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娟華
(江蘇省江陰中等專業學校,江蘇 江陰 214400)
當今社會,信息技術不斷發展與更新,信息技術手段已在各個行業和領域被頻繁應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質量,效果卓越。
2020年年初的疫情,讓全國延遲開學,但教育部倡議“利用網絡平臺,停課不停學”,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保障學生在家也能正常學習,從而“互聯網+教育”劃破時空,成為代替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實現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1]的新一代教學模式。盡管特殊時期對信息化的能力要求非常高,但近年來頗受重視的教育信息化建設已然為其奠定了基礎。
近年來,在學校的教育教學中,信息技術被廣泛應用。每年都有不同層次、不同級別的信息化教學大賽如火如荼地舉行,利用多媒體技術來展示教學知識的形成、過程、來龍去脈等,構成一個清晰、完整的思維導圖,利用動畫來展示各類復雜抽象的原理、構件組成等,都讓學生感到新鮮、生動、形象、真實、易于接受和理解,教學效果相較于傳統教學要顯著得多。
尤其是職業類學生,傳統的教學模式一般都是按照復習導入、講授新課、鞏固拓展、課堂小結、布置作業的教學步驟進行的,基本以教師為主導,學生以傾聽者的角色被動接受。枯燥的教學模式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加難以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得不到有效的發揮和體現。而新時代的他們,對網絡媒體的應用卻是游刃有余,遨游在網絡中的他們是有自信和成就感的。信息化媒體和技術走進課堂,能引起他們的共鳴,大大提高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會主動參與進來,主體性地位得到了充分提升。
在職業類學校服裝專業教學中,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模式比較陳舊而單一,書本、黑板、人臺、機器、熨斗等基本就能承擔所有的專業類課程,培養的學生設計能力一般、工藝技能一般是常態。服裝行業本就是個流行性很強的行業,一味地照本宣科難以跟上時代的步伐。互聯網大數據的時代,他們對美的嗅覺是很靈敏的,對美的追求和表現欲也是非常強烈的,因時制宜地結合教學內容和現代流行趨勢,引入先進的信息化技術設備,不斷完善信息化技術,提高教師信息化表現能力,才能更加有效地因“材”施教,提升教學品質。
“服裝結構制圖”這門課程,傳統的講授法并不能全面地開展教學,教師更多是在黑板上進行示范,而一些結構相對復雜的款式,一節課講不完,下節課連貫不起來。再者,黑板上由于粉筆的局限性和學生座位遠近的關系,難以清晰地展示并讓所有學生理解和掌握,課程本身比較枯燥,書本內容比較陳舊,學生的學習熱情很難調動,久而久之,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就會降低。
在教學中引入信息化技術,讓生硬的線條“動”起來,可以讓學生有一個全新的體驗,每根線條可以動態出現,粗細不一且顏色多樣,富有比較性,局部細節還可以放大呈現,學生更易理解和接受,學習熱情會有明顯提高。實物款式圖可以同時出現,更富有對比性,能讓學生直觀地理解外觀形態和內在結構之間的關系,掌握每個部位的制版方法,并結合款式特點進行變化設計與講解,使學生能在一個課程內容中掌握多個款式的制版。課程結尾時,可以將千姿百態的服裝款式進行“學業大比拼”,教師展示款式圖,學生分析搶答及辯論,在提高教學質量的同時,鍛煉了學生分析、交流、應變等的綜合能力,為今后工作的獨立性和與客戶的溝通打好基礎。
“服裝縫制工藝”課程注重動手能力。在傳統的教學中,由于操作機位處空間的局限性和操作部位小、細致,而學生數量多,教師必須讓學生分批上來圍觀操作過程并講解細節。師生雙方面的弊端顯而易見,從教師角度來看,重復教學多遍,時間浪費不說,重復示范講解也會消耗教師工作的積極性;而從學生的角度來說,會存在老師一會還會講,我等會再聽、反正其他人會去聽,少我一個沒關系,回頭問同學等僥幸心理,會有少數學生鉆空子,不學習。
