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肖獻法 文
2020 年全國政協會議、全國人大會議分別于2020 年5 月21—27 日和5月22—28 日舉行。
2020 年5 月29 日,“兩會”授權新華社公布了修改后的《政府工作報告》;同日,《政府工作報告》起草組成員、國務院研究室黨組成員孫國君在國新辦吹風會上解讀了《政府工作報告》修改情況。他說:“由于2020 年《政府工作報告》篇幅較往年壓縮近一半,代表提出增加內容的建議相對多一些,我們大多予以采納,共補充修改89 處,很多修改之處綜合了多條意見。補充修改內容涵蓋了70%以上的意見。與往年相比,補充內容的意見居多。” 有統計稱,《政府工作報告》討論稿有10 500 多字;最終修訂版相比討論稿增加了900 多字。
涉及汽車行業的內容,不論是“最終修訂版”還是“討論稿”,均出現在“五、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推動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部分(見圖1,圖中“綠線”部分為相關,“紅字”為新增)。
可以看出,《政府工作報告》“討論稿”中直接提及“汽車”及其相關產業(汽車行業)的地方只有1 處:“建設充電樁,推廣新能源汽車”——其目的是“擴大有效投資”,并納入“兩新一建”中的第一“新”部分。“建設充電樁”是為“推廣新能源汽車”服務。

圖1 2020 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最終修訂版)有關“汽車”及相關產業的地方及修改之處(見截圖,圖中“綠線”為有關,“紅字”為修增)
《政府工作報告》“最終修訂版”增加了3 處與“汽車”及其相關產業相關的內容:①“促進汽車消費”、②“大力解決停車難問題”——其目的均在于“推動消費回升”;③“增加換電站等設施”——其目的依然是“擴大有效投資”,并納入“兩新一建”中的第一“新”部分。
筆者以為,有關汽車行業的上述修改(新增內容)或有點意外,但也不意外。
“促進汽車消費”,近些年來一直是汽車產業期盼的政策。雖然此次是順應代表意見而增,但其意義,筆者理解也只是進一步“明確”而已,而難見國家再有進一步的具有明顯推動力的汽車消費激勵政策出臺(新能源汽車除外)。
這是因為,為抵御2020 年初以來爆發的新冠疫情的影響,2020 年3 月3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已經確定了“促進汽車消費”的3 大舉措:“一是將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和免征購置稅政策延長2 年;二是中央財政采取以獎代補,支持京津冀等重點地區淘汰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柴油貨車;三是對二手車經銷企業銷售舊車,從2020 年5 月1日至2023 年底減按銷售額0.5%征收增值稅。”——這3 大舉措對主要包括新能源汽車、卡車在內的汽車市場還是具有一定促進作用的;之后有關部門已出臺或即將出臺有關實施細則。
因此,再將“促進汽車消費”修改寫入篇幅大幅縮減的2020 年《政府工作報告》中,一是體現了對代表意見的采納和照顧(兩會代表中有許多來自汽車產業),二是會對已有相關政策起到進一步強調的作用。
筆者還認為,國務院的上述3 大舉措,主要是為了沖抵新冠疫情對經濟帶來的不利影響,但也會對2018、2019年汽車市場連續下滑的現象再繼續下去,起到一定的阻滯作用。
“停車難”,主要是指城市私家車停車難問題,這是一個老話題,其解決途徑主要與各地政府重視度有關,與住建、交通部門的規劃要求有關。
分析認為,加強停車場建設,不僅能滿足居民急需、改善城市運行秩序,也有利于提振汽車消費,有利于通過汽車產業帶動其他行業回暖。
進入21 世紀之后,我國私家車保有量增長迅速。據統計,2003 年不足600 萬 輛;2014 年 超 過1 億 輛;2019年底突破2 億輛,達到2.07 億輛;同時,在同樣的地面上,城市人口密度不斷增加,私家車保有量不斷增加,而停車位卻沒有緊緊跟上。停車難,早已成為我國幾乎所有城市運行的難題。
