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是馬克思針對以費爾巴哈為代表的以往的一切舊唯物主義以及德國思辨哲學所寫的批判性文件。《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包含了十一條內容,其中第三條內容不僅重新闡釋了人與教育、環境的關系,也突出了實踐的重要性。這對于今天應該如何在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有著重要啟示:第一,要打造新型師生關系;第二,打造與時俱進、生動活潑的現代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第三,認清教育所具有的特殊性。
關鍵詞:馬克思;環境;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1845年春夏之交,馬克思寫下了“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件”:《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以下簡稱《提綱》)。在這份短短的筆記里,馬克思對各種舊唯物主義觀點和唯心主義觀點進行了簡潔有力的批判。其中《提綱》的第三條,就是馬克思對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者提出的“社會環境決定論”和“教育萬能論”的批判。在這一批判里所闡述的人與教育、環境的關系對今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著重要啟示。
一、《提綱》第三條的主要思想
《提綱》第三條有兩個版本:一個版本是馬克思撰寫的原稿,另一個版本是經過恩格斯修改過的。筆者所引用的是馬克思的原稿。
第三條的內容分為兩段。第一段的原文為“關于環境和教育起改變作用的唯物主義學說忘記了:環境是由人來改變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這種學說一定把社會分成兩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駕于社會之上。”[1]“關于環境和教育起改變作用的唯物主義學說”,實質上是指以愛爾維修為代表的法國舊唯物主義者。舊唯物主義者認為人是社會環境(自然環境不在他們的討論范圍)的產物,教育能完全決定一個人的發展。這些觀點,同樣也影響了費爾巴哈。費爾巴哈與愛爾維修、洛克等人一樣,他在認識論方面強調人的感性直觀。但與愛爾維修等人不同的是,費爾巴哈的“人”是在自然界產生的基礎上,進而才放在社會關系中進行考察的“人”。但費爾巴哈進入到人類社會考察“人”時,他卻陷入了唯心主義的泥潭里,即忘記了“環境是由人來改變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關于這一點,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以下簡稱《形態》)中對費爾巴哈有著精準的評價:“正是在共產主義的唯物主義者看到改造工業和社會制度的必要性和條件的地方,他卻重新陷入唯心主義。當費爾巴哈是一個唯物主義者的時候,歷史在他的視野之外;當他去探討歷史的時候,他決不是一個唯物主義者。”[1]因此這些舊唯物主義者就會不可避免地走向英雄史觀,即主觀臆斷地認為總有那么一些人是靠著超群的能力在引領著人類社會發展,從而忽略了人民群眾在歷史發展中所發揮的主體力量。馬克思認為費爾巴哈在社會歷史觀上都倒退回了唯心主義,即用意識決定存在。而其中的原因就在于:缺少實踐的觀點,而實踐是人類社會和自然界統一的基礎。
馬克思在第二段提出了自己的觀點:“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或自我改變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1]這一句話是為什么選擇使用未經恩格斯修改過的《提綱》的重要原因。恩格斯修改過的版本把“自我改變”給刪去了,他認為“人的自我改變”包括在了人的活動之中,同時也是為了讓讀者更容易地理解這句話[2]。誠然,人的活動的確包括了人的自我改變。但“人的活動”這一概念通常更多地被理解成人的外在活動,而人的意識的改變,即“自我改變”往往被忽略。因此馬克思在這句話中特意強調了這一點。客體、實踐、主體分別對應了原文的環境的改變、人的活動、自我改變。實踐是人的實踐,人通過實踐對客體進行改造,使客體產生變化并滿足人的需求,同時也使人產生了新的意識(即馬克思說的“自我改變”)。馬克思把實踐的觀點引入之后,就打破了舊唯物主義的主客體二元對立。
