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姍姍
英語相關課程作為高職院校的英語專業和非英語專業學生的必修課,能夠為課程思政的實施提供充足的課時。此外,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具有文化性,能夠為思政育人的過程提供豐富的取材。本文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大思政”思想為背景,以開封大學外國語學院1應用英語專業為例,探討如何將思政因素注入高職英語類課程中,望能為高職英語類的課程思政工作提供可行性路徑。
1 課程思政的背景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各類課程都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019年3月8日,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習近平再次強調要樹立“大思政”的理念。我國有獨特的歷史,獨特的文化,獨特的國情,決定了我國必須走自己的高等教育發展道路,扎實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習近平,2016),知識教育與思政教育的有機結合就是中國特色高校教育的實現途徑。
目前無論從理念還是到實施,高職英語課程與思政課程的融合都還處于初級階段。英語教師缺乏思政背景,業務不熟練,不能夠很好地將思政因素注入到課堂教學中。思政教師缺乏素材依托,課程設計固化呆板,不能夠吸引學生。只有將英語課程和思政課程高度有效融合,才能達到全程育人的目標。
2 思政元素注入高職英語類課程的必然性
高職英語類課程分為兩大類,即專業英語課程與非專業英語課程,覆蓋全部學生,為全員育人提供堅實基礎。同時,對于英語專業和非英語專業學生,從進入大學校園時,英語課就是必修課,貫穿至學生畢業前,為思政育人的時長提供有力保證。此外,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具有文化性與人文性雙重屬性,能夠充分發揮文化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高職英語的教學可以作為一種文化傳播的工具,在中西方文化的比較中,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根據筆者在開封大學外國語學院應用英語專業學生的調查問卷發現,有95%的學生都希望教師在講授語法,翻譯,語音,聽力,寫作等英語專業知識以外,能夠在課堂上介紹文化方面的知識信息等。由此高職英語教師在課堂上引入中國文化并結合西方文化中正面積極的內容定是必然。
3 思政元素注入高職英語類課程的路徑
3.1 增強教生的思政教學意識,提升教師思政理論水平
高職教育是為社會培養高技能復合型人才,前提是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以及明辨是非的能力。所以教師首先要增強思政育人的意識,牢牢把握社會主義方向,正確客觀對待中西方文化差異。此外教師要通過各種形式各種渠道學習黨的先進思想理論,方針政策等,提升自我思想政治教學的能力。另外,高職院??梢约哟笸度肓Χ龋瑸檎n程思政搭建更好的教學平臺,提供更優質的資源。唯有此,才能夠使高職院校課程思政教學進入一個全新的局面。
3.2 完善相關教材,開發更多優質課程
英語教材中普遍介紹西方傳統文化較多,所占比例很高。以《致用英語3》為例,全書共10個單元,其中只有一片文章涉及到中國文化??梢妼⒅袊幕谌氲接⒄Z教材中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只有首先將中國文化融入到英語教材中,才能夠為教師融入思政元素提供素材基礎。同時,高職院校以及相關院部要加大投入力度,開發英語類課程思政優質課程,供所有教師觀摩學習,利用報告等方式提升教師思政課程教學的能力。提高教師的政治站位,教師的言傳大于身教,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有意識或者無意識地政治灌輸,也會對學生的思想產生深遠的影響。
3.3 案例分析:如何將思政因素注入高職英語課堂中
以開封大學外國語學院應用英語專業二年級的致用英語為例,教師為學生提供學習內容,把控整體教學設計,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備課,課程實施以及課后總結。
3.3.1情況簡介
開展班級為18級應用英語專業2班,人數:47人。自由結合小組,共分為7組,每一組6到7人并選出小組長,小組長總體負責本組的課前準備,課程實施以及課后總結等。
3.3.2 課前準備