近5 年,國家有關部門幾乎每年都會出臺有關鼓勵支持建設更多停車場(位)的專項政策和要求。例如:2015年8 月3 日,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國土資源部、住建部、交通運輸部、公安部、中國銀監會發布《關于加強城市停車設施建設的指導意見》(發改基礎〔2015〕1788 號);2016 年8 月31日,住建部、國土資源部發出《關于進一步完善城市停車場規劃建設及用地政策的通知》(建城〔2016〕193 號);2016 年12 月30日,國家發改委、住建部、交通運輸部、國家能源局發出《關于統籌加快推進停車場與充電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的通知》(發改基礎〔2016〕2826 號);2017 年8月17 日,公安部、中央文明辦、住建部、交通運輸部印發《城市道路交通文明暢通提升行動計劃(2017-2020)》(公通字〔2017〕16 號);2019 年6 月10 日,公安部辦公廳、住建部辦公廳出臺《關于加強和改進城市停車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公交管〔2019〕345 號);2019 年12 月10—12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著眼國家長遠發展,加強戰略性、網絡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市政管網、城市停車場、冷鏈物流等建設……。”
可以看出,盡管國家有關部門幾乎每年都會出臺相關政策,但“停車難”一直未能基本解決。有估算稱,目前全國車位缺口約達8 000 萬個。
因此,2020 年《政府工作報告》順應代表意見,增加“大力解決停車難問題”這一內容,其意義更多體現在進一步“明確”和進一步“強調”。
“增加換電站等設施”,這是歷年《政府工作報告》都沒有提及的,增加此項內容堪稱一個新氣象。自從2009 年國家開始大力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與推廣應用以來,以純電動汽車為主的新能源汽車得到蓬勃發展,但整體技術水平至今沒有達到人們的預期,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其中充電不便、充電時間長、充電樁投資大(每輛車都建充電樁的話)、續駛里程只能滿足短途需要等技術和資源性問題還普遍存在。解決這些問題的主要出路在哪里?最為現實和可行的,在于建設像加油站一樣便利的換電站。
2009-2010 年全國開始強力推廣應用新能源汽車時,即有有識之士建議通過建設“換電站”來彌補當時動力電池存在的不足(價格高、儲能低、充電慢、充電難),但由于當時國家還沒有統一的技術標準和成熟統一的技術路線,加上一窩蜂地上馬,導致眾多生產企業各自為政、技術路線層出不窮,并導致具有“普眾”意義和“現實”意義的換電模式,難以廣泛展開和推廣。
不過,近些年來,仍有部分企業和用戶單位在換電模式上通過商業化途徑,進行了積極嘗試和運用,效果不錯,前景看好。以車企為單位,在乘用車行業,據悉北汽新能源聯合國家電網等單位自2016年開始率先在全國面向出租車市場推廣換電模式,近年又向私家車領域拓展;在商用車行業,華菱星馬集團聯合國家電網等單位自2019 年初率先推動換電模式和換電重卡應用,為行業樹立了典范,至2020 年初已交付300 多輛換電重卡。在用戶領域,北京公交集團在2008 年奧運會期間運用的被稱為世界第一個商業運作的大規模的純電動車充換電站(采用動力電池快速更換模式),可確保50 輛純電動大客車24 h 不間斷運行;該集團運行的充換電站至今已有多座。從區域來看,據悉截至2019 年10 月,我國共有換電站290 座。其中,北京最多,共有120 座,占總量41.37%(4 成);廣東有59 座,福建、浙江、江蘇、上海的換電站保有量均在10 座以上,而有10 個地區還沒有建設換電站。
2020 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華菱星馬汽車集團董事長劉漢如帶來了《建議大力推廣換電型電動重卡》等4 個建議,引起多方面注意。可以說,2020 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增加“增加換電站等設施”內容,既是順應代表意見,也是順應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潮流和根本需求。
2019 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出現了近10 年來的首次負增長;為了對沖2020年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國務院決定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再延續2 年至2022年底。這都給產業界提供了真正從用戶立場“換位思考”的新時機。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