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勃
【關鍵詞】腹腔鏡胃十二指腸穿孔修補術;開腹胃十二指腸穿孔修補術;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R656.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5-0058-01
胃十二指腸穿孔多由胃十二指腸潰瘍發展而來,具體病因包括患者飲食不規律以及經常酗酒、熬夜等[1]。由于胃十二指腸穿孔起病速度較快,病情十分危急,因此延誤治療和治療效果不佳均會產生嚴重結果,致使患者受到死亡威脅。為了探究科學的手術方案,本次實驗挑選了46例胃十二指腸穿孔患者作為觀察對象,通過對比分析確定了腹腔鏡手術的實際價值。現將實驗流程與結果進行詳細報告: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4月13日至2019年4月13日前往我院接受手術治療的46例胃十二指腸穿孔患者作為觀察對象,以患者編號為分組依據,將單號患者納入腹腔鏡組(n=23),將雙號患者納入開腹組(n=23)。在腹腔鏡組中,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9例,平均年齡為(47.32±11.46)歲,胃部穿孔9例,十二指腸穿孔14例;在開腹組中,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8例,平均年齡為(48.76±12.43)歲,胃部穿孔10例,十二指腸穿孔13例。經檢驗,患者的基礎數據組間差異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1.2治療方法
開腹組患者實施開腹胃十二指腸穿孔修補術。具體流程如下:取上腹正中切口長約12cm,依次切開打開腹腔,并吸除腹腔內膿液,在清洗消毒后對穿孔位置進行縫合,使用大網膜覆蓋穿孔位置并進行固定,利用溫熱的氯化鈉溶液沖洗腹腔,完畢之后清點手術器械,放置引流管即可。
腹腔鏡組實施腹腔鏡胃十二指腸穿孔修補術。具體流程如下:墊高患者的頭部,腹部注入二氧化碳建立人工氣腹,在臍部建立一個觀察孔用以加強診斷;如果治療對象為胃穿孔患者,則需要在兩側鎖骨中線肋緣下方5cm處先后置入10mm和5mm戳卡。左鎖骨中線處為主操作孔;如果治療對象為十二指腸患者,則需要在右側鎖骨中線肋緣下方和劍突下方分別置入5mm和10mm戳卡,劍突下方為主操作孔。當腹腔內的膿液被吸出之后,在清晰的手術視野下牽引肝臟,查找穿孔位置,并對網膜組織進行牽引,固定病變位置后經由主操作孔開始縫合。縫合結束后,使用大網膜對穿孔位置進行覆蓋,然后結扎,在確認縫合位置不再發生滲漏之后使用溫熱的氯化鈉溶液對腹腔進行多次沖洗,之后留置引流管即可[2]。
1.3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的手術指標和預后情況。預后主要看患者是否出現了切口感染、腹腔膿腫以及腸梗阻等情況。
1.4統計學方法
本次實驗采用的統計學軟件為SPSS22.0。計量資料采用平均數±標準差的形式進行表示,組間比較使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形式進行表示,組間比較使用卡方檢驗。P<0.05代表組間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患者手術指標對比分析
腹腔鏡組的術后平均肛門排氣時間和平均臥床時間均明顯少于開腹組,組間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的平均手術時間相近,組間差異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數據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對比分析
2.2兩組患者預后情況對比分析
腹腔鏡組出現了4例并發癥:1例切口感染,2例腸梗阻,1例腹腔膿腫:總發生率為17.39%;開腹組出現了8例并發癥:2例切口感染,3例腸梗阻,3例腹腔膿腫。總發生率為34.78%,組間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實驗結果顯示:腹腔鏡組的術后平均肛門排氣時間和平均臥床時間均明顯少于開腹組,組間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腹腔鏡組出現了4例并發癥,總發生率為17.39%,開腹組出現了8例并發癥,總發生率為34.78%,組間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出現上述結果的原因是開腹手術會形成面積較大的創口,繼而增加手術過程中的出血量以及并發癥的發生概率。而腹腔鏡修補術屬于一種微創手術形式,既能實現對病灶部位的良好觀察,同時也不會暴露出患者的組織臟器[3],使周測組織不受到手術的影響。
綜上所述,作為一種微創術,腹腔鏡手術預后恢復相比于傳統開腹更加迅速和明顯,且由于該治療方案更加科學,因而具備更高的安全性。在合適條件下應選用該治療手段。
參考文獻
羅卿,楊繪筠.腹腔鏡胃十二指腸潰瘍急性穿孔修補術后治療效果分析[J].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16,25(7):1089-1092.
潘成文,朱勵民.腹腔鏡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修補與開腹手術的臨床效果分析[J].腹腔鏡外科雜志,v.20(10):71-73.
劉敬炳.探討腹腔鏡下穿孔修補術和開腹修補術治療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的臨床效果[J].
中外醫療,2016,35(12):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