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芳梅
摘要: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社會文明的進步,人們對文化的需求日趨明顯,作為群眾文化發展的一種新形態,廣場文化日益成為我國城市文化中最廣泛、最活躍的娛樂休閑方式,其方式多元化、組合隨意化,在都市繁忙的節奏中,形成一道快樂和諧的文化風景線。在此同時,如何保持廣場文化的良好發展態勢,不斷滿足廣大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成為廣大群眾文化工作者面臨的一項新課題。筆者結合自身的實踐和感受,就有關廣場文化與和諧社會的關系以及如何正確引導廣場文化建設、促進和諧社會的發展,談幾點粗淺的看法,以期拋磚引玉,促進群眾文化與和諧社會的不斷發展。
關鍵詞:群眾文化;廣場文化;和諧社會;發展
中圖分類號:F592;G24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14-0184-02
一、廣場文化概述
(一)廣場文化的涵義
廣場文化,是指為滿足廣大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借助廣場這一特殊載體,以各種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的藝術展演和娛樂活動。隨著我國社會經濟不斷發展,城市商業、休閑、娛樂廣場興起,新型集聚式居民社區涌現,群眾精神文化需求不斷增長,廣場文化應運而生。尤其在一些經濟較發達的城市,廣場文化更是蓬勃發展,充滿活力,成為城市的新景觀,精神文明的新亮點。廣場成為群眾文化活動最基本、最廣泛的場所,而文化則為廣場增添色彩、綻放活力,二者互為依托,相互促進。
(二)廣場文化活動的特性
作為群眾文化的一種新形態和新現象,廣場文化具有以下特性:
1.主體的廣泛性。廣場文化活動以群眾的廣泛參與為基礎,貼近群眾生活,具有明顯的群眾性和社會性。無論是哪個社會階層的群體與個體、男女老少都可以參與其中,盡情釋放能量,同享文化快餐。
2.空間的靈活性。廣場文化在室外廣場展演,不受場地限制,具有空間上的開放性和靈活性,打破了劇場由帷幕構成的三墻狹小的空間,扎下場子就唱,放開嗓子就歌。
3.形式的多樣性。廣場文化形式多樣,相聲、小品,魔術、雜技,唱歌、跳舞,形式各異。多形式載體、多類別釋放,從古到今,歌頌真善美、鞭撻假惡丑,內容豐富多樣。
4.內容的通俗性。廣場文化活動的內容貼近民眾生活,取材于現實生活,通俗易懂,能引起廣大群眾的共鳴與反響,自娛自樂,愉悅身心。
5.組織的自發性。廣場文化活動,大都由群眾自發組織,自愿參與,自娛自樂,特別是在中老年人文化活動中尤其突出,不拘南腔北調,盡情表現自我。
6.政府的主導性。廣場文化作為群眾文化的重要陣地,絕不是無原則、無組織、無紀律、無導向的。應在政府部門的組織引導之下進行。只有加強政府部門的引導與管理,廣場文化才能有序、和諧、健康、持久的開展。廣場文化的形式和質量才能得到保障,才能使廣場文化在可控的秩序下朝著更好,更高的方向發展。
二、廣場文化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系
(二)廣場文化是和諧社會構建的重要媒介
和諧社會的構建,需要有效的媒介。廣場文化兼收并蓄,集娛樂性、教育性為一體,同時以其趣味性、休閑性、通俗性等特點吸納廣大群眾參與。通過參與者之間的相互交流、相互引導,互助合作,增進了解和友誼,摒棄分歧與矛盾,進而有效促進社會穩定和諧。作為城市文明的新載體和新形態,廣場文化正在以其特有的形式和內容,成為和諧社會構建的重要媒介。在經濟社會各方面快速發展、各種社會矛盾也在不斷涌現的當下,快節奏生活的人們,更需要廣場文化這類沒有門檻、縱情宣泄的文化娛樂活動載體來疏解各種緊張與不安,其促進社會和諧的現賣意義深遠。
(二)廣場文化是和諧社會發展的有效途徑
廣場文化是城市文明的重要形態,不僅能促進經濟發展,還是促進和諧社會發展的有效途徑。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偉大實踐中,廣場文化是參與人數最多,影響最廣、最容易被群眾所接受的文化。可以說廣場文化是大眾的文化、全民的文化。其參加人員之廣是其他任何一種文化活動形式都不可比擬的。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說到底是一種文明。由文明到和諧、再從和諧到文明,這一過程本身就是進步和飛躍。
三、廣場文化對構建和諧社會的作用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是經濟富強、政治民主、精神文明“三位一體”的共同發展。而文化和諧更是和諧社會構建的精神導向,廣場文化活動的內在特性決定其在構建和諧社會中主要有以下作用:
(一)豐富生活的娛樂作用
廣場文化活動,囊括了不同的藝術形式和藝術內容,通過不同藝術形式,是更多的群眾參與進來,是他們的業余文化生活得到極大的豐富,少了家常你短,多了和諧快樂,讓每個參與其中的個體得到享受,少了煩惱,獲得不同層次的精神愉悅和輕松體驗。
(二)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廣場文化是大眾文化教育的載體,從傳統藝術,到新生藝術,都在引領人們向往美好,摒棄邪惡。美好的精神追求,健康的文化生活,培養個體高尚的情操和優秀的品格。廣場文化有深厚的群眾基礎,有時成千上萬的人在一起互動,相互影響,相互促進,教育面特別廣,教育作用巨大。
(三)陶治情操的增智作用
