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以2017-2019年廣州市中考化學試題為研究對象,運用SOLO分類評價理論,將各年試題按六大內容進行分析,統計出各年份各部分內容的不同層次結構所分布的思維層次。針對近三年命題趨勢,提出相關教學建議,為廣州市中學化學教師把握中考導向提供參考。
【關鍵詞】SOLO分類評價理論? ?中考? ?化學試題
廣州市初中畢業生學業考試(簡稱廣州中考)是學生初中畢業考試,也是高中階段招生考試,是水平性和選拔性相結合的考試,因此試題既體現初中階段化學啟蒙教育的基礎性,又要兼顧高中招生選拔性考試對能力素養的要求。
本文運用SOLO分類評價理論對近三年廣州市中考化學試題進行分析,為廣州市中學化學教師把握中考導向提供參考。
一、運用SOLO分類評價理論對化學試題進行分層
(一)SOLO分類評價理論簡介
SOLO (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分類評價理論意為“可觀察的學習結果結構”。它是一種旨在評定學生思維能力的質性評價方法,以等級描述為特征,具體內容如下:(1)前結構水平(Prestructural):學習者不具有回答該問題的能力。(2)單點結構水平(Uni-structural):學習者只能聯系與該問題相關的單一事件,找到一個線索就立即得出結論。(3)多點結構水平(Multi-structural):學習者采用越來越多與問題相關的事件,但事件之間是相互獨立的,并不能將它們整合起來。(4)關聯結構水平(Relational):學習者能將答案的各部分內容整合起來,使之具有統一的結構和意義。(5)抽象拓展結構水平(Extended Abstract):學習者把前面得到的整體概念化到更高的抽象水平,或推廣這個結構到一個新的主題或領域。
該理論的五種思維結構,實際上分別代表了學生對某項具體知識的掌握水平,它“是一個由簡單到復雜的層次類型,具體說來就是從點、線、面到立體、系統的發展過程,思維結構越復雜,思維能力的層次也就越高。
(二)SOLO分類評價理論運用于中考化學試題的分層說明
廣州市中考化學試題考查內容均為學生九年級所學相關內容,所以不存在前結構水平(P)題目。
1.單點結構層次(U)
【例1】(2018年廣州市中考化學考試試題2)下列屬于物理變化的是
A.鐵鍋生銹? ? ? ? ? B.蠟燭燃燒
C.糧食釀酒? ? ? ? ? D.水結成冰
【分析】此題考查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概念,能夠分析日常生活中的變化類型。因此此題屬于單點結構層次的試題。
2.多點結構層次(M)
【例2】(2018年廣州市中考化學考試試題16)下列關于化肥的說法不正確是
A.化肥對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具有重要作用
B.氯化鉀(KCl)和磷酸氫二銨[(NH4)HPO4]都屬于復合肥料
C.銨態氮肥與熟石灰混合研磨后能嗅到刺激性氣
D.化肥的過度使用會造成土壤酸化,可用熟石灰改良
【分析】此題考查的是化肥的類型、性質及用途。因此此題屬于多點結構層次的試題。
3.關聯結構層次(R)
【例3】(2018年廣州市中考化學考試試題20)除去下列物質中所含雜質(括號內為雜質)的實驗,能達到目的的
A.NaOH(Na2CO3):加入適量稀鹽酸
B.CO(CO2):通過裝有濃硫酸的洗氣瓶
C.CuO(C):在空氣中充分灼燒
D.MgSO4(Na2SO4):溶解,過濾
【分析】此題考查的是物質除雜的探究,其中涉及到常見氣體的除雜方法;堿、鹽的化學性質等多個知識點,而且物質除雜涉及原則:不增加新雜質、不減少主要物質。后續還有一系列操作,如過濾、蒸發、結晶等。這道題所設計的知識點較多,而且各知識點之間存在關聯,因此此題屬于關聯結構層次的試題。
4.抽象拓展層次(E)
