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直接關系著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與行為素養培育,影響著當代大學生的風貌,更影響著國家未來的發展。隨著十九大精神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落實與滲透,對高校思想政治課程的開展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課程應當堅決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本著“以人為本”、“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與大學生的思想品德與行為塑造相結合,強化大學生的德行培養對國家發展的重要意義,幫助大學生提升思想覺悟,規范自我行為,加強自我管理,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目標。本文通過探討高校思政課程時效性提升的對策,為相關工作的開展提供思路。
【關鍵詞】高校? 思政課? 教學時效性
在我國的教育系統中,高校大學生的教育占據著十分重要的位置,在新時代的背景下,我國對高校大學生德育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關注程度不斷提升。高校思政課應當充分結合新時代黨和國家全新的發展戰略與方針,將黨和國家的發展與大學生德育教育進行深入結合,通過科學的課程設計喚醒當代大學生的責任感與主人翁意識,強化個人行為對社會發展與國家命運的影響,由內在思想與價值觀念的改觀,糾正自我行為,提升道德修養與思想政治覺悟,為大學思政教育樹新風。
1、當前高校思政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1學生自我約束與自我管理能力薄弱。我國高校大學生群體普遍存在著缺乏自我管理意識與自我管理能力的問題,很多學生在家中受到父母寵愛,凡事都由父母一手包辦,這就造成了我國高校學生“在家靠父母,在校靠老師”的情況,部分學生甚至抱著“巨嬰”思想,凡事依靠他人,缺乏基本的自我管理意識和能力;另一方面,受社會風氣及潮流的影響,很多大學生抱持著娛樂至上、金錢至上的錯誤觀念,沉迷于虛榮、繁華的網絡世界或在虛榮心的作祟下迷失自我,缺乏對自我的正確認知和約束能力,不但影響了學生的學業,更對學生的未來發展帶來了不利影響。
1.2思政課創新性與執行力較差。目前我國高校在思政教育的開展上仍然存在著重理論輕實踐,重學業輕德行的情況,高校對思政教育的重視程度不足,導致思政課程的教學手段落后,教學內容單一枯燥,教學效果難以落地,嚴重缺乏創新性與執行力,制約了思政教育作用的發揮。例如,近年來大學生陷入網絡借貸糾紛的案例屢見不鮮,其中不乏一部分學生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對金錢、奢侈品的過度追求,從而造成了與個人經濟情況嚴重不符的高消費,最終釀成了難以挽回的后果;又如校園暴力事件頻發,在探討學生行為的同時,也應關注學生內在對法律及道德的漠視而造成的嚴重后果。這些案例的發生,體現了大學生在思想政治覺悟與道德修養上的不足,也反映了高校在思政教育方面的缺失。
1.3德育教育不足。高校思政教育的開展離不開社會、學校、家庭和學生自身的共同努力,然而在目前的高校教育中,部分學校缺乏對學生行為習慣、道德修養及思想政治覺悟的管理與約束,只抓學業而放松了對學生德行的培育,這就造成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滯后,給一些德行問題的發生帶來了可乘之機。例如部分大學生利用課業時間進行網絡直播等活動,或在互聯網平臺恣意發布一些不合規范的言論,校園暴力事件頻發,學校缺乏對學生的有效監管,甚至針對此類事件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不但造成了學生學習成績的退后,更造成了部分學生沉迷于虛假的網絡世界,在金錢和利益面前失去了個人的原則和底線,從而釀成了悲劇。
2、高校思政課教學實效性的提升對策
2.1完善高校思政教育體系的搭建
針對目前大學思政教育中所存在的“形式大于內容”、“理論大于實踐”的弊端,需要基于當前的思想政治教學體系,對思政教育的模式進行不斷的優化和改進,完善高校思政教育的體系,轉變教育理念,從而更好的為創新思政教育形式提供服務。一方面,高校教師應加強對思政教育的清醒認識,學校可以組織培訓、座談等形式,貫徹落實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全國教育大會和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的重要精神,并以此為基礎進行科學的創新教學設計,從價值、理念、目標、方法、評價等多個維度對當前的思政課程進行改革,不斷創新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另一方面,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中以教師為主導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將學生作為思政教育的主體,充分驅動學生內在的價值感與責任意識,將塑造與發展大學生的良好德行與品格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以身作則,實現對大學生德育教育的有效開展。
2.2加強校園精神文明建設
思政教育的開展不能依靠說教,而是需要結合內部與外部的雙重影響。所謂內部的影響,就是通過以人為本、立德樹人的教育思想,對大學生的思想品德與行為習慣進行感染與約束,引導大學生由內而外改變自身行為;而外部的影響,就是通過校園精神文明的建設,為思政教育的開展創設一個良好的環境,從而由環境影響人、由環境約束人、由環境改變人。在校園精神文明建設工作中,學校可以充分利用社會、家庭和校園的環境,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的內涵進行提煉,借助校園網站、專欄、板報、校報、電視、廣播站等媒介進行傳播,開展座談、分享會,在學生生活與學習的細節上反復進行滲透和引導,潛移默化的約束大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與日常行為習慣,實現高校思政教育形式的不斷創新。
2.3建立有效的評估與反饋機制
要深刻促進高校思政教育的落地,充分發揮思政教育的作用,應確保思政教育的開展應建立在科學的評估與反饋機制上,學校應根據大學生思政課程的具體要求、目標、任務、結果等要素,建立針對性的評價與反饋制度,利用學分制、教師評價、同學互評、學生自評、積分制等評估機制,強化班級管理工作的有效開展,評估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并從中總結寶貴經驗,不斷優化與創新現有的教育模式,實現思政教育的有效落地。
結束語: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直接影響著大學生群體的整體素質,也關乎著國家的前途和未來。大學思政課應當基于對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刻反思,不斷創新與優化教學形式,全面貫徹新時代黨和國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全新要求,以立德樹人為目標,實現思政教育工作的不斷創新。
參考文獻:
[1]杜立文.新時代應用型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研究[J].高教學刊,2020(19):139-142.
[2]鐘文苑.高校思政教育創新路徑[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0-07-03(007).
作者簡介:羅藍燕,性別:女,1984.11,籍貫:四川大竹,民族:漢,學歷:大學本科,職稱: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