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3年頒布的《公司法》,較2005年的版本進行了可以說“翻天覆地”的改革,然而配套制度的不完善及理論研究的未跟進,使得很多人對于認繳制的認識停留在“多認少繳”、“認而不繳”的表面印象上,導致股東利用股東有限責任及認繳制度侵犯公司或債權人的糾紛時有發生。為平衡股東與債權人的利益,并確保公司積極健康發展,對認繳制的正確認識應當是將股東的出資看作是公司對股東的出資債權,該筆出資債權自公司成立時起便作為公司責任財產的一部分擔保債權人的債權履行。
關鍵詞:認繳制;股東出資;公司責任財產
一、公司資本制度的改革與認識缺陷的矛盾
2013年修訂的《公司法》是對公司資本制度的一次顛覆性改革,以所謂徹底的“認繳制”的法定資本制度取代了原先公司注冊時要求的最低實繳資本限制以及驗資程序,即現行公司法不再強制對股東實繳資本進行約束,而由公司章程自行對股東認繳多少注冊資本與認繳期限進行規范,工商部門在注冊登記時也不再做強制性要求與實質性審查,僅對公司章程等文件進行形式備案。
公司注冊資本制度的重大改革體現了我國進一步釋放經濟活力的決心,但是一刀切式取消股東對注冊資本的實繳要求與驗資程序,以股東間自我約束替代公權力管制,是否給了股東過大的意思自治的自由?是否導致股東利用認繳制鉆營尋租空間?
現行《公司法》自2013年大修以來已經正式運行了六年之久,六年之中,談及公司注冊,人們言必認繳制,已然習慣于以認繳代替實繳。但是何為“認繳制”?大多數人對它還并沒有一個很清晰的認識,很多人認為“認而不繳”或者“認完了想繳就繳”即可與“認繳”二字劃等號,筆者認為,這種看法顯然偏離了立法者本意并且是有可能帶來現實危害的。
公司法人人格獨立人格是現代公司法的基石,獨立的法人人格意味著公司與股東在法律上予以區別對待,為兩個互不干涉的人格,即意味著公司將自行以其全部財產對外承擔責任,股東不對公司的債權人承擔責任,而一旦股東繳足其認繳資本,即履行完畢對公司的義務。股東輔一向公司繳納其認繳資本財產,該部分財產的所有權便自股東轉至公司,公司對其資本享有完全的支配權,不受股東限制,這便是公司人格獨立的重要物質基礎——財產獨立。股東向公司的全部出資構成了公司的責任財產,是公司對外進行商務交易的重要擔保,這一點是不言自明的。
事實上,我國《公司法》對公司資本的改革并非一蹴而就,認繳制也非2013年才出現的新鮮事物。2005年的《公司法》也并非完全的實繳制,即其并未強制股東在公司輔一設立就必須繳納完畢全額資本,而是從“最低資本限額”和“認繳期限”等方面對股東注資行為進行了限制。以有限責任公司為例,2005年版本的《公司法》規定:設立有限責任公司,必備條件之一為“股東出資達到法定最低限額”(第二十三條),“其余部分由股東自公司成立之日起兩年內繳足;其中,投資公司可以在五年內繳足?!保ǖ诙鶙l)。因此,2005年的《公司法》的立法初衷是對股東繳納資本的自由意志進行限制,使得公司能夠維持資本充實。
與2005年的版本相比,不得不說2013年的版本確實一步邁的有些大,2005年版本中對股東出資的關鍵限制因素“最低注冊資本”、“認繳期限”、“驗資”等全部取消(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公司法換以尊重股東的自由意志、平易近人的一副面孔,以公司章程代替法律的強制功能,以自治規范作為股東自我約束的法律性文件,理論上股東完全可以設立這樣一種“無賴公司”,即在工商注冊登記時認繳一個億、出資一元錢,剩下的部分在章程中規定一百年以后繳完,這可能便是《公司法》貿然重大改革之下的尷尬的產物。
