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濤 詹立宇
伴隨著人們對健康的重視,與之相關的產業蓬勃發展,而這一情況隨著國家出臺各種相關政策之后,更是達到了歷史新高。為迎合新時期、新形勢的發展,各大城市紛紛將康養醫療城由構想變成現實。毫無疑問,康養醫療作為新興產業,具有巨大潛力。本文從相關的國內外康養醫療城案例入手,剖析各案例中既有特點,基于類型學引導總結出三種不同的空間布局模式以及相應的功能配比,以期為相關規劃提供參考。
隨著時代變遷,人們的健康意識也在逐漸增強,醫療健康產業是未來的一個重要經濟增長點,被稱為“財富第五波”。根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已建和在建的醫療產業園及醫療城大概有400多家,這些涌現的醫療城真正到達成功彼岸的卻鳳毛麟角。通過對案例的對比研究,我們認為可以用類型學的方法去總結其中的規律性,從而加大成功的可能性。
類型學又稱分類學,是將觀測結果、事件或現象根據它們的特點分門別類地整理的理論。它是一種認識和思考的方式,力求通過表象探尋事物內在規律。早在20世紀80年代,類型學就廣泛地被運用到建筑與城市設計研究中,并逐漸發展為建筑類型學和城市形態學兩個重要領域。
筆者在尋找醫療城的內在規律時,發現醫療城通過多年發展已經從起步階段發展成為了相對完善的產業體系。
第一階段:醫療產業通過積累由量變到質變的相關產業聚集。
代表案例:德州醫療中心。
在第一家醫院建成,其它醫院逐步遷入后,逐漸形成了醫療中心的雛形,隨之德州醫療中心名氣漸濃。
第二階段:依托優良環境,以人為引導開發形成的醫療產業帶動地產的開發模式。
代表案例:諾娜湖高科技醫療城。
隨著第一階段的成長,并在此基礎上對醫療中心進行了相應的升級。以優良的生態本底為基礎,打造頂級的醫療中心,加上高端的配套服務,吸引人們紛紛前往。
第三階段:醫療與度假結合,多層次多產業聯動開發模式。
代表案例:迪拜醫療城。
康養醫療城經過前兩段的發展與升級,已經不單單只具有醫療功能。迪拜醫療城脫離了以醫療為核心帶動的模式,轉變成以醫療為平臺,搭配眾多衍生產業,進而形成多層次多產業的聯動開發模式。
基于對國內外多個康養醫療城的案例分析與研究,從形式類型學角度其大致可以分為:有機嵌入式、圈層集聚式以及軸帶串聯式三種空間布局模式。

圖1 空間布局模式圖
案例:諾娜湖高科技醫療城、廣州國際健康產業城。
(1)諾娜湖高科技醫療城
【半景】諾娜湖醫療城中有大約43%的綠地濱湖景觀,以湖景為核心,附以四季皆宜的氣候環境。結合生態環境,不斷激發地區活力,帶動區內高端地產發展。
【半城】以醫療城為主要帶動力,其它配套功能散落在生態基底上。醫療城為片區主要催化劑,帶動區域發展。
(2)廣州國際健康產業城
【半景】養生谷以優質山林環境、頂級配套服務、城市空間拓展和旅游度假于一體全新模式為引擎,增強區域吸引力,帶動片區飛速發展。
【半城】以高端醫療為核心,中藥研發、生產制造輔助。三片區集中布置,功能更高效,片區之間相互依存、聯動發展。
布局模式特點:以優良生態為本底的生態優先組團化低強度開發模式。此模式以充分尊重自然生態環境為先決條件,合理開發湖泊養生、森林康養的業態。各個組團之間可以自給自足、有機生長,又相互關聯、相互促進。較高生態品質可以激發土地價值不斷提升,帶動整個園區升維。
適用范圍:適合較大規模開發區域。
案例:上海國際醫學園區、成都國際醫學城。
(1)上海國際醫學園區
【核心圈層-醫療】醫療、教育等功能在空間中集聚布置形成核心圈層,從功能到空間相融、互進、共享,打造高端醫療服務產業鏈條。
【拓展圈層-服務】拓展圈層圍繞核心圈層布置,醫學研發、國際商務和生活配套等相關功能,形成醫療器械及生物醫藥制造產業鏈條。
(2)成都國際醫學城
【核心圈層-服務】依托高端醫療產業在核心打造中央商務區,以醫帶產,以產帶城。商務區為醫療產業提供必要的星級賓館、高端會所、金融服務等高端配套服務。
【拓展圈層-醫療】以醫療服務、教學研發、康復療養、中醫健康養生為商務核心區的拓展圈層。通過高端醫療產業及相關功能為中央商務核心提供有力支撐。
布局模式特點:以高度空間聚合為主的圈層聚合化中強度開發模式。此模式以集中服務、集中體驗為鮮明特色。主要核心功能在內圈層,交往效率高,同時擁有較強的空間聚合感。
適用范圍:適合中等規模開發區域。
案例:新加坡緯壹科技城、南戴河國際健康城。
(1)新加坡緯壹科技城
【綠廊軸帶】功能復合的綠色公共空間貫穿整個片區,更高效更便捷,也是一條體驗豐富的游覽路徑。
【集群】醫、養、商、居等板塊匯聚于此,依據優秀的服務設施為區域打造優越的生活、工作氛圍,推動整個園區的升級發展。
(2)南戴河國際健康城
【功能軸帶】以公園為軸線,配置綜合醫療、養生康復、文化娛樂、康體休閑等功能。注意景觀的豐富性,突出健康城整體形象,豐富活動空間。
【集群】旅居地產、健康研發與商務會展、醫療培訓等各個功能板塊通過軸帶有機串聯。各板塊之間相互促進吸引同時與周邊環境友好融合。
布局模式特點:以高度共享、功能復合為主的軸帶引領集約化高強度開發的模式。軸帶為整個片區的共享中心,通過功能和空間聯系形成井然有序的有機體,與城市高度融合。以散落集群取代單一的核心,土地混合使用,實現土地價值最大化。
適用范圍:適合小規模開發區域。
通過對以上空間布局模式類型的梳理,筆者發現光有清楚明晰的布局模式遠遠不夠,一個科學合理的功能配比也很關鍵。
功能配比通過類型學進行歸納可以分為醫療為主導功能的核心圈層,以及相近產業和配套功能的拓展圈層兩種,進而得到以下結果。
以國內外的醫療城成功案例為引,我們根據項目整體規模、核心規模、主導功能等對核心圈層和拓展圈層的功能進行了進一步研究、梳理、總結,以期得到最合理的功能配比。

表1 案例功能配比
根據上表發現,國內案例的核心圈層與拓展圈層功能配比≈ 1∶1.5~1∶2,而國際案例功能配比≈1∶4,由此得出核心圈層和拓展圈層的功能配比與產業技術以及動力成正相關,即相同的核心圈層產業技術和動力越高,可以帶動的拓展圈層越多。
本文基于類型學視角,對國內外康養醫療城的相關案例進行了簡單的研究與梳理,由于空間布局和功能配比涉及影響因素過多,除了筆者提出的內容還有很多問題需要深入研究與討論。本文的內容僅作為拋磚引玉,以期能對其它康養醫療城的發展提供一定的思路與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