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教學質量是高職高專院校諸多教學活動中的的重中之重,更是專業可持續發展的保證。本文以首飾設計與工藝專業為研究對象,從專業群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課程教學資源建設、教材與教法改革、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實踐教學基地、技術技能平臺、社會服務、國際交流與合作、可持續發展保障機制等方面進行質量評價,充分闡釋了教學質量保證體系的內容及本專業教學質量保證體系的實施情況,在此基礎上發現存在的問題并提出針對性的解決對策,為培養符合市場需求的高質量首飾設計人才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高職高專;教學質量;保證體系
中圖分類號:G712;TS93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14-0217-03
一、引言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國發[2019]4號)文件中指出職業學校要“以學習者的職業道德、技術技能水平和就業質量,以及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水平為核心,建立職業教育質量評價體系。”建立健全教學質量內部質量保障體系是高職院校提高教學質量關鍵。
近幾年,職業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斷與改進工作正逐步推進,為建立更加科學、嚴謹,具有國際水準的職業院校質量保證體系,筆者所在職業技術學院選擇世界三大質量獎之一的歐洲質量獎評審工具EFQM模型為分析框架,結合高職質量分析體系,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課程教學資源建設、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實踐教學基地、可持續發展保障機制等方面進行質量評價。
二、EFQM卓越模型
歐洲品質管理基金會(European Foundation for Quali-ty Management,EFQM)主要職責是組織和實施歐洲質量獎的評審,歐洲質量獎是繼日本戴明獎、美國波多利奇獎之后的世界第三大質量獎。該基金會建立的EFQM業務卓越模型簡稱EFQM模型(Efqm Model,又稱EFQM卓越模型)給企業組織提供了一個用于自我業務評價和改進的工具。通過調查企業在此框架下不斷努力改進業務運作的實際做法及結果并加以分析。經過近30年的實踐,前后歷經4次修訂完善,已成為世界最具影響力的評價標準之一,使用范圍也早已超出企業組織,拓展到多個領域。
EFQM卓越模型主要包括核心理念、要素、RADAR邏輯(雷達邏輯)三大部分。
(一)核心理念(8大理念)
八個核心理念分別是:為客戶增加價值、可持續發展的目標、組織發展能力、創造和革新,通過愿景、激勵和誠信進行領導,敏銳的管理,人盡所能,可持續的卓越。
(二)模型要素(9個要素)
九個要素包含五個手段要素和四個結果要素。手段要素分別是領導、教師與員工、目標與戰略、合作與資源、過程,解決的是“應該怎么做”的問題;結果要素分別是教職工滿意度、學生等滿意度、社會滿意度、主要成果,解決的是“達到什么目標和標準”的問題。
(三)RADAR邏輯(雷達邏輯)
RADAR邏輯:R——目標(結果),A——方法,D——實施,A&R評價改進。
三、構建首飾設計與工藝專業教學質量保證體系的必要性
(一)完善內部質量保證體系
在我國高職教育步入快速發展的軌道,如何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提升教育質量一直被強調與關注。高職院校要通過建立教學質量標準體系、運行體系、保證體系和評估體系,合理構建內部質量保證體系。
(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人才培養的質量是由師資力量、教學過程、教學環境、教學管理等多方面決定的。對這些教學要素進行監控和檢測,以便教學管理部門能及時掌握與調整影響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糾正偏差,協調關系,確保人才培養質量達到預期目標。
(三)推動管辦評分離改革
推進管辦評分離,構建政府、學校、社會之間新型關系,是全面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重要內容,是全面推進依法治教的必然要求。政府、學校、社會三者之間明確分工,相互配合,分清主次,組成有機的系統整體。
四、EFQM卓越模型在專業教學質量保證體系中的應用探索
(一)總體架構
1.專業發展規劃
依托學校的發展理念及學院的發展優勢,專業的發展定位為服務我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智能制造發展計劃等,以文化創意為重點推動廣東傳統珠寶首飾產業轉型升級,提升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并在此基礎上開展多種形式的以“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為特征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最終形成高水平、全省一流、獨具特色的專業。
