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龍
【摘要】互聯網金融背景下出現的不良校園貸風險問題有很多是關于高職院校學生的,如何以高職院校現有不良校園貸成因、現狀為基礎,構建以政府、學校、家庭、學生個人四位一體的風險防范與教育引導機制,這是整合高職院校教育資源,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有效途徑,更是實現高職院校師生風險觀、理財觀、消費觀協調統一,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實效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
【關鍵詞】高職院校? 校園貸? 風險? 教育? 構建
校園貸一般是指以校園里學生為目標客戶提供的網絡借貸貸款。高職院校不良校園貸主要是指借貸平臺或者公司利用高職院校學生明辨是非能力弱、財商較低的特點,采用各種理由誘導學生借貸,并造成不良后果的網絡貸款模式。作為近些年隨著互聯網金融出現的新興事物,不良校園貸在高職院校具有相當巨大的潛在危害性。目前,高職院校對不良校園貸的風險防范和教育引導機制的理論與實踐支撐還不夠充分,面對伴隨著智能化電子產品成長起來的00后一代,如果不加以引導和管控則會給這些涉世未深學生的身心以及其成長帶來負面影響,而傳統的教育模式又囿于效果不佳的新困境,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高職院校不良校園貸是如何形成的?有效的風險防范與教育引導途徑是什么?這些問題值得認真研究。
一、高職院校不良校園貸問題的由來及發展特征
不良校園貸問題源頭并非源自高職院校,而是來源于普通本科院校,其產生與發展大致經歷了萌芽期、起步期、爆雷期和衰退期4個階段。具體為萌芽期(2004~2009年),早在2004年9月,金誠國際信用管理有限公司和廣東發展銀行聯名在北京部分高校試發行了國內首張大學生信用卡業務。這種面向大學生發行的信用卡除了具備了透支消費、小額資金助學等學生信用卡的基本功能外,還能在校園周邊區域學生經常光顧的特約商戶打折消費,推出之后備受首都部分高校學生青睞。之后其他商業銀行紛紛試點,其中以2005年招商銀行推出的“Young卡”、2006年中信銀行推出的“1卡”為代表,其產品設計均以“個性”、“獨立”、“時尚”為主題,專門為大學生打造,其營銷不受地域限制、授信額度相對較高、功能更貼近學生需求;而四大銀行之一的建行與各大知名院校聯合發行“名校卡”,大打“親情”牌。起步期(2009~2013年),隨著2009年銀監會出臺文件叫停了大學生信用卡業務后,傳統意義上的校園貸也隨之停止。但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及學生消費人群及觀念的變化,各種面向大學生提供的“線上網絡貸款”或“線下現金貸款”迅速發展,對象主體也逐漸由普通高校大學生轉向了高職院校學生。爆雷期(2014~2017年),2013年后,隨著“互聯網+”與普惠金融的迅速發展,以分期樂、京東白條、螞蟻花唄、信貸購為代表的P2P消費金融為代表的新金融業態日趨火爆,校園貸平臺如雨后春筍異軍突起,日漸成為消費金融新熱點并迅速擴展到了全國絕大多數高職院校, 數以千計的、或大或小的互聯網借貸平臺頻頻上線爆雷,加之學生“欠貸自殺”、“裸貸”典型事件的出現,觸及了社會輿論的興奮點,引發了各界的廣泛且持續的關注。衰退期(2017年5月至今),隨著《中國銀監會 教育部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關于進一步加強校園貸規范管理工作的通知》(銀監發〔2017〕26號)文件的下發規定:“未經銀行業監督管理部門批準設立的機構不得進入校園為大學生提供信貸服務,并一律暫停網貸機構開展在校大學生網貸業務”。各種網貸平臺隨之轉入“地下”,有的改頭換面以更加隱蔽的“求職貸”、“創業貸”、“培訓貸”“注銷網絡賬號”的套路繼續進行坑騙。
二、高職院校校園貸問題盛行的原因探究
(一)政府、學校在社會轉型時期應對新興事物的時滯性是引致不良校園貸問題的現實動因