《提綱》第三條,并不是全盤否定環境和教育對人的作用,而是在批判舊唯物主義者夸大環境、教育對人的作用的主張。相反,馬克思非常認同環境對人的作用,但馬克思認為的環境應該包括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任何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因此,第一個需要確認的事實就是這些個人的肉體組、織以及由此產生的個人對其他自然的關系。”[1]馬克思認為人一定是從自然界里產生的,但馬克思并不認為人只單純是自然界的產物。人通過實踐在原有的自然界中創造出自己的物質生活環境以及社會關系。在針對費爾巴哈的局限性,馬克思談到:“他沒有看到,他周圍的感性世界決不是某種開天辟地以來就直接存在的、始終如一的東西,而是工業和社會狀況的產物,是歷史的產物,是世世代代活動的結果,......這種活動、這種連續不斷的感性勞動和創造、這種生產,正是整個現存感性世界的基礎,它哪怕只中斷一年,費爾巴哈就會看到,不僅在自然界將發生巨大的變化,而且整個人類世界以及他自己的直觀能力,甚至他本身的存在也會很快沒有了。當然,在這種情況下,外部自然界的優先地位仍然會保持著。”[1]正是有了自然界提供的物質條件,才有了創造人類社會的物質基礎;同時也必須依靠人的感性活動才能創造。
二、人與教育、環境的關系
人是環境的產物,也是教育的產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缺一不可。例如生長在森林里的、沒有接受過教育的人,只能是生物學意義上的人。人的現實性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這種現實性本質體現在感性活動中。而要懂得如何從事這些活動,就必須依靠教育。馬克思在《形態》中談到:“歷史不外是各個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遺留下來的材料、資金和生產力;由于這個緣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變了的條件下繼續從事先輩的活動,另一方面又通過完全改變了的活動來改變舊的條件。”[1]而如何“利用以前各代遺留下來的”東西“繼續從事先輩的活動”以及“改變舊的條件”這個問題,教育就是方法之一。
所以首先要說明的是人與教育的關系。教育是一種特殊的實踐活動,因為它的對象是人,而人具有自己的思想。它不會使人的外在形態發生任何改變,它不能保證每個接受過教育的人都能夠像生產流水線上的商品一模一樣。人在受教育的同時,是帶有主觀能動性。這種主觀能動性是建立在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之上。從結果上看,人雖然是教育的產物。但人可以選擇接受什么樣的教育,不接受什么樣的教育。例如,有些人喜歡操作性較強的專業,有些人喜歡理論性較強的專業。舊唯物主義者的弊病就在于把人當成是一個消極的反映物,只當成是教育的必然結果,忽略了教育過程中人的主觀能動性。只有當人發揮了主觀能動性,教育才能對人產生真正的作用,只有人學到了知識,才能“在完全改變了的條件下繼續從事先輩的活動”,從而反過來改變影響環境、改變舊的社會歷史條件、推動社會進步。
其次,要說明的是人與環境的關系。人是在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進行教育或者接受教育,任何實踐活動都不能超越它的社會歷史條件。這是環境對人的作用,人是在“一定的物質的、不受他們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條件下能動地表現自己的”[1]。同時,環境也是人實踐的結果。環境具有歷史階段性,在某一個歷史階段中,環境在一開始對人更多的是積極作用。但隨著人的實踐水平和認識水平不斷提高,即“完全改變了的活動”,原有的環境和社會關系就會變成人們發展的桎梏。這個時候就需要通過革命、改革等方式對原有環境進行變革,變革那些不適合人發展的“舊的條件”。讓環境重新變成適應于人的發展,然后如此循環往復。這就是“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的一致。”環境的改變不是靠對現存世界的觀念的改變、不是靠個別精英的力量就可以完成的,而是靠現實的人、靠他們的活動來完成。
綜上所述,人與教育、環境的關系是辯證矛盾的關系。人通過實踐活動(接受教育和教育他人)來改變環境,而環境同時也會限制人以及人的實踐活動。只看到教育改變了人或者環境決定了人都是片面消極的。
三、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今天,“社會環境決定論”和“教育萬能論”的聲音幾乎已經消失,如果還有出現,其影響也是微乎其微的。馬克思撰寫《提綱》的時間距今有175年,而且《提綱》第三條所指向的批判對象和觀點早已經是“過去式”,馬克思當初寫作的動機也不是針對教育問題。但是《提綱》第三條所蘊含的普遍真理卻依舊可以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發展帶來一定參考價值和啟示。
