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俊峰
摘要:隨著社會的進步于人們精神觀念的發展,對中國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給予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和重視。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們優秀的歷史精華,以各種形式出現在群文活動中,促進了當代群眾文藝創作的發展,群眾文藝創作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起到良好的傳承與保護作用。因此本文將從非遺的角度來探討當代群眾文藝創作,首先分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對群眾文藝創作具有的重要意義,然后提出以公眾需求、創新發展、作品性質為導向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應用到當代群眾文藝創作中去。
關鍵詞:非遺;群眾文化;公眾需求;創新發展;作品性質
中圖分類號:G24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14-0190-02
一、前言
群眾文化活動是目前群眾開展與豐富精神文化活動的重要形式,在眾多形式中其群眾文藝創作尤為活躍突出,在當下國家不斷加大力度對中國傳統非遺文化高度重視和保護下,由此催生了以傳統非遺為創作元素的各類群眾文藝作品更是層出不窮,以更好的發揚和傳承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也借助非遺的文化內涵促進新時期群眾活動工作的開展于進步。但通過對類似群眾文藝作品的實踐對比,發現目前的群眾文藝創作與非遺傳承兩者還存在不少問題與缺陷,因此本文從非遺的角度對當代群眾文藝創作進行深入的分析,如何在群眾文藝創作中合理運用好非遺的價值,再通過群眾文藝作品進一步推廣傳承與發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對當代群眾文藝創作的重要意義
群眾文化工作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創作出一大批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精品,是時代的要求,群眾的期望。繁榮發展群眾文藝創作,是群眾文化工作者的光榮職責和神圣使命。
(一)“非遺”是群眾進行文藝創作的“活化石”
非物質文化遺產一直存在與歷史中,出現于古代人民的社會生活中,其中包括了最初期的群眾文化,主要包括了民間文學、樂器、舞蹈、曲藝,雜技、手工、生產商貿習俗,民間技藝及信仰等,它們都是經過古代人民在生活實踐中所發展出來的、人民群眾所多與的并且有著顯著歷史時代特征的文化活動,它們包括到古代人民生活的許多方面,包含在人民生活的各個領域,一直存在與著整個民族的發展史,體現了我國古代文化的豐富與悠久①。尋根溯源,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們民族文化的根,是群眾文藝創作者弘揚中華傳統文化、進行文藝創作所需要的素材源泉的“活化石”,文藝創作者在理解非遺文化內涵的基礎上進行改革、創新與發展,在傳統上融入現代化、流行化元素,使非物質文化遺產以獨特的形式出現在群眾文藝創作作品中,促進群眾文藝創作繁榮發展的同時也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發揚光大。
(二)“非遺”豐富滿足了群眾文藝創作的需要
創作出符合與時代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精品,是時代的要求,群眾的期望。當代群眾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精神文化需求也越來越強烈。我國具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其形式多樣、種類繁多,包括口頭傳統、傳統表演、民俗活動和禮儀、傳統手工藝技能等以及與上述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所以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信息資源,也是歷史的真實見證,在建立文化自信、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可持續的經濟、文化全面協調發展意義重大。其屬性功能的獨特作用更對群眾文藝創作在素材選取、主題選擇、內容形式、表現要求、價值取向上以非物質文化為基礎,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給予和滿足了群眾文藝創作多樣化的需求,是群眾文藝多元創作不可缺少的活水基石,同時娛樂性、消費性、文化性等多方需求也給予了群眾文藝創作前進的動力,二者相互發展相互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離不開群眾文藝創作,群眾文藝創作同樣也離不開非物質文化遺產。
(三)“非遺”正確把握群眾文藝創作的方向
文藝是人民群眾智慧的產物,體現了一個民族的文化底蘊,也代表著一個民族的風貌,對時代也起到一定的導向和引領作用。文藝事業也為黨和人民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我們要堅持創作要以群眾為主,在群眾進行文藝作品的創作中也要堅持正確的方向。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凸顯著民族的個性與審美習慣,能夠給人以心靈的滋潤和慰藉。雖然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但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卻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一脈相承的,它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帶來強勁的生命力、吸引力和感動。另外,所有的非物質文化不一定都適合用于群眾文藝作品創作,這要取決于作品內容要求的價值取向和非遺文化的屬性特征,所以在進行群眾文藝創作過程中,要合理的借鑒與吸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髓,經過甄別細挑、打磨加工,有效運用到文藝作品中去,使群眾文藝作品不僅彰顯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又具有時代的感召力,所以合理把握、運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正確的把握群眾文藝創作的方向。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群眾文藝創作中的應用策略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歷史精華,是新時期群眾開展文化活動的精神基礎,在其基礎上以公眾需求、創新發展、作品性質為導向創作出群眾喜聞樂見、弘揚社會道德風尚、傳播正能量的優秀作品,為繁榮和發展群眾文藝創作、豐富和提升群眾文化生活起到積極的作用。