【例4】(2019年廣州市中考化學考試試題29)已知金屬(Co)的活動性與鐵相似,請預測氯化鈷(CoCl2)的化學性質,說明預測的依據,并設計實驗驗證。經查閱資料,鈷的化合物相關性質如下:
(以下內容省略)
【分析】此題在知識層面考查了酸、堿、鹽的主要化學性質,在方法層面考查了實驗方案設計,科學探究的思維過程。考生需根據信息“已知金屬(Co)的活動性與鐵相似” 預測氯化鈷(CoCl2)的化學性質,根據鈷的化合物相關信息進行實驗設計,這需要考生具有較強地閱讀信息及知識遷移能力,體現選拔性要求。因此此題屬于抽象拓展結構層次的試題。
二、運用SOLO分類評價理論對近三年廣州中考化學試題進行分類
(一)近三年廣州中考化學試題所對應的SOLO五種思維層次水平的分布及變化趨勢。
從表1、圖1可以看出,U層、M層相加所占分值接近60%,代表大部分題目對學生要求達到的思維層次水平較低,是學生容易完成的,體現水平考試的命題要求;R層約28%,要求學生將所學知識有機結合,對學生要求的思維層次水平較高;E層約12%,要求學生能夠對知識進行概括抽象并拓展應用,尤其是近兩年的分值增幅近一倍。R層、E層體現選拔性考試的要求。
近兩年中考化學試題中加大E層的分值,加強高中學習所必須的信息處理能力、科學探究能力和學科核心素養的考查,便于高中階段學校對學生的選拔。
(二)近三年廣州中考化學試題在不同知識板塊所對應的SOLO五種思維層次水平的分布比例及變化趨勢
廣州市化學中考試題中,內容主要分六類:①化學學科基本思想和基本研究方法(分值:約18分)、②物質的微觀構成(分值:約10分)、③物質的變化(分值:約10分)、④常見的物質(分值:約26分)、⑤化學計算(分值:約8分)、⑥化學實驗(分值:約26分)。
為了更直觀地分析,各部分內容中SOLO分層分布比例以折線圖呈現,分析對應的能力要求及變化趨勢。
1.化學學科基本思想和基本研究方法
這部分內容并非識記的知識,要求學生具備化學學科基本思想和基本研究方法。分值主要分布在M層和R層,而且R層的近三年分值比例不斷在增加,對學生的能力要求在提高。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的U層是沒有分值分布,M層,E層分值比其他兩年高,該年加重了化學學科基本思想和基本研究方法上的能力考察。
2.物質的微觀構成
這部分內容分值分布在U層和M層,兩層的總分值近80%。可以看出,與物質的微觀構成相關試題對學生的能力要求并不高,絕大部分學生是可以得分的。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有E層的題目,有別于以往學生看微觀粒子示意圖進行物質、反應等分析的出題方式,2019年首次要求學生畫出微觀粒子組成示意圖,學生需具備所學的知識內化,并準確表述出來的能力。
3.物質的變化
這部分內容在U層、M層兩層的總分值近40%、R層、E層的總分值約60%。這與相關考點對能力要求較高有關,學生需要調用所學知識進行并加以應用,如“能運用復分解反應的規律解釋反應原理”、“運用質量守恒定律解釋化學反應”。2017年命題偏重U層,2018年起偏重R層。2019年R層分布比2018年有所降低,主要是將分值調整到能力要求更高的E層。由此可知,與物質的變化相關試題的命題對能力要求在不斷提高,此部分命題對學生具有選拔意義。
4.常見的物質
這部分內容在U層、M層兩層的總分值近80%,對學生的能力要求不高。學生只要掌握常見物質的性質,不需要遷移拓展,即可在這部分得到較好的分數。近三年的命題均偏重在U層與M層,而且M層的分值在近三年降低,因此這部分內容得能力要求有降低的趨勢。
5.化學計算
這部分內容分值主要集中在R層,而且逐年提高,具有選拔學生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命題出現U層。因為R層是關聯層次,需要學生調用較多知識儲備才能完成,這讓一些基礎知識薄弱、計算能力不足的學生在化學計算這部分選擇放棄。U層試題的出現,鼓勵大部分學生重視對化學概念的理解,培養學生對化學計算的興趣。
