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明華 邱馬江
【摘要】土地管理是農業發展的基本手段,是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合理組織土地利用結構的重要環節。搞好農村土地管理要從實際情況出發,從現實著手,以法律法規為準繩,合理解決人與地的矛盾,推進農村土地管理體制的建設,優化土地管理的方式和手段,保證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文本主要分析了農村土地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關鍵詞】農村? 土地管理? 問題? 措施
一、農村土地管理的主要意義
土地是人們賴以生存的物質條件,是農業生產的基礎,那么做好土地管理工作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土地管理的目的是維護土地所有制,調整土地產權關系和合理組織利用土地,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體現土地利用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農村的土地管理,不僅關系到農村的改革發展穩定,也關系到統籌城鄉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黨的十七大指出,要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優化國土開發格局。按照統籌城鄉、布局合理、節約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帶小的原則,結合統籌城鄉改革試驗區的具體情況,探索以農村土地管理制度創新促進城鄉協調發展的新格局。
二、農村土地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我國農村政策的不斷變革,使土地效益得到了大幅的提升,這使農村中的土地問題日益增多并凸現出來。
1、農村村民宅基地違法現象嚴重。
農村宅基地主要存在著以下三類違法現象:一是未經批準擅自占地和采取欺騙手段騙取批準宅基地;當前,有不少建房戶采取隱瞞已有房屋、虛報家庭人口、變更戶籍等欺騙手段騙取批準宅基地。二是非法轉讓宅基地,利用集體資產進行隱形交易,是超面積占地、擅自改變農村宅基地用途現象時有發生。
2、土地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利用,節約集約用地意識薄弱。
隨著我國工業的發展,城鎮化建設步伐加快,這使人地關系呈現緊張的狀況,同時在土地利用方面,資源浪費和資源短缺現象并存。主要表現為非農建設大量的占用耕地,導致農村的土地面積的減少,影響到農民的利益,人均耕地面積的減少,缺少建設的合理安排與規劃。
3、農村土地的產權制度不夠完善。
首先是集體土地所有權很模糊,一方面法律規定土地歸村民集體所有;另一方面村民對自己擁有的土地沒有處置權。缺乏處置權的所有權,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所有權,導致了農民集體在許多征地過程中處于弱勢地位,合法權益得不到保障。其次就是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主體不明確,第三缺乏所有權對所有權主體內部成員的約束。
4、土地承包經營操作不規范。
為了提高集體經濟的收入,隨意的變更《土地承包合同》、收回或者調整農民的承包土地,部分基層領導為了個人的利益,不經承包戶的許可強制流轉農戶的承包地,出賣集體土地,或者是通過高價對外出租獲取經濟效益。
三、主要解決措施
1、健全法制,加強法制建設。
規范各級政府和各土地市場主體的土地交易行為,營造規范有序的土地市場環境,做到“有法可依,有制可循”。首先,依法對越權批地、對違法占地和違法用地進行嚴肅查處,其次,加強執法監管,打擊違法的黑市交易,促使其進入公開市場進行交易,從而避免投機、人為炒作等抬高土地價格的現象.杜絕市場競爭中的偏袒、亂攤派等人為現象,使市場主體具有同等的土地使用成本和土地交易成本,最終使同樣質量的土地具有相同的市場交易價格。保障我國土地管理基本國策。
2、嚴把宅基地審批關,要規范宅基地審批程序。。
新建宅基地由村民個人申請,對符合條件的進行審批,登記確權,頒發證書。在審查的過程中,要嚴格執行農村村民一戶只能擁有一處宅基地,每戶宅基地的面積不得超標。農村村民一戶有兩處宅基地的,必須由村民組或村委會將多余的宅基地依法收回,統一安排使用。對經村民大會或村民代表會議討論通過,且事實上已形成超標準的建房用地,原則上要尊重農民意愿,不得強行拆除。對于房地產繼承等原因形成的多處住宅,村民可以出賣多余的住宅,也可以維持原狀,但不得翻建,房屋損壞后多余的宅基地應當依法收回。對于新建的房屋,要做到建房用地審批結果公開及審查到場、定點到場、開工放線到場及竣工驗收到場,接受群眾監督。
3、根據市場導向和宏觀調控,有計劃地調整土地利用結構。
充分發揮政府的行政管理和宏觀調控作用,嚴格控制土地供給總量。國土資源部是國有土地的產權代表,土地應由國家管理,并且實行城鄉地政一體化的管理體制。在土地管理中,充分發揮政府的行政管理和宏觀調控作用,完善土地供應機制,嚴格控制農地非農化。通過制訂良好的城市規劃、計劃方案,實行嚴格的土地用途管制。另一方面要完善土地市場的運行機制,以有效的制度安排實現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的有序運行和健康發展。將農地征用制改為征購制,對國有企業的存量土地(主要是無償或低價劃撥的土地)收取完全市場價格的等量使用費,推動其進入市場流轉,從而避免閑置和浪費。第二,將土地資產進行合理定價,并計入企業資產預算,進行獨立評估,避免土地資產無形損失。杜絕隱性交易,加大隱性交易壓力,從而保證土地市場的有序競爭。
4、建立合理的土地收益分配機制。
建立合理的土地收益分配機制,才能保證合理地價的實現。在土地收益分配上,要確定政府的市場角色,其功能應定位如何使城市土地資源最大效率配置,從而使土地總收益和國民收入達到最大。堅決抵制通過不法途徑進行土地流轉和違反合同的行為。在堅持穩定和健全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制度的前提下,遵循有償、自愿和依法的原則,努力探索土地流轉的新機制。
四、結束語
土地和農民的利益緊密相連,解決好農村的土地管理問題關系到新農村建設的步伐。因此我們要認真的審視土地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努力的找出解決的辦法,應當強化上地答理制度,嚴格的依法辦事,維護農民的利益,不斷地增強法律意識、用科學發展觀的理念武裝自己的頭腦,轉變思想,切實的落實國家的相關上地政策,維護農民的合法權益,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王萬茂.市場經濟條件下土地資源配置的目標、原則和評價標準[J].資源科學,1996(01).
[2]魏淑英.完善土地登記制度的思考[J].中國土地,2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