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少梅



【摘要】在數學教育活動中,大部分數學概念與教學知識之間存在著極為密切的聯系,為優化教學活動,加深學生對于數學概念的理解,教師應努力嘗試利用已經掌握的數學知識解決后續的數學問題,依靠既得的數學經驗幫助學生解答數學學習問題。本文針對初中數學教學活動展開論述,思考方程在幾何題教學活動中的應用。
【關鍵詞】方程? ?幾何題? ?應用
方程是基于西方數學理論發展而來的學習模塊,通過對方程的計算、對未知數的選擇,學生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明確掌握解題方向,并剔除其他信息對于教學活動的干擾,依靠方程,對客觀學習問題做出回應。但在以往的教學活動中,方程多應用于抽象數字的計算當中,幫助學生利用方程解決幾何問題,這是一次極具代表性的數學嘗試。
一、推理證明,解決面積問題
方程從數學問題的數量關系入手,通過方程,教師能夠幫助學生在所掌握的數學材料中提取新的可用知識,并根據數學問題的相關表述構建全新的數學模型,促使問題中已知的、未知的題干信息構成新的數量關系。在當前的初中數學教育活動中,方程的應用極為廣泛,但大多以抽象數據的計算、數量關系的計算為核心任務,對于空間幾何問題的影響并不明顯,要將方程融合到幾何問題當中,教師應明確把握方程問題與幾何問題的相同點、共同點,依靠兩種不同解題方式的相互輻射,重新定義數學解題活動。
方程思想從問題的數量關系入手,幾何問題則強調圖形的位置關系、大小關系,其差別較為明顯,利用方程解決幾何問題,其教學實質等同于“數形轉化”,基于這一觀點,教師可將涉及到數字換算的數學問題提取出來,依靠方程建立新的數字關系,從而幫助學生解決幾何問題。以初中數學教材《平行線及其判定》的相關學習為例,在這一板塊的教學活動中,學生可能會接觸到圖形的折疊、變形,求面積問題,如圖所示:
在這一幾何結構中,圖形的形狀、邊長、角度等性質在不斷改變,直接求解的難度較大,教師可利用方程發起推理證明活動,幫助學生梳理圖形之間的數量關系。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幫助學生利用方程確定相關問題的數量關系,已知AD=8,AB=4,根據所給圖形得出BE=x,則AE=8-x,BE=ED,進而列出解題方程式。在求解環節,學生能夠利用等腰三角形的基本性質、平行線的基本概念等數學知識確定相應的數量關系,進而對方程進行求解,得出正確答案。與傳統的解題方法相比,其所應用到的數學材料并不復雜,僅要求學生利用方程知識與已掌握的知識發起互動,對于學生來說,解題的開放性更強。
二、主觀推測,解決思考問題
在初中階段的幾何教學活動中,部分教學問題在提問時并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思考目標,其要求學生計算最終的長度、面積,或對圖形是否全等等內容進行判定,針對這類問題,其解題活動很容易受到學生主觀意識的干擾,如果學生能夠以積極的態度回應相關問題,向著“猜測”的方向不斷靠攏,其所提出的答案的合理性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被保障。
以初中數學教材《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的相關教學為例,針對該類問題,經常會出現以下類型的推導題:兩個三角形放置在同一平面內,每個三角形上都有一個點,當兩個點開始運動時,問何時兩個三角形能夠形成全等三角形?如下圖所示:
這類問題中雖然給出了明確的數量關系,但如果只依靠學生的主觀推導,計算的壓力較大,且容易出現判斷錯誤,教師可利用方程對該類開放性較強的問題做出回應,幫助學生更為積極的掌握解題方式。在解題活動中,教師可幫助學生確定兩個三角形形成全等三角形的數量關系:(1)AC=BQ,AP=BP;(2)AC=PB,AP=BQ,在不同的全等關系下羅列對應的方程組,依靠數量關系得出最終答案。傳統的教學方法要求學生獨立對CP、QB、PB等邊的長度進行計算,學生的運算壓力較大,很容易出現計算錯誤,而在方程組的協助下,其能夠直接擺脫無關變量對于問題的干擾,圍繞問題的著力點建立方程式,進而對方程問題做出回應。
三、數形結合,確定數學關系
數形結合已經成為初中數學教學活動中的理想化方法,通過對數字材料的定向加工,教師能夠依靠直觀幾何圖形為學生創造觀察與思考的對象,從而實現抽象問題的具體化處理,將復雜的數學問題轉化為簡單的數學結構。但對于初中數學教學活動來說,教學活動中所涉及到的相關知識以未知數的求值、位置關系的判定為主,在建立空間關系之后,幾何圖形可能會對原本的數量關系產生干擾,基于這一特點,教師可利用方程轉化教學思路,幫助學生解決數學思考問題。
以初中數學教材《全等三角形》的相關學習為例,在這一板塊的教學活動中,可能會涉及到位置關系推導問題、相似三角形推導問題,在這一板塊,學生需要對角、邊的數量關系進行整理,從而根據所得的大量數據進行運算,然后才能得出正確答案,如下圖所示:
在問題中,Q是AB上不斷運動的點,P是OA上運動的點,二者的運動速度不同,問到運動多長時間后,兩個三角形成為相似三角形?在對這一問題進行解答時,教師可幫助學生圍繞P的運動時間、Q的運動時間分別建立方程組,將對運動時間的求解轉化為對未知數的求解,縮小學生的解題范圍。通過導入時間t,利用二者的速度之差建立方程式,提高運算效率。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無需對客觀圖形進行推導,圖形作為載體給出數據,在利用方程解題的過程中,解題速度大幅提升。
結語
方程在幾何題中的應用越來越常見,在利用方程幫助學生解決幾何問題時,教師應將幾何概念與數字從問題中提取出來,依靠所給出的數學材料,重新確定數學關系,利用方程優化解題方法。
【參考文獻】
[1]李國峰. 利用方程求解幾何問題[J]. 數理天地:初中版, 2016, 000(004):P.31-32.
[2]海楠. 列方程解初中幾何題舉例[J]. 中學生數學:初中版, 2010, 000(012):P.17-18.
[3]楊燕. 中考中的幾何、方程綜合題[J]. 中學生數理化:初中版, 2003, 000(00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