2.專業人才培養機制
(1)具備明確的培養目標
貫徹學校人才培養理念,結合學院發展優勢和特色,通過實地調研、調查問卷、微信等方式,征求行業企業、用人單位、往屆畢業生對人才培養目標的意見,專業制定了培養“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適應產業轉型升級和企業技術創新需要的高素質、高技術技能型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
(2)具備完善的制定/修訂流程
由教研室主任與專業帶頭人組織教師團隊同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合作企業、畢業生等多形式、多渠道對首飾設計與工藝專業崗位知識、技能、素質要求進行充分調研與論證,形成規范科學、針對性較強、符合地方產業結構并具有一定前瞻性的論證報告。專業團隊按照調研論證報告及人才培養方案制定的思路,制定每學年度的人才培養方案。由系部領導、教務處、校內外專家、校長依次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審查論證。在人才培養方案實施過程中,每年根據市場需求調查以及未來幾年經濟和產業結構的發展預測進行培養方案優化,對課程體系加以調整。
(3)具備操作性的職業核心能力
高職院校職業核心能力是除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之外培養學生應具備的具有普適性的通用能力,是促進學生靈活適應崗位和技術發展的可持續發展的能力。依據學校培拿鉀‘一技之長十綜合素質”高技能人才的目標與本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對首飾設計與工藝專業相關核心能力進行凝練,確定了首飾設計與工藝專業學生應具備的十項核心能力。
(4)具備有效的評價檢測機制
通過行業企業調研、畢業生回訪和問卷調查,在走訪廣、番、深等多地首飾企業后,發現行業企業對學校和專業的滿意度較高。用人單位首飾設計專業畢業生的總體水平得到提升,學生的專業素質有所提高,就業質量較好,社會認可度較高。就業單位對首飾設計專業畢業生的總體評價是工作態度端正,具有較強的吃苦耐勞、勤奮務實的精神;同時動手能力強,創意新穎。同時,學生在國內外首飾設計技能競賽中屢獲佳績,普遍表現出了十分過硬的專業技能水平。
(二)課程體系
1.課程設置
走訪調研行業企業及同類院校,以崗位需求進行課程設置,為學生建立夠用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在學習基礎理論的同時,突出核心課程。以精品資源共享課程為抓手進行課程建設,同時積極開發校本教材與尋找優秀教材輔助課程進行。
2.課程標準
隨著專業設置的調整及專業特色的強化,專業根據人才培養目標、教育目標、核心能力及課程設置,對課程標準進行重新制訂或修訂。并依據課程標準選擇教材,鼓勵教師將科研成果融入到教學中去。
3.課程實施
根據珠寶首飾行業企業對畢業生職業崗位技能、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的要求,進行課程教學改革,著力關注課程設計、課程結構和教學方法的改革,圍繞企業崗位典型工作任務,以學生為中心,根據學生特點和課程學習要達到的目的,對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設計,建立符合學生學習規律的課程結構,以滿足學生學習的需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崗位技能、綜合職業能力和創新能力,注重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4.課程評價
設立課程預期學習結果與學生十項核心能力關聯體系及課程分析評估體系,明確各門課程與學生核心能力的關聯性、培養成效以及教師自我課程檢查和評估分析。每門課程課前均會提交授課計劃,課中、課后有督導、學生進行課程評教及改進反饋。針對畢業生與在校生也會設置課程體系實施測評與滿意度調查。
(三)師資隊伍
1.師資架構
專業教學團隊建設堅持“校企合作、專兼結合”的原則,走引進與培養相結合、專職與兼職相結合之路,專業教師下企業,能工巧匠進課堂,經過多年的建設發展,專業現有專任教師8人,兼職教師17人。專任教師中專業負責人1人,專業帶頭人2人,骨干教師4人,具有“雙師”素質教師為7人。
2.教師發展
學校堅持高等職業教育辦學定位,堅持內涵發展、強化辦學特色,培養高素質、高技能人才。學校在“十三五性見劃中,在課時量與其他工作量互換制度、企業鍛煉實踐制度、專業骨干教師擔任學生導師制度、骨干兼職教師管理制度、教研室基層教學組織創新與管理等方面制(修)訂相關配套政策,并在后勤保障與服務等方面制訂具體保障措施,完善了品牌專業建設保障激勵制度,使品牌專業建設有機構領導、有政策傾斜、有制度保障、有經費支持。
(四)教學環境
1.校內外實訓基地
