倏忽之間,2020年已過中盤。回望上半年,猝不及防的新冠肺炎疫情讓經濟運行踩了急剎車。在穩守疫情防控紅線的前提下,全國上下齊心,積極推進復工復產。中國經濟逐步克服了疫情的不利影響,目前已經駛入穩步復蘇的回升通道。
毫無疑問,歷經坎坷后的這份成績單來得殊為不易。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奮斗和辛勤耕耘下,我國綜合國力不斷提升,經濟運行、社會體系都表現出強大韌性,足以因應各種不確定性風險。
同時,我們也看到,今時今日世界所面臨的風險沖擊日趨復雜和不可預測。除了戰爭、貧窮、經濟危機、自然災害外,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同樣能帶來巨大的損失。在醫學日益發達的今天,近七個世紀前的“黑死病”陰云離我們其實并不遠。
疫情沖擊下,我們發現昔日璀璨奪目、光鮮耀眼的大城市也有極為脆弱的一面;更別說多年來每逢進入梅雨季節,就有不少城市遭遇洪澇災害的侵襲,面臨“城市看海”的窘境。這表明,我們的城市“病了”,需要補一補鈣,變得更加強健強韌。
長期以來,城市發展的邏輯基本是一脈相承的。作為人才、資金、技術等資源要素聚集地,城市憑借其規模效應成為區域經濟發動機和創新策源地,可以說城市化進程就是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進程。
但是我們必須認識到,城市聚集效應的收益曲線不是無限上升的,城市的承載力也是有其上限的。不加限制地推高城市體量,不僅會讓城市難承其重,讓城市居民難受其苦,同時也會讓城市和生活在其中的居民面臨更高的風險幾率。
長久以來的城市發展思路是否應該變一變?除了經濟發展、技術騰飛、文化輝煌等收益之外,還應考慮天平的另一端——風險、損失和危機。在統籌城市發展過程中,應當從基礎設施、經濟結構、組織體系等多方面提升城市韌性,從而抵御不確定性風險。
尤其在組織體系方面,我們還存在條塊分割、基層薄弱等短板。國家大力倡導“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就是為了改變過去政府包攬一切的模式,讓更多元的社會主體參與進來,使得社會組織體系更敏銳、更靈活、更高效,即更具有韌性。
面對病毒,強健的體魄和良好的心態是保護健康最強大的鎧甲。同樣,城市也要來一番“野蠻其體魄,文明其精神”的洗禮,強根固本,塑造更強韌、更具安全感的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