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紅燕
(湖南電子科技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220)
在新的時代背景之下,我國的綜合實力有了極大的提升,工學結合的教育理念應運而生。工學結合主要以學習加工作的人才培養模式為依據,了解人才培養的具體規律以及相關要求,其中半工半讀型、任務驅動型、工學交替型以及項目導向型是工學結合的重要形式。學術界和理論界在對工學結合進行分析時明確提出,教育理念要以學生的學習與工作相融合為依據,積極實現理論知識與實踐之間的有機結合,讓學生能夠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提高個人的綜合競爭能力以及就業水平,主動縮短學生的就業時間以及磨合時期,在保障學生學有所獲的同時提升就業率[1]。
為了實現不同教學環節之間的緊密聯系,許多高職學校開始著眼于專業課程教學的實際要求,結合前期的人才培養策略構建完善的專業課程體系。但是,課程體系的構建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包含不同的工作內容及工作形式,對課程老師以及學生都是一個較大的挑戰。部分高職學校還沒有意識到體系構建的核心要求,過于關注教學質量及水平的提升,無視不同專業課程教學改革的規律,最終導致課程體系的構建工作不容樂觀,出現了許多的困難及障礙。
在長期發展以及運作的過程中,高職院校已經形成了較為成熟的教學體系,教學章法比較固定和傳統,這一點在服裝設計專業中表現得非常明顯。許多老師采取墨守成規的形式,以單一的教學模式和手段為依據,結合就業導向的教育教學標準以及要求來引導學生,無視教學模式改革的核心要求,未站在學生的角度選擇學生比較感興趣的教學內容,學生的就業與課程授課之間存在一定的區分,難以真正實現學生專業學習能力及水平的綜合提升,最終導致一部分教育教學資源被浪費,學生缺乏自主參與的積極性[2]。
工學結合要求老師加強課程內容與專業技能之間的聯系以及互動,著眼于學生專業技能動手能力培養的實質條件,保障專業課程設置的針對性以及有效性。但是結合高職院校服裝設計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現狀分析不難發現,盡管有的學校所開設的課程種類比較豐富,但是與專業技能之間的關聯度比較低,學生在完成學業之后難以實現有效的應用以及分析,無法將所學習的知識應用于生活實際并解決工作中的難題。另外,現有的教學模式比較封閉,老師主要以教材為依據,通過照本宣科的形式傳授相關的專業知識,這種死板單一的教學模式嚴重影響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以及綜合素養的提升,導致學生對所學習的專業知識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舉一反三和學以致用的能力相對較差,應變能力也停滯不前。
盡管一直以來我國高職院校十分關注專業課程體系的建設以及改革,但是所取得的效果不容樂觀,出現了許多難以避免的問題,其中單一傳統的授課方式嚴重影響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另外,課程內容與專業技能脫節也導致了一部分教育教學資源被浪費,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工作直接被擱置,難以在實現教學創新的同時培養綜合技能較強的專業人才。為了避免這一不足,我國高職院校需要堅持工學結合的教育教學理念,了解高職服裝設計專業的人才培養策略,實現兩者的深度融合。其中,工學結合理念的踐行是一個長期性的過程,學校需要創設基本條件,關注教學與企業之間的融合,積極實現辦學與社會、專業與產業、企業與教學之間的融合,為專業人才的培養提供更多的依據。學校還需要注重工學交替策略的踐行,以實戰化培養為依據,通過與企業的合作辦學來實現不同教育教學資源的優化利用以及配置,深入了解學生,保障高職服裝設計專業與工學結合之間的深度融合,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效率,更好地滿足社會各界對人才培養的實質需求[3]。
首先,教學理念和課程體系的改革是工學結合的基礎。要想真正實現高職服裝設計專業課程體系的有效構建,學校以及老師需要著眼于目前的教育教學困境,突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不再以學生的創造性開發為主體,而是了解學生在日常活動過程中的真實情況,分析服裝的實用性以及不可再生的重要理念,鼓勵和引導學生參與不同形式的服裝設計大賽,提升學生的綜合設計能力以及專業素養。其次,對于一些社會經驗以及工作經驗不足的學生來說,往往在設計實踐的過程中難以實現個人的良性成長及發展,無法勝任專業設計工作。之所以會出現這一現象,主要在于學校對課程設計的定位不夠準確,學生對所學習的知識理解和認知較為淺顯,個人的綜合技能和專業水平難以得到提升。因此,高職院校服裝設計專業需要著眼于市場發展的需求,構建與市場相適應的教學理念,讓學生了解企業中服裝設計師的工作內容與流程,培養學生對市場的分析能力,把握客戶群體進行有針對性的設計,讓學生實現個人綜合素養與崗位之間的有效磨合。
更新教學方式和教材,緊跟時代的走向。現在的教學在互聯網的帶動下呈現多樣化的趨勢。教學上應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來豐富學生的課外學習與知識積累,如中國慕課、智慧職教、人人講等。這些優秀的課程和教師資源都是教學上的一大助力。學校與企業之間的相互合作,把教室搬進企業,這樣更能有實際的代入感,還能引進企業項目,通過服務客戶來熟悉市場。
教材是教育教學中的重要依據和線索,高職服裝設計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需要以教材的更新為原則,關注教材的具體內容以及改革要求。目前看,市場中的教材已經落后于時代發展的趨勢,無法滿足教學改革的需求,大部分的教材主要以教學理論為核心,缺乏具體的實踐案例,嚴重影響了工學結合教學理念的有效踐行,導致學生的成衣設計創新能力較差。對此,老師需要著眼于這一現實情況,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編寫一套適合學生的教材。為了體現教材的針對性,老師需要加強與企業的合作,了解服裝市場的發展規律,注重專業實訓教材內容的新穎程度,提升學生的專業知識以及實踐動手能力。
許多高職院校在落實工程建設和教學理念的過程之中對企業比較依賴,實際的效果較差,學術界在對這一問題進行分析時明確提出,一部分學生在完成學業并走向工作崗位時需要有一定的過渡期以及磨合期,這個時期會影響企業的經濟效益,因此許多企業缺乏自主合作的意愿。另外,校企合作的深度不足,還沒有構建良好的合作平臺。為了避免這一不足,院校與企業需要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真正實現互利共贏,共同開發服裝實訓基地,以提升學生的崗位適應能力為依據,保障學生能夠掌握不同工作崗位的核心要求,進而實現輕車熟路。學校還需要根據不同的崗位評價標準,深徹落實校企合作的教學考核工作,實現學生自主學習與專業工作之間的完美融合。
工學結合的高職服裝設計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學校需要了解工作現狀以及課程改革的效率,分析學生的學習能動性以及專業素養的培養要求,改革原有的教育教學理念以及課程體系,關注不同教學元素之間的聯系及互動,通過校企合作來創設服裝實訓教學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