2010年以后,我國進入了社會快速轉型時期,各種新型消費業態無序式發展。隨著政府辦高職院校的擴張,學校生源也由原來的初高中畢業生拓展到退役士兵、農民工等群體,學生來源的廣泛性給政府、學校的人才培養、教育管理帶來了新的挑戰。面對以前從未處理過甚至聞所未聞的新問題,政府、學校在管理運行過程中,一方面缺乏前瞻性的責任意識和風險防范意識;另一方面也缺少現實可行且有效的管控手段。不良校園貸平臺正是看中了高職院校學生對消費觀念不成熟、對貸款用途是否合理、貸款利息等知識知之甚少,政府宣傳教育引導工作不夠到位,學校相關課程設置不齊全,地方相關監管部門對高度上線的網絡平臺風險在全國范圍內控制無法開展,即使開展摸排整治也是做“亡羊補牢式”的補救等等現實,推出了以“兼職”、“刷課”、“刷單”等學生易貸、政府監控難管的產品或服務。一定程度上,我們可以認為不良校園貸產生的主要根源在于政府提供的傳統金融消費產品無法滿足高職院校學生們日益膨脹的消費需求。
(二)網絡技術的高風險是引致高職院校校園貸市場的無序和混亂的潛在根源
網絡技術的發展以及在金融領域的應用給社會大眾帶來了極大方便的同時,也充斥著信用的高風險,在很大程度上引發了高職院校學生的價值錯亂,在“前衛”、“時尚”等夸張消費、提前過把癮的誘因下,網絡借貸平臺就把對校園貸的安全性缺少理性認知的高職院校學生發展成為“忠實客戶”,他們往往打著“手續簡便、到款快、抵押門檻低”的幌子,學生僅憑學生證、身份證就能輕松注冊實現快速、額度適中的放款,部分平臺甚至唆使部分女生通過提供“裸照”作為信用抵押,加之我國目前高校校園征信體系還未完全建立,各個借貸平臺之間出于競爭的需要各自為政,形成了“信息孤島”的現實,一些非持牌機構的風控能力、技術能力不足,大數據征信體系不完善,不能對學生的還款能力及個人資產進行評估,盲目放貸,導致學生可以在多個信貸平臺貸款和利用多人身份信息進行貸款。此外,為了獲得良好資信,部分頭腦靈活的高職學生利用“刷分”造假,利用平臺借貸漏洞提高自己的互聯網信用分數,或者盜取他人的真實信息進行“多頭借款”,這種缺乏可靠信息甄別與評價的借貸機制做出的放款決策本身就存在極大的信用風險。一旦借款學生“無力償還”,就極易引發校園貸的異變,“暴力催收”、“欠貸自殺”問題就會觸發。
(三)高職院校學生風險防范意識差、財商低是引致不良校園貸問題的重要因素
受歷史因素的影響,目前高職院校教師大多是原在中專(技校)、??茖W校、職工大學轉崗而來的,近幾年雖然有部分比新引進的青年教師及企業技術骨干,但總體上對于P2P、借貸APP等相關的互聯網金融風險的認識及應對缺乏系統的認知。而作為新生代的95后或者00后卻能直接把握移動互聯網脈搏,從小浸潤在互聯網文化土壤下使他們思考更加多元,行動更加獨立。除金融、保險、財會專業外,高職院校其他專業學生的理財意識及理財觀念相對較弱,受超前消費和“學習成績差,物質來滿足”等虛榮心理的影響,部分學生易形成追求時尚、互相攀比的習慣,如男生愛買高檔電子產品、大吃大喝等,女生則更鐘情購買名牌衣物、化妝品等。不良校園貸公司正是抓住了高職學生這樣心理,來誘使涉世未深的他們陷入事先挖好的“高利貸”陷阱的。一般情況下,據筆者調查與曾參與校園借貸學生的座談訪談得知,一般校園貸的年利率為12%~24%,但一些平臺“零利息、零首付、免抵押”的幌子,故意隱瞞借貸關系存在下的真實風險,對利息進行分割處理,標榜低利率,如8%可能就是日息或者月息,或者巧立違約金、罰息、滯納金、信息咨詢費、貸款手續費等名目變相進行高利貸。一些平臺看線上不允許向在校學生發放貸款,就大力發展線下營銷,利用老鄉會、同學代理人向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高職院校學生推介業務,這種帶有欺騙誘導性的“旁氏騙局”宣傳推廣模式使得校園貸更加隱蔽,防范起來更難。
三、應當關注:高職院校認知防范與分散不良校園貸風險
