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維軍
【摘 要】 從事語文教學工作已有多年了,除了語文所具有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點之外,現在,我想著重談談它的思想性和教育性在語文教學中的獨特魅力所在,俗話說得好:“鳥美在羽毛,人美在心靈”。在感同深受的教學過程中,它會使人得到哪些美的感染和享受呢?筆者想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
【關鍵詞】 語文 ?美麗 ?社會文明
一、明禮誠信篇
明禮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標志。文明行為是一個人的文化的教養和內在修養的外在表現。一個人是否明禮,主要體現在他的言行舉止中。《陳太丘與友期》一文中就有這么一段對話:友人便怒:“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由此可見友人說出的話是非常齷齪,簡直是出口成“臟”,傷害了他人的感情和尊嚴。而陳太丘的小兒子一聽說出面辱罵父親的言語,馬上直言不諱地指出了父親的友人的不是:一是言而無信,自食其言,成為一個背信棄義的人;二是不懂禮節,結果令友人非常慚愧。這則故事告訴我們失信失禮的害處,從反面對學生進行了很好的思想性教育,從中也更感受到了陳元方是一個懂禮識義的好少年。還有余秋雨的《信客》和“殺豬教子”的典故,二文不也正突出了一個人誠信的重要性嗎?還是孔子說得好“人無信不立”。以上的內容和故事對師生的人品教育和美的形成是不可低估的。
二、為人處世篇
學會做人不僅僅停留在單純的道德,倫理意義上的“做人”,在學習課文上還有更廣泛的為人處世的方面值得我們去學習、思索和借鑒。而學會做人先要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
學會求知,不僅是狹義上的書本上的“知識”,而要在社會這個大課堂中去得到鍛煉、提高,并從中攝取更多的知識。學會做事與前者是“知”與“行”的關系,行更能體現一個人的素養好壞。在社會日益現代化的今天,學會求知和做事不是完全個人行為所能達到的,學會做人不僅僅是人與人之間的社會合作關系,它也意味著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即我國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
在教《傅雷家書兩則》時,切身感受到了父親對兒子的那一份真摯的關愛之情,傅聰學會了怎樣去克服人生道路上所遇到的情緒上的跌宕,學會求知學藝,學會變成一個越來越堅強的人。正如文中的話所說:“一個人惟有敢于正視現實,正視錯誤,用理智分析,徹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憶侵蝕”。這兩則書信告訴了人們并給他們開了一劑做人處世的良方,雖然老了點,但非常有用。我們還從《蘆葦蕩》中看到了一個干瘦老頭子的自信、自尊、既柔情似水,又仇恨在胸,還是一個勇敢的交通員。他的為人下世之道今人嘆服;還看到了《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的“我”有不同于父母的同情心和憐憫心。所以從“我”的為個處世中看到了即使在充滿銅臭味的資本主義社會里也有人類的閃光點,充滿著人性的光輝——柔情和愛心的存在。還有《論語》十則中的一句名言:“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接物的處世之道,還有……
具有為人處事的社會性的課文讓師生們接受了教育,那么在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關系上就會決定著我們更應去熱愛賴以生存的大自然,保護生態的環境。在《敬畏自然》一文中他說過這樣一句話:“人類發明了種種工具,挖掘出大自然用億萬年的時間積累下來的寶藏——煤、石油、天然氣……然而,誰能斷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礦坑不會是人類自掘的陷阱呢?”這話并非危言聳聽,它提醒我們要善待地球,敬畏自然,實際上就是敬畏我們自己。
隨著人類無節制地開掘和利用地球上的資源,生態問題日趨嚴重,有的已不堪重負,反過來對人類進行了懲罰。如《羅布泊,消逝的仙湖》就給師生在今后的為人處世中如何與自然相處敲響的警鐘。我們如今看到的羅布泊是“一望無際的戈壁灘,沒有一顆草……天空中不見一只鳥,沒有任何飛禽敢于穿越的荒涼景象。可是,從前的羅布泊不是沙漠。在遙遠的過去,那里卻是牛馬成群,綠樹環繞,河流清澈的生命綠洲”。這難道不使師生們熱愛大自然的心靈變得更加美麗嗎?
三、砥礪意志篇
隨著物質生活條件越來越優越,現化社會中的相當部分青少年抗挫折能力也越來越差。在社會現實中大多數取得非凡成就的人或多或少都會經歷過挫折、困難的洗禮。在這方面語文課文中的內容對學生的思想教育也不可忽視。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文中能提到的“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曾益其所不能。”這就講述了一個人要成才就要經歷一番思想上、生活上、行動上的磨練的道理。《孤獨之旅》中的少年杜少康是在經過孤獨的煎熬和勇敢地面對惡劣環境中成長的。這都充分地說明了抗挫折力強的人是會使自己的意志得到很好的磨礪的。
結束語
綜上所述,語文教學中以它本身豐富的強有力的思想性去影響人的思想、觀念甚至行動。除此之外,諸于志向抱負、愛家愛國、尊老愛幼、團結友善、敬業奉獻等相關的課文內容舉不勝舉。它們那生動形象的語言、典型具體的事列、詳盡的生活畫面是其它學科在思想層面所無法比擬的,這些精華讓師生們的心靈受到美的教育,從而使自己的人生變得更加美麗,使我們的社會更加和諧。
參考文獻
[1] 鄧慧.在孩子們心中種下一棵“禮儀樹”——淺談小學生的文明禮儀養成教育[J].?新課程(上).2017(01).
[2] 吳小妹. 讓文明禮儀成為校園最亮麗的風景——小學生文明禮儀養成教育策略研究[J]. 啟迪與智慧(教育).20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