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源露
摘要:在長期的建設和改革實踐中,習近平深刻體會到集體主義價值觀的重要性。習近平新時代集體主義價值觀不僅是對馬恩集體主義價值觀的繼承,而且是對中國共產黨人集體主義價值觀的豐富和發展。在大力培育、弘揚和踐行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過程中,集體主義價值觀的宣揚和落實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和理論價值。
關鍵詞:集體;個體;集體主義價值觀
一、習近平新時代集體主義價值觀的特征
(一)對馬恩集體主義價值觀的繼承
馬克思主義作為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價值體系的靈魂,雖然“集體主義”在馬恩的著作中沒有詳細闡述,但在個人與社會的關系的闡述中,集體被視為是個人自由和利益的手段,這對集體主義價值理論的貢獻是毋庸置疑的。
集體主義價值觀的研究首先要基于對“集體”概念的區分,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恩對這兩種集體的甄別做了主要的區分,闡述了“虛幻的集體”和“真實的集體”兩種不同的集體思想。“作為某種獨立的東西而使自己與各個個人對立起來,它不僅是完全虛幻的集體,而且是新的桎枯。”個人在這種虛幻的集體中是作為抽象成員而獨立存在的。相比較于虛幻的集體,真實的集體為個體的發展提供了價值保證,每個獨立而自由的個體都能在這種集體中獲得自由,也只有在這樣的集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真實集體”的概念闡述為習近平新時代集體主義價值觀的發展奠定了扎實的理論根基。
(二)中國共產黨人集體主義價值觀的豐富和發展
中國共產黨人的集體主義思想是在繼承馬克思列寧主義基礎上逐步完成的,并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過程中進行積極的探索。毛澤東在《丟掉幻想,準備斗爭》中提出來“它給中國懷有舊民主主義思想亦即民主個人主義思想,而對人民民主主義,或集體英雄主義,或國際主義的愛國主義”。毛澤東這段文字擺正了集體與個人的位置,并將馬克思主義集體主義觀靈活運用于中國實踐中。進入改革開放階段,鄧小平強調“在社會主義國家中,國家、集體和個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世紀之交,江澤民提出、“必須堅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歸宿,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在社會不斷發展的基礎上,使人民群眾不斷獲得切實的經濟、政治、文化利益。”胡錦濤集體主義思想則主要體現在他的科學發展觀中,經濟方面重視城鄉的統籌發展,更重視經濟方式的轉變;政治方面重視民主政治的完善,健全民主機制的踐行,保障公民利益訴求渠道;文化方面大力構建以集體主義價值觀為內核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作為新一屆中國共產黨人領導集團代表,習近平在十八大報告中明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4字。這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最新概括。“三個倡導”的提出從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提出了踐行集體主義價值觀的價值導向,鞏固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對實現社會主義偉大復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
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共產黨關于集體主義的理論內涵不斷豐富和深化,集體主義的價值歸置也越來越具體化,從“小康社會”的提出到“和諧社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再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夢”的提出,緊緊圍繞著中國共產黨堅守的政治倫理原則,其理論內核也在社會發展中不斷升華,并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健康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價值支撐和道德保障。
二、習近平新時代集體主義價值觀理論意義
(一)集體主義理論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基礎
今天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背景下的集體,雖然不等同于馬恩所說的“真實的集體”,但較以往“虛幻的集體”已發生質的變化。新中國的成立,人民民主專政的確立,以及以公有制為基礎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經濟基礎,也明確表明了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一致性。為保障“真實的集體”范疇,習近平執政伊始,就選擇有著改革開放革命意義的城市--深圳,作為執政的第一次外出視察點,表明繼續高舉改革開放大旗的決心。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習近平主持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習近平總書記在這次全會上闡述的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問題”重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關于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絕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他不僅重申“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而且堅持從“經過20多年實踐,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初步建立,但仍然存在不少問題”的實際出發,緊緊抓住處理好市場和經濟的關系這個經濟體制改革核心問題,部署了“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戰略措施,繼而又部署以經濟體制為重點的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戰略措施。新時代經濟體制改革,實際上就是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重點的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牽好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牛鼻子”,還將其作為包含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的“總綱”。由此可見,習近平新時代集體主義價值觀的實踐基礎即為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重點的全面深化改革。