察勢者智,馭勢者贏。政府、學校、社會要彌補高職院校學生區分正規借貸與不良校園貸認知不足的短板,首先要關注學生自身存在的問題。當前高職院校的學生大多為00前后學生,且多數為獨生子女,從小就集全家寵愛偏愛于一身,在他們身上普遍能看出貪圖享受、尋求新奇、跟風攀比的影子。加之嬌生慣養、涉世未深、金融消費理念不足,法律風險防范意識淡薄,極易陷入網絡借貸平臺推廣、兼職、校園兄弟哥們代理“零利息、零首付”等陷阱,尤以大一新生最為普遍。據筆者近3年的抽樣調查顯示,64.19%的曾有過校園貸學生貸款用途為非理性消費,還有個別學生沉迷于拉幫結伙、網絡游戲、過度美容、奢侈品消費、喝酒賭博等不正當行為,用物質滿足自我,用外表提升自己的吸引力,也不考慮是否具備償還能力的法律風險及后果,這樣做最終的結果是無知無畏下的極度膨脹自己的虛榮心。一旦生活費斷供,就會盲目向各種借貸平臺貸款,繼續進行所謂的“高端消費體驗”。此外,還有個別高年學生或者班團干部利用自己社交廣泛、能說會道的本領誘導毫無個人信息保護意識的同學出借個人信息而進行貸款。同時,極好面子的他們為了自己的學業與名譽,往往不敢或不愿告訴老師或家長,最終導致“越陷越深”時才不得不求助,這樣就不知不覺中被動落入了不法分子的圈套。
第二個關注的是高職院校問題。 “無節制”、“符號性”的非理性消費行為易引致高職院校學生金融消費觀扭曲,形成以電子產品、娛樂、游戲消費場景的“超前”橫向消費觀和畢業即能成白領“符號性”的縱向消費觀等錯誤價值觀,這不僅會滋生攀比和享樂的不良校園風氣,更容易誘發惡性案件,擾亂正常的校園秩序。若借款學生無法按時還款,不良校園貸組織就會采用跟蹤、騷擾、打電話給師長同學、恐嚇、非法拘禁等極端手段,威脅學生的人身安全與自由,給當事人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有的被迫退學、轉學、休學,有的鋌而走險違法犯罪,更有部分心理素質較差的借款人極易走上了不歸路從而釀成悲劇。這些勢必會影響高職院校的安全穩定、不利于形成文明、安全的校園環境。
第三個需要關注的是家庭。絕大多數高職院校學生生活費來源于父母供給,父母寄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校期間能夠學到一技之長,能夠安身立命。而大多數學生借貸時登記的主要是父母、師長、同學的住址、電話、工作單位等信息,若貸款學生出現違約或者無力償還時,這些隱性擔保就會公開,不僅會給父母帶來巨大的經濟壓力,還會給父母、師長帶來不同程度的心理壓力。
四、高職院校構建不良校園貸風險防范與教育引導機制的對策
(一)政府相關部門應加強對校園貸的監管和整治。政府金融辦(局)、人民銀行、銀保監局、公安、法院、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局等相關職能部門,應加強與學校、相關社會團體的協作,構建協同監管機制,加大網貸平臺市場出清力度,從源頭上實現不良校園貸的金融風險的最小化。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不定期開展在所轄區域內面向學生群體開展“金融知識進校園、進課堂、進宿舍”活動,嚴厲查處或裁判金融欺詐違法違規違紀案件,必要時建立不良校園貸數據庫,將其非法犯罪信息及時公布,通過短信、微信等推送提醒學生加以防范。從供給側角度,鼓勵銀行等金融機構可以在現行監管政策下,推出符合高職院校學生消費的金融產品,滿足學生正常安全的借款途徑訴求。
(二)高職院校強化教育宣傳與校園環境治理。“良醫治未病”,依筆者所在單位為例,從學生入校伊始就要筑好防范違規放貸機構進入校園的“防火墻”,學生工作部(處)、團委、二級院系聯動,加強風險警示排查、教育引導整治工作。首先是新生進校時輔導員通過召開主題班會,深入宣傳 校園貸的危害,與每位學生簽訂《校園貸風險告知書》。其次是學生處組織各二級院系、各專業班級認真開展摸底排查,按時上報參與貸款情況。新生進校后一個月內,輔導員要逐一排查學生借貸情況和信貸進校園情況,突出單親、“經濟條件較差”、 夢想“一夜暴富”學生這幾個重點群體,將其納入重點教育對象,按時上報《在校學生參與校園貸情況登記表》與《校園貸風險摸底排查月報表》,院系聯動對排查出的問題要記錄在案,及時跟蹤。
參考文獻:
[1]當代大學生非理性消費心理的研究淺析[J].賈松松,程學文,劉春宇.環渤海經濟瞭望.?2018(07)
[2]移動支付背景下大學生非理性消費現狀及思想政治教育對策[J].魏妍妍.產業與科技論壇.2020(01)
[3]校園貸盛行下大學生非理性消費行為成因分析[J].翁美潔,曾凡.山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18(04)
[4]大學生在不同社交媒體上的行為習慣及引導策略——以?微博、微信為例[J].車輝.教育現代化.2017(37)