本次課程以“中國夢”為主題,以小組為學習單位,借助當下信息化教學的手段,組織學生在班上舉辦一場英語集體朗誦展演。小組可根據自己小組的實際情況選擇朗誦主題與朗誦內容進行實施。
“中國夢”主題英語集體朗誦展演方案
(1)朗誦主題
所有小組要求緊扣“中國夢”主題。
(2)參加對象
18級應用英語二班全體同學
(3)有關要求
①所有小組選取內容要求積極向上,緊扣“中國夢”主題,如謳歌黨的光輝形象、訴說自我追求,贊美學校、贊美老師,談理想與夢想等。所有內容必須原創,可以參考相關素材。
②所有同學須脫稿朗誦,時間請控制在10分鐘以內;
③朗誦形式是集體朗誦,提倡創新,以進一步提升英語朗誦水平。
④朗誦地點:階梯教室
⑤朗誦時需要的道具、配樂文件自備。學生要衣著得體、大方。
3.4 課程實施
每組十分鐘朗誦時間,共6-7組,需要兩個課時的時間。抽簽決定朗誦先后順序。前一組同學朗誦時,后一組同學可到教室外面做準備,其他同學做為觀眾觀看。同時,借用院部學生會新媒體的工具對所有小組的朗誦進行視頻錄制,在所有小組朗誦結束之后把相關視頻上傳釘釘學習軟件。
3.5 課后總結
全班同學在釘釘上觀看所有小組的朗誦,同時對每一組的朗誦進行打分。教師結合學生的打分,再綜合考量,給出分數,該分數做為小組作業分數,納入期末考試的平時成績中。
朗誦展演以集體的形式開展,能夠調動每一位同學的積極性。在課前準備中,每一名同學盡管英語程度不同,但是都能夠分配到自己朗誦的部分,充分體現了全員育人的思想。同時,朗誦展演的過程又大大鍛煉了學生隨機應變的能力,這對學生以后的職業發展有著很大的益處。本次朗誦展演也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翻轉課堂的授課方法,改變了傳統的教師為主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參與度極高。學生在準備展演的過程中不但學到了更多的英語基礎知識,更對“中國夢”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了解了我國的發展進程,增強了民族自豪感與愛國主義情感。
4 思政元素注入高職英語類課程的意義
4.1 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提升愛國主義情感
對于英語專業的學生來說,每天的聽說讀寫都是圍繞英語來進行的,所以英語專業學生難免對西方文化了解的更多,了解的更多就容易滋生崇洋媚外的心理。通過筆者調查發現,英語專業的學生有一大部分都在效仿西方人貸款的消費模式,這與中華民族提倡的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相悖,所以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教學中刻不容緩。英語教師有責任有義務在向學生授課的過程中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在學習西方的文化時,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同時更要保留中華傳統以及現代的優秀文化。只有這樣英語專業學生才不會對自己的專業產生迷惘的心理,才有利于學生的長遠發展。
對于非英語專業學生來說,英語課雖然不是專業課,但是一門必修課。所以公共英語教師也有責任將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傳播給非英語專業學生。只有多管齊下,形成協同效應,才能做好英語類思政課程的建設。
4.2 使高職英語課堂的教學得到進一步的改善與創新
在高職英語課堂中融入思想政治因素,勢必會對傳統英語教學模式產生沖擊,勢必會使英語教師思考融入思政因素的方法,所以高職英語的課堂會煥發新的生命力。思政因素的注入為英語教學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學生可以有更多機會參與到課堂設計中,促進了英語翻轉課堂的實現。同時思政因素除了可以注入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還包括了各個方面,例如當下的熱點問題。學生可以就某一熱點問題,做課前演講,這樣既鍛煉了英語口語,又對當前熱點問題有了一個更為客觀的評判,對養成正確的價值取向有著關鍵的作用。
5 結語
基本學科知識的掌握是高職學生的主要任務,但是德育是學校的終極任務,思想政治教育應該貫穿學生教育的全過程。所以,始終不能放松對學生人生觀,政治觀,價值觀的正確養成。英語課程作為所有課程中課時最長,覆蓋面最廣的課程,為課程思政提供了載體。專業英語教師和非專業英語教師應該利用好此載體,將思政因素更好地融入到英語的教學課堂中。
(作者單位:開封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