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梅
【摘要】小學數學是一門相對抽象、邏輯性強的學科,小學生的思維理解水平較低,在數學學習時,對數學問題的直觀理解能力相對較差。因此,想要實現高效教學效果,就需要借助“圖形”的直觀優勢,培養學生建立“生動”的數學模型,從而尋找到數學學習的正確方向。在培養小學生的數學建模能力時,需要借助生活實踐,培養學生形成“主動建模”的意識,通過圖形建模,幫助學生從閱讀具體文字描述到數學語言理解的有效轉變。從“畫圖”對小學生數學建模能力的影響分析入手,結合相關數學教學案例,綜合探究培養小學生數學建模能力的具體實施策略。
【關鍵詞】“畫圖” 小學生 數學建模能力 實施策略
一、引言
圖形是小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解決數學學習難題過程中的重要“輔助”因素。借助“圖形”能夠對數學題目中所包含的“條件選項”“要素關聯”和“問題求解”等多種內容予以生動展示,從而幫助學生“理清”認識、解決數學問題的思路,并且引導學生形成借助“畫圖”來“解決”數學問題的良好范式。
二、以“畫圖”為支點:從題目到模型,多元優勢助力教學創新
堅持以“畫圖”為支點,根據題目的具體內容和知識點,分別建立不同類型的數學模型,讓學生借助圖形快速了解題意,形成解決數學問題的應有能力。堅持以“畫圖”為支點,幫助學生更直觀理解題目內容,同時也讓學生將數學理論、解題技巧綜合融合,通過發揮“圖形”的多元優勢,助力小學數學教學真正創新。
1.以“畫圖”為支點,數學題目展示更直觀
數學題目相對抽象,如何有效理解題目中所講述的問題,使題目得以直觀、形象表達,從而幫助小學生能夠樹立應有的“邏輯思維”。在教學時,讓學生借助畫圖來助推個人思維演變,通過學生獨立畫圖、分析圖表和歸納總結,從而提升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這也更好詮釋了“數形結合”的思想。如何“畫圖”,單一憑借學生抽象思考,則很難發揮圖形的“輔助”作用,因此,應該從題目立意出發,讓學生結合題目的問題來畫圖。
2.以“畫圖”為支點,培養小學生數學建模能力
數學是一種邏輯科學,其中所講述的理論、技巧等內容大多是從相關圖形中“提煉”而來,所以,良好的小學數學教學,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相關理論知識和解題技巧,更要通過培養學生形成系統化的建模能力,綜合掌握建模的方法,通過將模型應用與數學問題解決相結合,讓小學生對數學解題和“數形結合”答題形成綜合、客觀的理解。事實上,數學建模指的是將數學公式、解題思路和教學內容借助相關“模型”的方式來表現,通過簡單的圖形關系表達,簡化數學解題過程,去除題目中無關緊要的因素,實現快速、精準解題。在建模過程中,“畫圖”既是學生更好學習數學知識的支點,也是探索數學解題過程的綜合展示。學生針對題目類型和內容,選擇合適圖形的過程,就是學生建模能力的生動詮釋。
三、以“畫圖”為基點:從繪圖到用圖,形象直觀推進教學創新
“畫圖”是數學學習的重要輔助和應用技巧,想要讓學生理解“畫圖”的技巧優勢,并且熟練地將圖形與解題過程相結合,就需要學生在接受系統化“畫圖”學習后,將問題解答步驟、數量關系和畫圖意識相融合,通過豐富圖形表現形式,借助生活元素,適度引入“圖形”“輔助線”等因素,使學生逐漸形成“腦中成圖”的數學建模意識,使學生借助“畫圖”“用圖”“分析圖”,形成良好的數學學習能力。
1.形象畫圖:以“圖”為基點,建立數學模型
