要的影響。無論是早期的無聲電影,還是現在的電影,亦或是傳統的戲劇表演,都對表演者的形體語言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因此,為了提高表演的效果,表演者需要加強學習,以提高自己的形體語言表現能力。
注釋:
①曹娜.淺論戲劇表演中形體語言的運用[J].音樂時空,2014 (19):173 174.
②辛曉鵬,淺論戲劇表演中形體語言的運用[J].戲劇之家,2018(01):41.
③祖明莊,戲劇表演中形體語言的運用探究——評《戲劇表演概論》[J].新聞與寫作,2016 (12):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