6.化學實驗
這部分內容在U層、M層兩層的總分值近60%、R層、E層的總分值約40%。U層、M層的化學實驗試題主要涉及基礎性實驗知識,絕大多數學生均可達到、M層試題。R層、E層的化學實驗命題涉及的知識點繁多,綜合能力要求很高,題型只要以實驗設計、實驗評價為主,主要起到選拔學生的作用。
三、教學建議
1.重視學生信息處理能力,研究教材閱讀教學策略
近年廣州市中考化學非常重視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2018年、2019年的抽象拓展層次(E層)分值約12%,比2017年增幅近一倍。這類型的題目一般采用陌生情境,考察學生能否準確調用所學知識進行處理。完成此類題目,學生必須具備較強的信息處理能力。《2018年廣州市初中畢業生學業考試化學科質量分析報告》指出從答題情況看出,學生信息處理能力非常薄弱,尤其缺乏把陌生信息與已有知識整合的能力,這與課堂教學沒有提供獨立的閱讀與思考空間有很大關系。陌生試題信息呈現的方式一般有文字、表格、圖片、曲線等,教材為我們提供了很豐富的素材。建議課堂上要保證學生對有足夠閱讀教材(文本、表格等)的時間,對于文本閱讀要注意引導學生把握關鍵詞、歸納內容;對于表格要注意引導學生注意表頭名稱、數據異同的比較;對于曲線要注意引導學生注意曲線名稱、坐標軸名稱,曲線的變化趨勢等。
2.重視實驗研究方法,研究實驗教學策略
廣州市中考化學試題一直非常重視實驗部分,分值一直維持在26分。而且由于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所以其他部分如化學學科基本思想和化學研究方法、物質的微觀構成、常見的物質等部分的內容都依托需要化學實驗呈現。所以實驗教學是化學教學的重要一環。
對于實驗教學老師關注的往往是學生是否記下知識。然而,實驗不僅僅承載著知識點,它還兼顧著培養學生實驗研究方法的功能,如實驗觀察方法、實驗條件控制的方法。
例如: “根據方程式描述反應現象”在2018年的命題體現。
【例5】(2018年廣州市中考化學考試試題22)部分錳的化合物的顏色及溶解性見下表,回答下列問題。
若向盛有MnSO4溶液的試管中加入少量NaOH溶液,靜置,預測可觀察到的現象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此題涉及的兩個反應和相關物質均是學生陌生的,學生必須通過對反應方程式的理解,運用所提供的物質顏色及溶解性表,對現象進行描述。不但需要學生有較高的信息處理能力,還需要掌握實驗研究方法。學生對于現象的描述能力不能期望通過習題練習去達成,而是需要教師在課堂滲透中逐漸培養的。
建議在實驗教學中保證學生的實驗觀察時間及實驗觀察效果。同時引導學生對實驗目的、操作、現象、結論的思考,對于教材中留空出現的部分(如現象描述、結論分析等)要保證學生活動的主體性。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顯性的知識傳授,也要注意隱性的能力培養。
【參考文獻】
[1] 2018年廣州市初中畢業生學業考試化學科質量分析報告,廣州市教育研究院,化學科.
[2]高凌飚,吳維寧.開放性試題如何評分?——介紹兩種質性評分方法[J].學科教育,2004,(8):1-6.
[3]李國華, 梁曉燕. 運用SOLO分類評價理論指導化學實驗開放題的高考備考[J]. 科技信息, 2013(22):316-316.
[4]黃牧航. SOLO分類評價理論與高中歷史試題的命制[J].? 歷史教學,2004, (12):58-63.
[5]周恩芳. 運用SOLO理論分析2012-2017蘇州市化學中考試卷[J]. 化學教與學, 2018(4):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