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青島市某區歸國留學人員為主要研究對象,深入剖析歸國留學人員思想觀念和創新創業現狀,并以此為依據,思考新時代歸國留學人員的重要作用與歷史使命。
關鍵詞:海歸;時代特征;歷史使命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的不斷增強,越來越多的留學人員學成歸國,形成了史上最大“海歸潮”。教育部統計數據顯示,新中國成立四十年間,出國留學人員累計超過585萬,其中學成歸國約365萬,為各領域貢獻眾多高層次人才,成為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現代化進程不可或缺的重要人才隊伍。
一、海歸群體的時代特征
為了更好地研究青島市某區歸國留學群體的思想觀念及創新創業現狀,課題組主要通過問卷調查、座談的方式對各類歸國留學人員展開研究,問卷內容涉及回國原因、職業狀態、創業訴求、行業分布、收入水平、參政議政等多個方面,以求全方位獲得原始數據。樣本男性占44.44%,女性占55.56%,主要呈現如下特點:
1.90后海歸成為主力軍,英德美日是主要留學國。從年齡上看,30歲以下的留學生成為海歸的主力軍,90后受訪者占比高達51.85%,其中95后占比為11.11%,海歸群體呈現出年輕化趨勢。從留學國家分布來看,受訪者赴英國留學人數最多,占比29.63%;其次是德國,占比11.11%;再次是美國和日本,各占9.26%。英美德日最受青島市某區廣大學子青睞。
2.國外取得學歷以碩士研究生為主,專業分布經濟學與商科占主導。從學歷看,61.11%的受訪者在國外取得的最高學歷是碩士研究生;31.48%取得本科學歷;還有7.41%取得博士學位,高學歷人才回流趨勢明顯。在專業分布方面,冷熱不均,超過半數受訪者選擇學習經濟學與商科、藝術與人文社科、管理學,而無人選擇農學類專業,這是當前農林牧漁等高層次人才供給與需求脫節的主要原因之一。
3.情感與文化是留學人員回國發展的關鍵因素,超過五成受訪者滿意回國后的工作和生活。對于“您回國發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多選)”這一問題,61.11%的受訪者選擇了“回國更有歸屬感、幸福感和成就感”,59.26%的受訪者選擇了“方便和家人團聚”。青島市某區民營企業眾多,民企二代海外學成后多數選擇回家族企業工作、接班。對于回國后的生活工作感受,53.7%的受訪者表示“比較滿意”,還有3.7%的受訪者表示“非常滿意”,這與當地的經濟發展、社會穩定、人才政策有很大關系。
4.超三成受訪者在機關和事業單位工作,只有不到三成被調查者滿意目前收入。從回國后的職業狀態來看,1.85%的受訪者正在求職;33.33%的受訪者就職于政府機關、事業單位;24.07%就職于國有企業、集體企;20.37%就職于民營企;11.11%自主創業;9.26%選擇其他。對于目前薪酬情況,僅5.56%的受訪者表示非常滿意;20.37%選擇比較滿意;44.44%表示一般;而不太滿意和非常不滿意分別占比22.22%和7.41%。
5.近半數受訪者集中在教育培訓、建筑和金融領域,資金被認為是創業的首要因素。調查顯示,海歸群體從事行業涵蓋了金融、教育培訓、房地產/建筑、加工制造、醫藥衛生、文化娛樂、互聯網等十多個領域。由于當前教育培訓領域對留學人員需求旺盛,教育培訓成為青島市某區海歸首選,占比為20.37%。當問及“創新創業最重要的因素(多選)”,高達74.07%的受訪者選擇了“資金”項(74.07%),其次是“人脈”(55.56%)和“創業項目”(42.59%)。資金問題成為海歸群體創新創業考慮的首要因素。
6.海歸創業最大優勢在于國際視野和溝通能力,困難主要是缺乏運營經驗和不熟悉國內市場。當問及“海歸群體創業的優勢(多選)”時,61.11%的受訪者認為是“具有國際視角和前瞻視野”,其次是“語言溝通優勢”(50%),再次是“文化背景更豐富”(44.44%)。在分析回國創新創業困難時(多選),排在前三位的困難依次是“缺乏運營經驗”(48.15%)、“對國內市場缺乏具體了解”(37.04%)、“運營成本高”(31.48%),還有24.07%的受訪者選擇融資困難。
7.近三成受訪者為中共黨員,半數受訪者參政議政意愿較為強烈。調查顯示,29.63%的受訪者政治面貌為中共黨員,1.85%受訪者為民主黨派。當問及“您是否愿意參政議政”,18.52%的受訪者表示“非常愿意”;31.48%表示“比較愿意”;僅有9.26%和3.7%的被調查者表示“不太愿意”和“不愿意”。由此可見,海歸群體參政議政、建言獻策的意愿較為強烈。新時代加強對海歸群體的政治引領和政治吸納極為重要。