第一,創造新型師生關系。如馬克思所說“教育者一定是受教育的”。教育者曾經都是受教育者,教育者的知識也是從后天實踐中得來的。而在教育的過程中,教育者也應該同時是一個受教育者。因此,老師作為教育者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只一昧地灌輸知識,而應該有的放矢,在灌輸知識的同時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例如以提問、小組討論、課堂作業等等形式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要經常站在學生的角度來思考教學問題。學生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不能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要帶有“問題意識”和“針對性意識”,主動提出問題,發表自己的觀點,找到自己感興趣的一個點,這樣做不僅學起來更有效果,也可以給老師帶來一定的新啟發和思考,促使老師的教學水平得到提高。
第二,打造與時俱進、生動活潑的現代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既包括依靠物質基礎條件打造的“硬環境”[3],也包括依靠思想宣傳、創造良好學風、提高教師合學生的綜合素質等的“軟環境”[3]。這是一個矛盾的兩個方面。至于哪個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哪個是次要方面,每個高校可以根據自身的具體情況而定。而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會隨著發展不斷相互轉變,高校必須重視這種轉變,及時調整工作重心,從而抓住重點,才能打造出一個現代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此外,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大學生里上網的人很多。網絡環境雖然是虛擬的,但它對大學生的思想有著極大的影響。當代大學生所接收的信息有很多都是來自于網絡。因此,對網絡環境的打造也勢在必行。高校要把控好自己的網站,并且不斷創新自己的網站,豐富其內容,讓學生自愿樂意來瀏覽。如今,在各高校里都展開了“青年大學習”網上主題團課的活動。這種活動以公眾號為新的網絡陣地,公眾號的內容更新及時,管理較為完善,做到了讓高校學生每周學習國家新思想,了解國家最新動態。這樣的網絡活動內容充實,形式新穎活潑,效果也很好。是一個值得借鑒的方法。
第三,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這種實踐活動具有一定特殊性,即它的活動大多數情況下是依靠語言表達來進行。語言最初是因為人們生產、交往的需要而產生的。“語言是一種實踐的、既為別人存在并僅僅因此也為我自己存在的、現實的意識。”[1]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實,是教師和學生表達自己思想的一種工具,是進行學習交流的工具。可以說,語言是教育活動中的最重要的工具之一。教師和學生都應該有意識地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以便能在教育過程中更加高效地溝通,提高教育活動的效率和有效程度。此外,因為語言這種工具的特殊性質,很容易讓學生和老師脫離實際,即只停留在書本上,光說不練。這種情況會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處于被動。這是實際存在的情況,部分高校確實只注重理論教育而忽視了實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該要與現實發展狀況保持一個步伐。只注重書本原有知識的傳授顯然是不夠的。因此,可以在不影響理論課進程的基礎上,適當地勻出課程的一部分時間去進行實踐活動,也可以利用課余時間來進行實踐活動。活動的方式可以采取組織調研、走訪、等等,把“革命的實踐”的作用發揮出來。教師在進行理論知識傳授的同時,可以適當地發揮,把理論知識和當下實際相結合,例如用理論知識來解讀熱點新聞。只有做到課內課外相結合,才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死板,有活力,出成績。理論的語言如何能還原成現實的語言和行動,是必須要依靠實踐來解決。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王東,郭麗蘭.《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新解讀——馬克思原始稿與恩格斯修訂稿的比較研究[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7(06):733-738.
[3] 廖曉衡,付小容.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優化與創新[J].重慶工學院學報,2005(04):138-141.
作者簡介:韋壹夫(1994-),男,壯族,廣西百色,碩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廣西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