隨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制定,再次重申“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方針,要求“堅持一手抓法制、一手抓德治,既重視發揮法律的規范作用,又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充分說明了社會法治、社會主義道德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個實踐基礎既適應又促進的關系。充分地體現習近平新時代集體主義價值觀理論作為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個實踐基礎的道德理論,社會存在的基礎越牢固,就越能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更加相適應,能夠引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自發產生的利己價值傾向向自覺產生的集體主義價值觀發展。
(二)集體主義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理論成果的基礎道德理論
習近平明確要求,要“堅持馬克思主義道德觀、堅持社會主義道德觀”。馬克思主義道德觀體現了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的立場、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和理論聯系實際方法的、關于道德的總的看法和基本觀點。從《共產黨宣言》中的“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這句話,可以看出,人的自由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道德觀的終極價值目標。馬克思強調“只有在共同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說,只有在共同體中才有可能有個人自由。”馬克斯基于歷史發展的規律與進程,將共同體劃分為原始社會的“天然共同體”、剝削社會的“虛幻共同體”和共產主義社會的“真正共同體”,號召“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去建立真正意義上的共同體。由此可見,集體主義是深深植根于馬克思主義道德觀中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道德建設問題是黨中央于1996年在《中共中央關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重要問題的決議》中,第一次明確提出的,明確提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仍要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之后,“大力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被列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道德建設的重要方針。
以馬克思主義道德觀為理論基礎,習近平新時代集體主義理論增強了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的領域的指導作用,體現出我國集體主義價值觀自我完善、與時俱進的理論特質。這種特質順應了經濟社會發展狀況,有利于強化社會道德層面上人們的社會責任感,有利于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文化自信,更好的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的成果。
三、習近平新時代集體主義價值觀的現實意義
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集體主義價值觀研究仍具有重要意義。目前我國處于市場轉型、社會轉型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時期,稍有不慎就會誤入歧途。堅持集體主義價值觀的主導地位,對于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發展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促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發展,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可靠的接班人都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一)新時代集體主義價值觀豐富了人文主義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種以人為對象,以人為主體的思想,它是人的素質全面發展的集中體現,是全面發展的人的最根本、最主要的標志。隨著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入,我國工業化在國際競爭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人們容易在追求經濟發展速度和質量迷惘,人們在主觀上不能充分認識到人文精神的價值,從而出現人文精神失落,科學精神逐漸失衡的現象。同時,如果任由各種價值觀念信馬由韁、甚囂塵上,而不通過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和約束,極易滋生以自我為中心的個人主義,甚至以犧牲社會和他人利益來滿足自身利益的利己主義。
因此,重新學習新時代集體主義價值觀的知識,深化集體是自由人的聯合體的認知,這里的“自由人”就是指全面發展的人。真正的集體即為實現個人價值與集體價值的統一,這也正是人文精神的意義所在。換言之,人文精神是人性、人氣和人為的集中體現,是人需要發展的首要精神品質。馬克思的“真正的共同體”就是有人文精神全面發展的人的聯合體,所以新時代集體主義價值觀有利于重振人文精神,防止由于物質刺激而導致人類的精神世界日益沙漠化傾向,防止人被各種物質所牽絆束縛。
(二)新時代集體主義價值觀為現代素質教育提供堅實基礎
素質教育老生常談,素質教育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面對所有個體,強調以人為本,發揮人的主體作用,它反對“應試教育”壓抑個性,使人片面發展的教育模式,其核心是創新教育。培養創新能力和創新素質就是以人為本位,發展人的自由個性,使人能無壓抑、健康地發揮各人的潛力,解放人的發展。新時代集體主義價值觀反對壓抑人的個性,強調人的全面發展。在素質教育的氛圍中,作為接受教育的個體擁有寬松的發展環境和相對自由的集體,其個性和能力的多樣化,有利于國家復合型人才的培養。而在集體中,各種個體互動式的發展必然推動宏觀集體的發展。“真正共同體”就是以素質教育為目標,它反對人的個性束縛,反對統一的培養模式,其集體價值正是由各種豐富個性的個體發展來實現的。也就說明了,素質教育開展越深入,個性就越發展。
綜上所述,習近平新時代集體主義價值觀作為社會主義發展的價值理念,其深刻的理論基礎和思想淵源,有利于正確把握新時代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方向。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 毛澤東文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5] 共產黨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7.
[6] 共產黨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6.
[7] 毛澤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7.
[8]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9] 江澤民.江澤民文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0] 胡錦濤.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