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柯善北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之決心、力度及成效前所未有,生態環境狀況持續好轉,大氣、水體、土壤污染防治行動成果顯著。多地實踐證明,通過各種方式鼓勵公眾監督生態環境保護,有助于逐步構建環境保護社會行動體系,形成對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行為“老鼠過街,人人喊打”的良好氛圍;有效引導公眾積極參與到污染治理中來,更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題中應有之義。
2020年4月22日,生態環境部印發了《關于實施生態環境違法行為舉報獎勵制度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無疑建立與實施環境污染及生態破壞舉報獎勵制度,彰顯出政府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的極大誠意,有助激發公眾舉報污染之監督熱情,筑牢群防群治之環保防線。
保護環境既是政府的責任,也是公眾的責任。環顧全球,環境公共參與原則是在人們對環境要素屬性認識深化和環境危機日益嚴重的背景下進入歷史視野的。自20世紀以降,大規模的環境保護運動逐漸受到人們關注,各國的環境運動層出不窮,公民參與環保熱情漸熾,由此推動著環保工作的縱深發展,步入21世紀后,公眾參與生態環保的目的性與指向性愈發明確……客觀上,民眾參與環境保護的程度,體現了一個國家公民的集體環境意識,也體現著一個國家重視和保護公民權利的程度——推動公眾參與環境保護可以引導公眾自覺履行參與公共管理的義務,維護公眾環境信息知曉、環境事務參與、環境污染檢舉的權利,還能促進社會管理,預防不良或不實信息對公眾的誤導,有效緩解社會壓力、促進社會和諧。另一方面,實踐證明,僅依靠環保部門推動,環境很難取得徹底改善,惟有廣泛動員社會公眾參與其中才是解決環境問題的根本途徑。

在我國,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發現污染環境及破壞生態行為,皆有權向生態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或其他負有生態環境保護監管職責的部門予以舉報,2015年7月出臺的《環境保護公眾參與辦法》,既已作為《環境保護法》的重要配套細則,支持和鼓勵公眾“對環境保護公共事務進行輿論監督和社會監督”,并要求“設立環境保護有獎舉報專項資金”,對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有顯著成績的,給予表彰和獎勵。2018年6月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亦明確提出,“完善公眾監督、舉報反饋機制,保護舉報人的合法權益,鼓勵設立有獎舉報基金。”然而長期以來,各地對于有獎舉報的態度一直呈現出冷熱不均的明顯差異。有的地方對于生態環境保護真抓實干,真誠歡迎與鼓勵公眾反映各種相關問題,并切實加以解決。有的地方則對生態環境保護 “說起來重要,喊起來響亮,做起來掛空擋”……
此番《意見》的出臺,致力于指導各地建立和實施生態環境違法行為舉報獎勵制度,彰顯了對民眾舉報生態環境違法行為的重視,有助于進一步增強民眾舉報之積極性,進而幫助消除生態環境監管工作中的死角,提升“公權”的監管效率與質量。
群眾舉報的生態環境違法線索是環境監管執法的一座“大金礦”,《意見》立足于此,致力于指導各地建立和實施生態環境違法行為舉報獎勵制度,是健全環境治理全民行動體系、構建生態環境保護社會共治大格局的重要舉措。
概覽《意見》,共分總體要求、完善舉報獎勵制度設計、強化組織保障和貫徹實施三個部分,針對實施獎勵的部門、獎勵對象和獲獎條件、獎勵的范圍和形式、獎勵的審核和發放以及相關責任,文件做出了具體規定。
《意見》指出,實施獎勵的部門一般是做出行政處罰或其他處理決定的生態環境部門,原則上以設區的市級生態環境部門為主。鼓勵舉報人依法實名舉報,鼓勵企業內部知情人員舉報。《意見》要求,各地根據本地情況明確實施獎勵的環境違法行為類型,并根據所舉報違法行為被發現的難易程度、違法行為對生態環境的危害程度、違法行為的社會影響范圍等因素,設定不同檔次的獎勵標準。
《意見》明確,對通過舉報避免重大生態環境違法行為發生、消除重大生態環境安全隱患,或協助查處重大生態環境違法犯罪案件等情形,可對舉報人實施重獎。除物質獎勵外,還鼓勵各地對舉報人實施通報表揚、發放榮譽證書、授予榮譽稱號等精神獎勵。
《意見》要求,各地健全舉報獎勵工作內部管理制度,安排具備較強責任心和業務能力的專人負責,提高舉報線索的分析研判能力,及時識別發現重大環境違法線索。對于疑難、復雜的舉報線索可依托案件審查委員會、執法專家等,提高研判的準確性和時效性。
《意見》提出,要提高舉報獎勵工作效率,優化、簡化審核發放流程,減少獲取不必要的個人信息,對舉報人的個人信息嚴格保密,確保獎金足額發放。鼓勵探索使用電子支付等便捷方式發放獎金,方便舉報人領取。
同時,《意見》強調各地實施舉報獎勵制度要堅持正確導向,將物質獎勵與精神獎勵相結合,發揮舉報獎勵的帶動示范作用,要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依法保護舉報人合法權益,嚴格財務紀律。
近年來,隨著環境治理形勢的變化發展,環境破壞行為之隱秘度及復雜度亦逐漸提升,立此“危墻”之下,獎勵“環境污染有效舉報”無疑勢在必行。
在過去,工業污染物的排放大都有其固定場所,有問題也容易被發現、查實、解決。而近年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一些環境污染行為呈現出刻意規避環境監管部門之“法眼”的特點,以較為典型的危險廢棄物異地偷埋偷倒為例,或利用船舶、槽罐車長距離運輸,或利用夜晚、節假日擇取荒僻的山溝、河流等不易為人所發現的時間和地點偷偷排放、傾倒,或利用基建的時機,將危險廢物偷偷填埋于廠房之下……凡此種種,或已涉嫌刑事犯罪,卻很難被及時發現抓捕,對此類蓄意污染環境行為之有效監管,更多的還需借力于公眾之積極舉報,借力于“雪亮”的民眾之眼——不難看到,《意見》鼓勵舉報人依法實名舉報生態環境違法行為,鼓勵企業內部知情人員舉報。正是欲通過充分發動群眾、依法有序參與,來有效彌補基層生態環境執法監管的短板與盲區,切實解決人民群眾身邊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構建生態環境保護社會共治大格局。
需要注意的是,有效調動起廣大公眾參與環保、勇于舉報的主動性,在以必要的物質、精神獎勵增強公眾的獲得感之余,還應讓其在舉報過程中得到踏實的安全感。接受舉報的單位應對舉報人的相關信息予以嚴格保密,保護舉報人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不讓舉報人承受實名壓力之重。
此外,尤需注意,不乏部分舉報人更為看重遏制違法行為本身,保護綠水青山取得實效——較之獎勵到位,地方政府及職能部門更需做到“有訴必接,有訴必查,有查必果”,接到舉報即啟動高效的監管反應機制,確保立竿見影的監管介入實效,唯有如此,通過及時查處問題來給予公眾成就感,才不會“寒了”舉報人的“滿腔熱忱”。
事實上,只有利用好獎勵之契機,以問責為抓手,積極落實“有訴嚴查”,倒逼生態環境違法線索受理部門或有權監管部門依法履責,嚴格落實投訴舉報處理機制,依法對舉報做出快速、有力、徹底的回應,才能讓舉報行為產生良好的聯動效果,才是真正“獎”到了公眾的心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