為配套實施《公司法》,最高院于2014年出臺了《公司法解釋三》,解釋三中股東出資義務進行了更為明確地規定。但是,如果把認繳制認為是股東利用意思自治將其出資金額及期限在章程中合法確定下來,那么《公司法解釋三》中便產生了邏輯漏洞,例如第十三條規定了公司、其他股東及外部債權人對未履行或未全面履行出資義務的股東的出資請求權,但問題在于如何認定未履行或未全面履行出資義務?按照現行規定,如果在章程中規定某一股東的出資期限為五十年,那么按照上述對認繳制的理解,未到五十年期限,該股東的出資義務均無履行上的瑕疵,則公司、其他股東及債權人均不可根據《公司法解釋三》第十三條要求該股東履行出資義務。換言之,《公司法解釋三》僅可以用來約束已到出資期限的股東,理論上只要股東利用章程將自己的出資期限規定的足夠長,是完全可以避免該條的適用的。
按照這樣的解釋路徑,第十三條的適用空間是非常有限的,如果出現了日常經營過程中公司缺乏運營資金但是又未到股東出資期限,公司、其他股東和債權人按照現行公司法及配套解釋恐怕難以對未出資股東要求出資,最高法民二庭第七次法官會議紀要中對認繳出資的加速到期問題進行了闡述:公司不能清償到期債務時,單個或部分債權人起訴請求股東以其認繳但未屆出資期限的出資承擔清償責任的,人民法院一般不應支持。只有在公司已經進入破產或清算程序時,要求股東認繳出資加速到期才有法律依據。但若某項債權發生時,股東的相關行為已使得該債權人對股東未屆出資期限的出資額產生高度確信和依賴,在公司不能清償該債權時,法院可以判令特定的股東以其尚未屆滿出資期限的出資額向該債權人承擔連帶清償責任。按照這次會議紀要的精神,未屆出資期限的股東除特殊情況是無需對公司對外債務承擔清償責任的,而最極端的結果只能是公司因資不抵債申請破產或者運營困難進行清算,此時管理人依法要求股東認繳資本加速到期(見《破產法》第三十五條及《公司法解釋二》第二十二條)。
二、股東資本的認繳利益與外部債權人利益的動態平衡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現行《公司法》及相關法律文件中規定的注冊資本認繳制度均給予了股東最大限度的關懷——以股東自己意志給予自己一個充分的出資期限利益。要知道,股東對于公司僅有一項出資義務,換取的是公司經營等組織性權利及剩余利潤請求權等財產性權利。從釋放經濟活力來看,這樣確實實現了公司這一組織體最大限度的自治,但是是否會對外部債權人產生不公,公司股東出資的認繳利益與公司外部債權人的債權利益如何平衡時擺在我們面前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翻看《公司法》全文,除第二十條外,其余條文中并未明確提出對債權人的保護措施。從債權人利益保護角度來看,這樣的保護措施是顯然不足的。而《公司法解釋三》的第十三條中,債權人也僅能夠針對到期未履行或未全面履行出資義務的股東請求承擔補充賠償責任。(事實上,《公司法解釋三》第十三條的法理基礎非常不牢固,雖然股東到期未為履行出資義務,但是如果股東并未發生《公司法》二十條規定的濫用股東權利,損害公司法人獨立地位的行為,債權人便可直接越過公司要求股東承擔責任,這樣是否違背了債的相對性原理及公司法人人格獨立性原則仍有可商榷空間。)
法律條文中缺乏明確的債權人保護機制,那么認繳制下債權人應當如何保護自己的權益呢?目前我國采用的機制是企業信用公示,依照《企業信息公示暫行條例》的規定,資本信息尤其是股東或者發起人認繳和實繳的出資額、出資時間、出資方式等信息自信息形成之日起20個工作日內通過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向社會公示。但是,相比資本信息,公司的資產信息更能體現其信用狀況。而現有的做法則是,公司資產總額、負債總額、對外提供保證擔保等重要資產信息由公司選擇是否向社會公示,查詢公司選擇不公示的信息須獲得公司同意。“盡管這一做法有其保護公司商業秘密等合理考量,但是就輔助外部債權人對公司信用做出判斷而言,具有明顯的局限性?!?/p>
事實上,2013版本《公司法》取消“最低注冊資本”、“認繳期限”、“驗資”等內容,學界對此有諸多議論,比如北大的甘培忠教授就言辭激昂地表示:股東和資本應當進行公示,股東應按照法定期限及法定形式投入,以確定公司資本。債權人通過公示來判斷公司的信用狀況并由此決定是否與公司產生交易。債權人基于對法律的信任而對注冊資本產生信任,這種信任不得被隨意破壞。
