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盼,陳 彬
(西安工程大學,陜西 西安 710048)
漢景帝陽陵,又稱漢陽陵,是漢景帝劉啟及其皇后王氏同塋異穴的合葬陵園,位于今陜西省咸陽市渭城區的咸陽原上,是咸陽原上9座西漢帝陵中最靠東的一座。漢陽陵修建時間長達28年,從漢景帝前元四年(前153年)開始修建,到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年)竣工,直至兩千多年后的今天,它的風采才被世人探到一隅。隨著陽陵考古工作的進行,大量的陪葬品被發掘出來。其中數量最大、最具特色的是各種陶制品,包括軍士、文吏、侍從、宦者等不同身份的人俑、各類家畜,這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規模最大、陪葬級別最高的漢代陶俑群,這些高度寫實風格的陶俑為研究漢代服飾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1]。
1990年,為配合機場筑路工程,陜西省考古研究所組成漢陵考古隊對路基下壓的叢葬坑進行搶救性清理,同時對陵園作全面勘查和重點鉆探,除在陵園南區發現了一組完整的大型叢葬坑外,對于陪葬墓區、陵園建筑及其他叢葬設施也有了基本的了解。1991年,對陵園叢葬坑開始正式發掘,出土了大量陪葬俑,相關考古發掘報告、簡報也陸續公開出版、發表,為從不同角度研究提供了可能性。漢陽陵出土的彩繪陶俑有人俑、家禽等,其中人俑又分為著衣式陶俑和塑衣式陶俑。由于時間久遠,著衣式陶俑所著衣物在出土時已經腐朽脫落,因此文章主要關注塑衣式陶俑的服飾研究。而在漢陽陵出土的塑衣式陶俑中,最有名的要數大臣陪葬墓中的“塑衣式彩繪跽坐女俑”(圖1)[2]。
“塑衣式拱手跽坐女俑”是考古學家起的名字,“塑衣式”指衣服是陶塑上去的,“拱手”指陶俑的手部姿勢,“跽坐”是指雙膝跪地,膝蓋并緊,臀部坐在腳跟上,腳背貼地的一種坐姿。塑衣式拱手跽坐女俑身高約41 cm,整體修長秀美,由內之外共著紅、白、黃色三重深衣,最里層露出朱紅色衣領,中間衣領為白色,最外層衣領為黃棕色,袖子寬大,袖口可見數層褶皺,袖緣顏色鮮艷,最內側袖緣為朱紅色,外層袖緣為黃棕色,與黃棕色領口對應,腰間系有紫紅色腰帶,裙擺為魚尾狀。塑衣式拱手跽坐女俑面容秀美,是公認的最漂亮的女俑,博物館甚至將其作為形象代言人,取名“姍姍”。漢代匠人在刻畫陶俑面龐儀態時著重突出神態,漢陽陵的陶俑千人千面,鵝蛋臉,柳葉長眉,鳳眼細長,鼻梁挺直,朱唇微啟,女俑雙手拱起攏于寬大的袖筒之內,半遮面部,表情自然而略顯羞澀,一幅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少女之態。發式前額中分,長發攏在脖子后面,挽髻之后垂至背部,另抽出一綹朝一側自然下垂,好像一位美人從馬背上掉落頭發自然散開的樣子,這種發式就叫作墮馬髻。作為漢陽陵目前保存最為完好的陶俑,漢代女子的柔美與婉約也在此體現得淋漓盡致[3-4]。
西漢初期,由于多年戰亂導致社會經濟凋零,《史記》有云:“自天子不能具其鈞駟,百而度將相或乘牛車,齊民無藏蓋。”因此,漢初主張無為而治、休養生息之策,到景帝時期,社會已經比較安定,生產力也日漸恢復發展迅速,紡織業也發展到了一定高度,百姓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文景之治”將漢朝的綜合國力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為漢武帝開疆擴土,開辟絲綢之路的偉大基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漢初沿襲秦制,政權上與秦時無大差別,但因高祖劉邦出身楚地,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都有著故土的烙印,包括劉邦身邊重要的臣子蕭何、曹參等人也都來自楚地,是以楚風楚俗得以廣泛流傳。中國歷代服飾從其形制上來看無非兩大類:上衣下裳制與衣裳連屬制。西周以前,衣服基本是上下分開的,上面是“衣”,下面為“裳”。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深衣,之后的袍、衫就是在此形制上演變而來的。《禮記·深衣》有云:“古者深衣,蓋有制度,以應規矩,繩權衡。”鄭玄注:“名曰深衣者,謂連衣裳而純之以采也。”通俗來講,就是上衣下裳分開裁剪后縫合。深衣因其款式不分等級和性別一度盛行。漢陽陵出土的塑衣式拱手跽坐女俑(圖1)外著素色直裾深衣,衣領為交領右衽,左右衣襟交接處很低,露出內襯里衣衣緣,衣袖寬大,為闊袖,衣身從腰部緊縮,衣長及腳踝,下裾呈新水滸喇叭形,腰間有系帶。另有徐州北洞山漢墓出土的跽坐俑(圖2),發髻后挽,著左衽深衣,露出里衣和中衣領緣,領口很低,也同樣是大袖,下擺呈喇叭狀,衣長及足。可見西漢早期,服飾作為文化構成的一部分仍保留著楚地特色。

圖1 漢景帝陽陵跽坐俑

圖2 徐州北洞山漢墓跽坐俑
其次,跽坐俑由于身體彎曲,拐了幾道彎,好像一個“己”字。這種坐姿恭敬、謙和,是當時最正規的禮儀坐姿。賈誼在《新書·容經》中這樣描述:“坐以經立之容,胻不差而足不跌。視平衡曰經坐,微俯視尊者之膝曰共坐,俯首視不出尋常之內曰肅坐,廢首低肘曰卑坐。”漢代注重禮儀,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都非常注意坐姿,認為是自身修養和素質的體現。漢代服裝款式多為寬袍大袖,呈喇叭狀的下裾,也與其日常生活習慣有關系[5-8]。
另外,西漢女俑整體體型清瘦,削肩細腰,也同樣受到了楚風的影響。《后漢書·馬援列傳》有記:“吳王如劍客,百姓多創瘢;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封建時期流行風尚基本是從上級往下普及,統治階級的喜好直接著影響一個地域的審美風向。長沙陳家大山楚墓帛畫中婦女腰間束帶,腰身束得極為細小,可證這種審美風尚作為美的標準,已經成為當時的社會風俗[9-10]。
漢陽陵出土的彩繪陶俑作為研究西漢服飾文化的重要媒介,陶俑造型精巧、面龐豐潤、神態傳神,生動直觀地展示了西漢時期的服飾妝容及陶俑藝術,更為重要的是從中窺到的漢代時期人們的藝術審美和祥和的社會風氣,對漢陽陵跽坐俑的研究,有助于更深層次地研究漢代文化,也為現代服飾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