8.海歸群體積極表達創新創業的訴求和建議。調查顯示,海歸群體創新創業最希望完善的三項政策因素(多選)依次是“創業資金、財政補貼或稅收優惠政策”(74.07%)、“戶籍、住房、財政獎勵等人才引進政策”(53.7%)、“建立人才補貼政策”(50%)。資金、財政補貼、稅收優惠、戶籍住房是海歸群體創新創業普遍關心的政策因素。關于海歸群體創新創業的服務舉措,受訪者最希望政府加強的三個方面(多選)依次是“搭建留學歸國人員創業交流平臺”(83.33%)、“加強留學生創業園區的管理和服務”(64.81%)、“市場信息和各種資源的有效獲取”(57.41%)。
二、新時代海歸群體的歷史使命
中國特色社會進入新時代,習總書記提出了“支持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發揮作用”的留學工作方針,形成了“人才是第一資源”的人才觀,為歸國留學人員提供了越來越廣闊的舞臺和空間。海歸群體是我國人才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當秉承報國傳統,肩負起推進改革開放、引領創新創業的歷史使命。
1.發揮推進改革的表率作用。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海歸群體日益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一方面他們是改革開放的引領者,另一方面也是改革開放的受益者。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改革開放步入深水區、攻堅區的新形勢,海歸群體能否繼續起到示范表率作用,勇做改革開放排頭兵,對全面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至關重要。新時代歸海歸群體應不忘初心,切實服務“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一方面要當仁不讓成為國內助力經濟轉型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也要充分發揮國際交流合作的橋梁與紐帶作用,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營造良好的國際環境。
2.發揮創新創業的引領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成為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重要抓手。海歸群體具有雙重的教育背景,在創新創業中具有明顯的優勢,一大批學成歸國的高層次留學人才成為國家或地方創新創業的優秀代表。海歸群體在國外學習、掌握了世界先進的理論知識、科學技術、管理經驗,創新意識、能力強,理應發揮自身優勢,充分利用國際化視野、多元化知識背景,推動新興產業發展和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切實發揮新時代創新創業的主體作用、引領作用。
3.發揮建言獻策的智囊作用。習近平主席在歐美同學會成立100周年慶祝大會上強調,歐美同學會要“立足國內,開拓海外,努力成為留學報國的人才庫、建言獻策的智囊團、開展民間外交的生力軍”。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民主政治日益完善,越來越多的歸國留學人員主動通過各種途徑和方式建言獻策。海歸群體多數接受過良好的教育,有著兩個或多個不同國家的學習、生活或生活體驗,見多識廣、思路開闊,理應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充分發揮參政議政、建言獻策的獨特作用,服務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參考文獻:
[1]劉亮紅.加強歸國留學人員服務工作研究[J].社會主湖南省義學院學報,2018年第4期
[2]宋清龍.激發歸國留學人員創新創業活力[J].湖北政協,2019年第1期
[3]李靜、俞賀楠.留學回國人員創新創業研究[J].人力資源,2018年第4期
[4]金更興.新形勢下留學人員政治吸納及作用發揮研究[J].2017年第3期
作者簡介:
丁愛梅(1971--)女,山東青島人,經濟學學士,即墨黨校高級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基層黨建、基層社會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