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果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獲得了質的提升。這不僅包括物質生活,更涵蓋了精神生活層面,人民群眾對于文化的需求日益增加、關注度不斷提高正是這一變化的充分體現。人民幸福指數不斷攀升,群眾文化需要不斷創新與發展。本文就文化產業視域下群眾文化活動的創新內容進行探析,以期提高筆者工作水平。
關鍵詞:文化產業;群眾文化;創新
中圖分類號:G2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 (2020) 09-0245-01
一、群眾文化活動概述
(一)群眾文化活動的內涵
群眾文化活動是指在當前時代背景下,適應時代文化發展的一種以群眾文化為導向的、群眾日常生活為基礎、豐富人們精神生活的自發性、娛樂性活動。
(二)群眾文化發展的幾點特性
群眾文化的最顯著特征是群眾性,這種文化活動是以群眾為主體、以群眾智慧為基礎的,是群眾生活的縮影。在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今天,只有推陳出新、開展多樣化的文化藝術活動,群眾文化才能持續健康發展。作為群文工作者,應當站在文化產業視域下,充分認識群眾文化的幾點特性:
首先,群眾文化具有多元性。俗話說:“方水土養一方人”,我國地域遼闊,不同的水土孕育了不同的文化,每個地域的群眾文化活動都具有自己的特點,不能要求群眾文化向統一的方向發展,不能搞“一刀切”。值得引起我們注意的是,在城鄉一體化進程中,群眾文化不可避免的受到影響,藝術形式趨于單一,許多藝術形式漸漸被埋沒。因此,群文工作者應當突出重圍,始終堅持多元化、多樣性原則。
其次不平衡性。我國的地域經濟和城鄉經濟發展存在著不平衡的特點,群眾文化的發展也是如此。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除了文化意識的個體差異之外,更多的是經濟基礎和文化基礎的差異。經濟發達地區,文化通常也發展得比較好。而經濟欠發達地區,開展群文活動的條件有限,因此群眾文化基礎較弱,并且發展緩慢。因此,重視精神文明建設就顯得尤其重要。只有補齊文化發展的短板,才能加快精神文明建設,使之不斷適應當前社會發展的進度。
再者,應當秉持通俗化的原則。群眾文化活動的主體是群眾,是是群眾生活方式的剪影,其中的個體除了部分專業人士,更多的是普通百姓。只有保證群眾文化的通俗性,才能讓廣大民眾對其有所了解并接受,才能吸引更多人參與其中。若過多的強調“陽春白雪”,會使受眾面減小,降低群文活動的成效。只有和群眾緊密聯系,才能得到持續、健康的發展。
二、文化產業視域下群眾文化活動的創新實踐策略
(一)個人角度:因人而異尋找突破點
有人認為,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組織者只要對藝術方面了解一二,會唱會跳就可以了。其實并非如此。從事群眾文化工作不僅需要扎實的理論知識和專業基礎,更需要不斷的學習和創新,掌握新的知識和信息,才能在群眾文化活動的指導工作中游刃自如。
以近年來最受歡迎、廣為運用的“歌伴舞”為例,這種藝術表現形式可簡可繁,深受群眾喜愛,人們也最容易感受其中、產生共鳴。要想用好“歌伴舞”看似簡單,實則創新不易。可采取因人而異的編排方式,充分發掘表演者的水平,例如使用“再現式”和“再創式”的重新編舞,或者改變歌曲呈現方式、轉變歌曲風格等。通過類似方法,讓整個作品更適合當時當地的條件,獲得更好的表演效果。
(二)社會角度:對群眾文化產業進行合理規劃,開拓新領域
在當前群眾文化產業發展進程中,地域特點較為顯著。雖然各個地區都有自己豐富的群眾文化資源,但是普遍缺乏強大的吸引力。因此,保障區域的協調發展,對群眾文化產業進行合理規劃顯得尤為重要。
首先,應當更新文化發展觀念,創新文化發展理念,理順事業和產業之間的關系。
其次,多方面發展群眾文化。發展渠道是否科學、合理、有效,對群眾文化活動的順利開展具有直接影響。提高工作效率、完善相應設施是文藝活動順利開展的關鍵。
最后,還應當樹立品牌意識,不斷擴大文化產業視域下的群眾文化意識影響的范圍,突出自身優勢,打造特色品牌。
三、結語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群眾文化作為國家整體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其發展和創新應當引起我們的高度關注。在文化產業視域下,群眾文化活動的創新和發展既是精神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更是提升國家軟實力的重要舉措。作為群文工作者,除了鞏固和加深專業知識,更應該多學習、多思考,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提升工作成效。
參考文獻:
[1]呂麗超.如何實現文化供給與群眾文化需求的有效對接[J].大眾文藝,2015 (20).
[2]錢光培,我國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及精神文化產品生產現狀、特點、規律與對策研究[J].北京社會科學,2001(02).
[3]鄒曉明,淺議如何創新和繼承群眾文化活動[J].藝術科技,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