借助圖形培養學生的建模能力時,應該將準確“畫圖”作為首要前提,通過建立正確的“圖形”模型,推進小學數學教學創新。一要認真讀題,根據具體的數學題目類型,選擇合適的“圖形”。二要從圖形中尋找到問題共性,通過匯總、提煉,幫助學生此類問題。以“歸一”類應用題解答為例,題目“爸爸買了3把同樣的椅子花了120元,如果再買4把同樣的椅子,需要多少錢?”學生在看到題目之后進行閱讀,通常能夠讀懂題目,但是無法將句子前后進行有效結合,尤其是不能尋找到題干與提問“歸一”的關聯性。如果借助圖形建模,則能夠讓學生在形象畫圖過程中,尋找和理解題目的關鍵信息,感知問題。此時,使用“線段等分”的繪圖形式,不僅簡單,而且便于學生理解。具體過程為:引導學生畫一條120cm的線段,并按照三等分的方法,得到等長為40cm的線段。隨后,在讓學生以40cm線段為基礎,沿其中一點向右延長,共延長3等長,形成新的線段,在指導學生測量新線段的長度,即問題的答案。通過畫圖讓學生直觀理解“歸一(單一量)”,借助簡單的數學模型為此類數學題目解答尋找到了合適的“切入點”。
2.具體用圖:以“圖”為基點,解讀模型關系
在完成畫圖之后,要注重對圖形的內容、數量關系進行具體分析和有效解讀,通過明確相關模型中所包含的數量關系,提高學生對圖形的理解與認識能力。用好“畫圖”,重點在于做好圖形信息的反饋,老師要結合學生具體畫圖過程中的探索,以各類圖形為教學手段,引導學生解讀模型中的數量關系,通過培養學生清楚了解模型關系,從而用好圖形。在本文上一部分利用“線段”解讀“歸一”問題時,關鍵在于引導學生通過“線段”模型了解一把椅子的價格就是本題的“單一量”,從而科學精準計算。
3.延伸圖形:以“圖”為基點,探究數學解題規律
圖形既是數學學習的一部分,也是表達部分數學關系的形象轉化,如在求某一幾何體表面積問題時,如何僅憑小學生的想象,很難對其中所涉及的“長”“寬”“高”等數量關系形成直觀、形象認識。因此,要引導小學生以具體“畫圖”的方式來對題目的內容進行形象化展示,從而更好解答題目。同時,“畫圖”僅是撬動小學數學教學的“支點”,完成“畫圖”后,讀圖、分析圖則是學生用好圖的重點。事實上,并非所有數學題目都能夠通過直接圖形來表示,部分題目需要借助其他類型“圖形”予以轉化,如線段圖、樹狀結構圖、關系圖等圖形來進行表達。老師要注重借助圖形的規律將數學題目講述的內容予以生動表達,通過培養學生形成必要的建模意識,進而掌握同類型題目的解答規律。
四、結語
當前,小學數學教學正處于全面創新與內涵優化的關鍵階段,除了要對數學教學所使用的方法進行創新,也要注重結合小學生的學習特點,構建科學完善的數學教學機制。受到年齡、思維水平和問題解決能力等多種因素限制,小學生的數學思維尚且處于基礎運算階段。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時,想要實現理想的教學效果,就需要借助圖形的直觀形象特點,使學生能夠對數量變化和數學關系等形成客觀、合理的理解,并且通過對圖形進行合理分析,有效構建數學模型,幫助學生形成應有的數學思維,進而有效輔助學生學習數學,實現理想教學。
參考文獻:
[1]袁芳.在生活中發現,在實踐中體驗——淺談小學生數學建模能力培養的策略[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9,(05):51.
[2]費嶺峰.數學活動:承載兒童數學學習的重要過程——談促使小學生數學學習發生的數學活動設計要點[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7,(01):48.
[3]蔡文平,李海東.小學生在數學建模中的角色定位——以蘇教版“乘法分配律”教學為例[J].新教師,2018,(05):40.
[4]李凱.高中數學建模教學:目標定位與路徑選擇——基于《數學建模教學與評估指南》一書闡釋[J].中學數學雜志,2019,(01):4.
[5]顏春蘭.小學數學建模教學的起點、過程及應用策略探究[J].亞太教育,2019,(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