(一)以公眾需求為導向進行群眾文藝創作
文藝創作應當以公眾的需求為導向,公眾需求的動機都不盡相同,不同年齡層次、不同勞動群體甚至是不同性別的公眾對文藝都有不同的需求。近些年來,群眾的物質文化水平開始提高,文化消費需求也相應的提升,政府對文化建設的投入越來越大。多元文化以傳統文化為基礎,不斷轉化創新,各類活動和群文作品層出不窮,非遺元素形神不離,貫穿其間,甚至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因為它豐富多彩的文化內核匯聚了勞動人民共屬的智慧和結晶,蘊含賦予了精深的思想內涵和生活情感,有似“人”的情感屬性,成為人們最大的公眾需求。
而非物遺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但主要分兩大類,第一類是有藝術和歷史價值的表演藝術,比如歌謠、戲曲、音樂、舞蹈等,滿足了公眾的文化與娛樂需求;第二類是以生產性方式構成的傳統工藝技能,比如刺繡、雕刻、釀造、陶瓷、染織、等手工藝,滿足了公眾的生活與審美需求。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元素,為群眾文藝創作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資源。河源“忠信花燈”,始于清雍正年間,設計新穎,造型美觀、制作精致,集繪畫、剪紙、書法、對聯、詩詞、編制為一體,是客家人生仔添燈(丁)、團結興旺的吉祥象征和崇拜寄托,逢年過節遍布大街小巷、村落客屋。隨著時代的變遷,現在又賦予了百業興旺和豐衣足食的文化內涵。在技法、材料和形式方面都在繼承傳統的特點上與現在藝術進行融合,最大限度滿足公眾當下的審美需要。為了帶動地方經濟發展,忠信花燈作為文化產業的代表與旅游產業相互融合,將客家文化推廣出去。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的最終目的是消費。“需求決定了生產和發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來說也不例外”.咬生活水平的提高決定了民眾需求的變異性和多樣性,并決定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產目的和生產方式,所以群眾文藝的創作要始終堅持從公眾的需求出發。
(二)以創新發展為導向進行群眾文藝創作
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所以能夠具有今天的活力,其原因就在于人們在長久的生產與生活實踐中不斷地創新和發展。群眾文藝創作同樣也是秉持創新發展的理念,不能丟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核,保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核心技藝和核心價值。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藝術價值,這一點是區別于工業化生產的關鍵所在,所以在進行創新發展的過程中不僅要注重技藝層面,也要注重文化層面。比如,民族舞蹈在發展的過程中就依據時代的變化在創新發展,各個民族的文藝工作者在進行舞蹈創作時融入現代元素,有的將聲樂和器樂融合、與雜技融合、與繪畫融合、與科技融合等等。
在傳統民間舞蹈的基礎上,創作出了許多優秀作品,如河源市參加廣東省第十一屆少兒藝術花會銀獎作品《長大要成龍》等,既具有民族性又具有時代性。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眾多文藝創作還借以互聯網和新媒體為依托發展起來,全媒體時代給文學與藝術帶來全新的機遇與挑戰,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藝類型,如人工智能、全息投影等技術的運用也使公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更為直接的體驗。
因此,在這新形勢下,我們不僅要堅持傳統優秀文化的內涵,還要利用全新的技術與理念,堅持群眾文藝創新發展之路,讓文藝可以更好地服務受眾,充分發揮其價值引導作用。
(三)以作品性質為導向進行群眾文藝創作
群眾文藝作品本身具有不同的性質,教育性、紀念性、互動J性、系列性等,以此來滿足當下人們多方位的需求。教育性是群眾文藝作品最重要的屬性之一,文藝作品從非物質文化遺產汲取靈感,給文藝作品以全新的“包裝”,將作品具有的歷史背景、創作歷程、所需的文化資源傳達給公正,這樣群眾文藝作品就會成為具有教育意義的作品,通過對作品的欣賞,讓人們更深入的了解了自己的文化,從中體會和感受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豐富內涵,建立了對自己文化的存屬感、認同感和優越性,建立文化自信,崇尚優秀傳統文化,鼓勵人民以更好地服務人民,服務社會,為新時代的中國更加努力奮斗;互動性的文藝作品與其他普通的文藝作品有所不同,它能夠讓公眾參與并體驗,在同作品互動中了解并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系列性是指以一種或者多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基礎,通過轉變形式、功能等開發設計出系列的產品,比如以民族舞蹈為原型創作出服飾、首飾、文具等各種文創產品,與現代舞蹈結合改編出多種舞蹈作品③。
所以,根據文藝作品的性質進行群眾文藝創作,有針對性的吸收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可以創作出更優質的文藝作品,還能夠更好地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廣開來,更有效地保護傳承。
四、結語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一筆不可多得的藝術創新資源,是我們民族傳統、藝術傳統的精華,為當代群眾文藝創作提供靈感。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進當代群眾文藝中去,以公眾需求、創新發展、作品性質為導向,創作出更多具有文化內涵、時代價值的群眾文藝作品,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增強群眾文化自信,使更多的人了解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更加了解非遺的價值內涵,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更好的保護與發展。
注釋:
①朱以青.基于民眾日常生活需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以手工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為中心[J].民俗研究,2013(01):19-24.
②李彩鵬.淺談文化館在繁榮群眾文藝創作中發揮的作用[J].大眾文藝,2019(16):4-5.
③楊詠,王子朝.淺析非遺博物館文創產品的開發策略[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8(03):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