文化的熏陶,對人的靈魂會起到凈化作用。廣場文化活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通過對美的文化作品的欣賞、品味和親身體驗,大家相互交流、相互影響,既陶冶情操,又增長智識。
(四)化解矛盾的調和作用
廣場文化活動的題材和內容大多是勸人向善、和睦相處的,可以增進相互間的友誼與團結。有時一個心理情結、一場矛盾糾葛,會在活動中輕松化解,所謂‘廣場轉一轉,煩惱說再見”,從而有利于促進社會穩定與和諧。
(五)鍛煉人才的培養作用
廣場文化活動在廣場展演,活動本身又是綜合性的、城鄉一體化的,因而也是考驗組織實施者能力水平的練兵場,可以鍛煉群眾文化工作者的組織能力和協調能力,為文化干部的成長提供了良好的鍛煉平臺。
四、正確引導,通過廣場文化建設促進和諧社會的發展
(一)正確認識,把握廣場文化發展趨勢與規律
1.廣場文化發展的必由之路——從自發到自覺
從自發到自覺,是廣場文化發展的必由之路。加強廣場文化建設,必須把握這一規律,完善參與機制,促成全社會力量自覺參與舉辦,才能讓廣場成為市民可以自由享用的客廳、展示自己的舞臺,成為展示整個城市文明程度的窗口。
2.廣場文化向更高層次發展的必然——突出品牌特色
品牌特色是廣場文化成熟的標志,也是對群眾具有持久號召力和廣泛影響力的基礎。如重慶沙坪壩將一種最簡單的文化形式“廣場故事會”打造成為廣場文化活動品牌;山東青島市將廣場文化活動“歡樂廣場周周演”打造成為享譽一方的特色品牌。“并蒂蓮嗬二花是三水區的品牌,我們可以整合資源打J省‘并蒂蓮”文化節,把“并蒂蓮”文化活動做大做強,使其成為我們地方性的文化品牌。
3.廣場文化長遠發展的的應然——與企業良性互動
廣場文化作為意識形態的新形式,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促進作用日益彰顯。作為新興的動態媒體和廣告資源,城市廣場已經越來越受到商家的青睞。與知名企業聯手,已經成為廣場文化運作的有效方式。作為組織者,應當與時俱進,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大膽開拓,大力組織社會力量共同辦好廣場文化,打造廣場文化精品。
(二)正確引導,促進廣場文化的健康發展
要保持廣場文化持續不斷的良好發展態勢,滿足廣群眾不斷增長的美好文化需求,必須完善機制,規范管理,加強指導,服務廣大群眾,做大做好這道文化大餐。具體而言,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建立促進廣場文化發展的長效機制
廣場文化建設,應當著眼于長遠發展,并與一個城市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相協調。在城市化建設的進程中,要把握廣場文化的發展趨勢,抓好文化廣場設施等硬件建設。同時要加強對廣場文化的正確引導,用優秀的文化占領思想文化陣地,加強組織協調和宏觀指導與管理,從而形成一系列促進廣場文化發展的長效機制,確保廣場文化的健康、有序發展。
2.配備具有專業素質的技術指導隊伍
廣場文化應該有專業文化的支持,并在專業文化的引領和指導下,不斷攀升。廣場文化活動絕大多數的表演是以自娛自樂的形式出現,為了使這種自娛自樂的演出長久化,必須要通過文化職能部門在群眾中培養一批文化志愿者,定期培訓他們專業知識,加強其組織業務能力,通過他們帶領群眾進行各種活動、演出,提高廣場演出的檔次和品位。
3.加大與其他文化形式的交融與發展
廣場文化應該深入發掘文化資源,創新整合文化品牌,在充分尊重本地文化的基礎上,引進其他特色文化、先進文化,使人民群眾獲得更加豐富多彩的文化體驗;加強各地區群眾文化、廣場文化的聯手互動和合作。
比如我們同周邊各區甚至整個珠三角地區一起,進行各自特色文化活動與表演節目的交流,通過不同藝術形式、不同文化內容的交流和碰撞,各取他人之長,補已之短,通過整合和創新,產生更多更好、更便于群眾采納和接受的文化作品。
4.加強全方位的組織安保管理措施
廣場文化作為群眾文化的一種新形式,在強調社會自主性的同時,有必要加強政府組織的引導和管理,形成政府部門牽頭、文化館(站)運作、各社會團體、社會組織積極參與的格局。在開展廣場文化活動時,要加強全方位的組織安保管理,特別是組織大型廣場文化活動時,更須如此。各部門必須密切配合,通力合作,以確保廣場文化活動健康、安全、有序地進行。
五、結語
廣場文化是大眾的文化,也是最容易被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的群眾文化。作為群眾文化工作者,我們應該立足群眾文化生活需求,牢牢把握和引導群眾文化的正確發展方向,通過完善機制,規范管理,加強指導,服務廣大群眾,做大做好這道文化大餐,推動社會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趙善堅,徐軍芳.努力增強廣場文化的特性與功效[J].群眾,2006(00.
[2]胡錦標.淺談新農村廣場文化建設的必要性[J].大眾文藝,2011(14).
[3]王芳.廣場舞在群眾文化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J].科技創新導報,2012(29).
[4]薛志龍.論繁榮廣場文化與和諧社會建設[J].文教資料,2011(01).
[5]余靜.關于群眾文化活動的實踐與思考[J].群文天地,2011(03).
[6]宗佩佩.充分發揮廣場文化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重要作用[J].科技創新導報,201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