以培養本專業學生職業素質和技能為目標,“一體化”教學為特色,配備一定技術設施,具備珠寶首飾設計、貴金屬手工加工、寶玉石鑒定等實訓的功能;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以真實或虛擬項目的教學實施,模擬產品制作與工藝流程,滿足生產性實訓的需要,能夠結合首飾制作的工藝過程開展教學實訓,完成首飾設計和制作;積極拓展校外頂崗實習基地,專業依托與珠三角眾多珠寶首飾企業的緊密聯系,與各企業建立紐帶關系,建立優良校外實訓基地,為共同培養珠寶首飾行業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使校內生產性實訓與校外頂崗實習有機銜接與融通,形成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運作體系。
2.協同育人
在學院埋事會、專業指導委員會等基礎上,與多家密切合作型企業共同組建了協同育人平臺。對本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人才培養模式、校企合作、課程開發、教學改革、實訓室建設、教學質量評價等方面提出了很多具體的建設性的意見,為合作育人指明了方向。
_(五)畢業生的滿意度
通過對畢業生進行質量跟蹤調查,對用人單位進行調研并共同撰寫專業人才需求調研報告。通過走訪、座談等方式詳細了解畢業生反饋及用人需求。同時,組織開展往屆畢業生跟蹤調研;成立校友會,組織畢業生座談;發放畢業生調研問卷,跟蹤畢業生動向,并委托第三方專業教育測量評估機構麥可思公司,開展此項工作,對本專業畢業生的社會需求、就業率、就業質量和就業結果等情況進行第三方評價,以提高畢業生就業工作水平和就業數據質量。
五、專業教學質量保證體系優化和改進措施
(一)建立多元化的質量保障主體
基于社會發展、地方建設、用人單位要求、學生意愿及家長期望等多個方面共同建立的多元化質量保證主體,提升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和評價方式的多樣化,形成不同層面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不斷完善并不斷改進的良性循環體系,對高職院校的教學質量實行動態評估,對于提升教學質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起到促進作用。
(二)建立專業設置評估機制
職業院校的專業設置要適應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體現地方產業對人才的要求,專業結構必須與區域的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相適應,建立專業設置評估機制能夠以科學性的原則完善專業設定和設置。
(三)建立教師考察審核機制
提升教師績效是促進高校教育發展的關鍵所在。通過定期開展教師專業培訓、學術交流;建立教師教學水平考核與反饋制度等相結合的方式,構建合理有效的教師考察審核機制,不僅能使學校、社會多方及時清晰的了解教學質量,也能讓教師及時總結自己的優點與不足,從而改進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水平,打造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
_(四)建立學生調查反饋機制
學生作為高職院校教書育人的主體,教學質量的直接體現,必須遵循暢通學生意見反饋渠道,落實維護學生合法權益原則。結合傳統方法和互聯網信息技術,建立行之有效的畢業生與在校生跟蹤調查反饋機制,只有這樣,高職院校才能及時處理反饋意見,及時修訂改進措施.
(五)建立專業持續改進機制
持續改進是首飾設計與工藝專業認證的初衷。通過建立健全的專業持續改進機制,推動專業建設不斷進步,是持續提升首飾設計人才培養水平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裴中岐.高職院校專業診斷與改進工作探索[J].文教資料,2016(22).
[2]蔣買勇,唐珊.基于內部質量保證的高職院校專業建設診斷與改進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Ot6(39).
[3]萬德年.高職院校專業診斷與改進的建構和實施[J].九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01),
[4]賀佐成.EFQM模型視域下高職課程質量保證體系構建探索[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7(05).
[5]權大哲.關于構建高職高專院校內部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的思考[J].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01)
[6]注進芳.賀州學院旅游管理專亞教學質量保證體系研究[J].教育現代化,2616(07).
作者簡介:閆黎(1981-),女,河南開封人,學士,講師,研究方向:職業教育、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