公司法一貫把資本維持作為公司資本的基本原則之一,這一原則旨在保護債權人利益,它把公司的資本作為了公司對外承債的財產擔?!,F代公司法新的理論認為,公司資本并非可以為債權人提供可靠擔保的財產,而取代以公司資產尤其是凈資產的多少作為公司對外承債的擔保,因此債權人不必關注公司資本的多寡,只需關注公司資產即可。然而,對于債權人來說,公司凈資產是一個更難以獲得的數據,除非每一次交易之前都展開完全的財務盡職調查,否則債權人極難判斷對方的資產狀況。
那么,在這樣一種債權人缺乏公權保護的公司資本認繳機制下,如何在股東認繳的期限利益與公司外部債權人之間尋得平衡呢?筆者比較贊同丁勇教授對認繳制的法律本質的認識,“認繳制即為公司對股東享有的一筆認繳債權,股東在初始章程或增資合同中作出的認繳意思表示屬于民法上為自己設定負擔的行為,本質上是債權債務關系的建立。通過認繳,股東成為出資關系中的債務人,公司則成為出資關系中的債權人。從債權角度看,認繳和實繳實際上就是債權成立與債權到期(實現)的區別?!卑凑斩∮陆淌诘睦碚?,出資債權兼具資產屬性和組織法兩方面的特性:一方面,法定資本制下,股東的出資義務在認繳制下仍然確定,章程設定認繳期限并非取消了股東的認繳義務,股東出資義務于公司設立之初已然由幾方股東確定,因此公司輔自設立之初起便合法享有對股東的出資債權。即便股東在出資期限之前未實繳出資,公司的責任財產中除了已經實繳的現金及其他財產,也包括對股東的債權,公司的全部責任財產對外承擔債務時,對股東的出資債權自然作為擔保債務履行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從組織法上考慮,股東既是公司的債務人,又是公司財產的掌管者,身份的二重性導致股東極有可能利用其內部人優勢進行的不法侵害。因此,出資債權是基于股東與公司間出資關系而形成的公司法上的特殊債權,除了要遵守合同法上關于債權債務關系的一般原理,更要在公司法上形成特殊法則用以解答出資債權會在何種范圍和程度上排除或補充上述一般法規則的特別法規則。
把公司的出資債權作為公司的責任財產的一部分,就很容易回答之前因為對認繳制認識上的缺陷導致的邏輯漏洞。在公司日常經營過程中,公司難以清償對外債務時,股東是否應當對外部債權人承債,答案是肯定的。原因是債權人與公司交易時有權要求公司以其全部責任財產作為擔保進行清償(包括公司對股東尚未到期的出資債權),章程中設定的股東出資期限是股東理應出資的最晚時間,而非股東必須在那一時刻出資,因此公司對股東享有的其實是一個有最晚出資期限的不定期債權,公司可根據實際需要在期限之前隨時請求股東按照需要出資。當公司對外難以償還債務時,明顯已經達到了公司需要請求股東償債的情形而公司不主張其債權時,根據合同法的原理,債權人可依代位權向公司的債務人——股東主張其債權。這樣的解釋路徑既達到了保護債權人目的,又不違背現行公司法賦予股東的出資期限利益。
三、結語
認繳制并非等同于“認而不繳”、“認多繳少”,這種錯誤認識會導致實踐中大量無賴公司的產生,并嚴重影響債權人利益。法定資本制下,股東出資義務可以看做是公司對股東的一筆出資債權,該筆債權自公司成立之時起便確定了金額與最終償還時間,并以章程形式確定下來。因此,股東的出資債權構成了公司責任財產的一部分,未屆期限的股東認繳資本,股東并非不具有出資義務,而是公司可以根據資金需求在出資期限之前隨時要求股東出資。
參考文獻
[1] 潘林.論出資不實股東債權的受償順位——對最高人民法院典型案例“沙港案”的反思[J].法商研究,2018(4):150-160.
[2] 甘培忠.論公司資本制度顛覆性改革的環境與邏輯缺陷及制度補救[J].科技與法律,2014(3):498-515.
[3] 趙旭東.從資本信用到資產信用[J].法學研究,2003(5):109-123.
[4] 丁勇.認繳制后公司法規則的革新[J].法學研究,2018(2):155-174.
作者簡介:楊潔(1992- ),女,山西朔州人,碩士,研究方向:商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