運用信息化教學,引入傳感技術,包括攝像技術、信息傳遞技術、再生技術[2]等,教師可以通過攝像技術將操作手法和講解及注意點通過攝像頭和麥克風記錄下來;利用信息傳遞技術,通過網絡將信息傳遞給學生,學生可以進行課前預習、課中反復觀看對比操作、課后溫故等,在大大提高教學效率的同時,也避免了一些學生的僥幸心理和惰性習慣,反復觀看、比較可以進一步加深理解和掌握。通過這種信息化的教學模式能更好地解決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優化課堂教學結構[3],發揮學生學習主體性的同時,教師也大大減少了工作量,可以有更多的時間來幫助和指導后進生,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教育理念。
傳統的教學方式,理論性知識主要依靠教師講、板書示范,技能類操作則現場示范+巡回指導,單一枯燥,局限性大。
信息化教學模式下,教學形式靈活多變,比如“圖案”課程,對于概念性的知識,學生理解深度不夠,又不愿去鉆研比較,靠死記硬背會激起學生的抵觸情緒。開發了一款小貓釣魚的游戲,將各類圖案打亂排列,讓學生進行歸類整理。若操作正確,給予積分獎勵;若操作錯誤,則游戲暫停,并跳出概念知識框,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進而再次進行游戲操作。采用這樣的方式,學生參與度高,知識點直觀呈現,處于游戲模式下,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更易掌握概念,學習興趣也更加濃厚。
如今的學生個個都是網絡達人,教學平臺可以多樣化,QQ群、微信群、藍墨云、泛雅網絡平臺等,都是簡單易操作的。教師可將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資料發到群(平臺),在難度上也可有深有淺,供不同層次學生按需選擇,實現分層教學的素質理念。教師還可以發布一些與專業學習相關的歷史、新聞、比賽、勵志故事等,提升學生對專業的認可度和專業性,在潛移默化中進行文化的熏陶。課余,學生不管何時何處,都能進行瀏覽和學習,真正實現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教師發布的教學內容、教學視頻等資料,可以設置經驗值或積分,學生通過學習、完成相關測試,獲取相應經驗值或積分,教師按高低給予相應積點或學分的獎勵。通過這種方法來提高競爭力,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教學質量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礎。平臺的交流區,教師可以發布某一個主題,讓同學們各抒己見,節約課堂發言時間的同時,對于一些內向型的學生,也是一個不錯的發言方式。江蘇省江陰中等專業學校大部分老師疫情期間網課教學內容都是在泛雅網絡平臺上進行的,這個平臺的功能很多,如通知、作業、考試、討論、統計等,還可在教學視頻中插入問答,答對才可繼續播放,這樣促使學生必須認真對待每一堂課,統計功能為教師大大節省了教學效果的測算時間,也為教務部門考核教師教學質量提供了較為準確的參考數據。
“要給學生一碗水,教師要有一桶水”,學生之間有學習水平的高低,同樣,教師的教學水平、業務能力也有層次之分。年輕教師教學業務能力欠缺,但對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相對較快,信息化技術操作也比較熟練,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都普遍較高;而老教師,盡管教學水平較高,教學經驗豐富,但信息化技術的操作能力卻相對較低,學習、掌握起來也較慢,有很多想法,但苦于難以用現代化的手段實現[4]。在信息化教學手段普遍化的今天,新老教師相互合作,你出點子,我出技術,相互學習,相互完善,可以最大限度地互惠互利。
總之,信息化教學不再只是簡單的投影、PPT、播放視頻,而是多種形式、多種媒體的綜合運用。信息化與教學方式的融合是新時代教學創新的產物[5],運用信息化技術對教學進行完善和革新,對培養學生的專業學習興趣,優化課堂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師資隊伍教學水平、教學業務能力等,都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作為教師,更應該貫徹“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將綜合素質能力來一次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